趙啟生 張衛(wèi)平 劉明秀
隨州市中心醫(yī)院,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隨州醫(yī)院普外三科,湖北隨州 441300
【提要】 回顧性分析61例不可切除的胰腺癌經(jīng)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術(shù)(TACE)治療的患者生存情況。結(jié)果顯示3、6、9、12個月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31.15%、13.11%、6.56%、1.64%。肝功能分級差及治療后CA19-9水平升高是影響TACE治療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腫瘤部位、病理類型、CEA水平變化與TACE后患者生存率無明顯相關(guān)性,提示TACE治療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具有一定療效。
胰腺癌發(fā)病隱匿,且預后較差。目前手術(shù)仍是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方式,但即使可實現(xiàn)手術(shù)根治治療,術(shù)后生存率仍僅15%~25%[1],死因多為遠處轉(zhuǎn)移、局部復發(fā)導致的并發(fā)癥,且確診的胰腺癌患者僅20%具有手術(shù)指征[2]。經(jīng)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術(shù)對無法手術(shù)的胰腺癌具有良好的療效,對延長患者生存期有積極作用[3-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經(jīng)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術(shù)(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對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響因素,以期提高該類患者的生存期。
1.臨床資料:收集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隨州市中心醫(yī)院診治的胰腺癌患者。納入標準:(1)診斷符合2007年胰腺癌診治指南[5]的標準;(2)均經(jīng)TACE治療;(3)病例資料完善,均完成9個月的隨訪。排除標準:(1)KPF評分<50分;(2)肝功能異常(Child C級);(3)近期接受1個以上療程放療或全身化療;(4)除肝轉(zhuǎn)移外的其他器官轉(zhuǎn)移者。
共納入患者6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齡46~63歲,平均(52±5)歲;肝功能A級25例,B級36例;臨床分期Ⅱ~Ⅲ期34例,Ⅳ期27例;腫瘤位于胰體尾部31例,胰頭部30例;導管腺癌18例,非導管腺癌43例。治療前CEA平均 (8.26±3.94)ng/ml,CA19-9 (44.85±8.39) U/ml。治療后CEA降低者33例,增高28例,CA19-9治療后增高30例,降低31例。
2.治療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經(jīng)右側(cè)股動脈穿刺,將4~5 F RH導管插入腸系膜上動脈或腹腔動脈進行造影,對體尾部腫瘤則行脾動脈造影,了解腫瘤血供情況。胰頭癌靶血管定位于腸系膜上動脈及胃十二指腸動脈,胰體尾癌選擇脾動脈或腹腔動脈。在動脈主干內(nèi)留置導管并向供血動脈聯(lián)合灌注吉西他濱1 g/m2、奧沙利鉑100 mg/m2,然后將導管超選擇插入肝動脈腫瘤供血分支,使用超液碘化油5~10 ml、吡柔比星40~60 mg/m2混懸液進行栓塞術(shù)。
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分期,肝功能分級,腫瘤部位,栓塞術(shù)前后腫瘤標志物CA19-9、CEA的水平變化。
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隨訪9個月,通過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單因素分析采取χ2檢驗,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Cox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患者的累積生存率:61例患者3、6、9、12個月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31.15%(19/61)、13.11%(8/61)、6.56%(4/61)、1.64%(1/61)(圖1)。
圖1 累積生存率Kaplan-Meier分析
2.影響胰腺癌累積生存率的因素:單因素分析顯示,3、9個月累積生存率與肝功能分級、治療后CA19-9水平下降程度相關(guān)(P值均<0.05),而與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治療后CEA水平無關(guān)(表1)。
Cox回歸多因素分析顯示,肝功能分級、治療后CA19-9水平下降程度與預后相關(guān),肝功能A級患者的累積生存率顯著高于肝功能B級患者,治療后CA19-9水平下降患者的累積生存率顯著高于水平增高者(表2,圖2)。
表1 影響胰腺癌患者累積生存率的單因素分析
表2 影響胰腺癌患者累積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圖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2A)及治療后CA19-9水平變化不同患者(2B)的累積生存率
討論胰腺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預后差,由于早期缺少特異性表現(xiàn),導致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錯過手術(shù)時機。以往有研究對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采取輔助放化療干預[6],但預后不滿意,放化療治療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平均生存期僅半年[7],且有較高概率出現(xiàn)耐藥性[8]。目前臨床建議對伴有肝轉(zhuǎn)移或瘤灶血管明確的胰腺癌患者采取TACE治療,因為肝轉(zhuǎn)移癌近90%血供來源于肝動脈,而肝動脈寬度、走形均較滿足插管需要,適應(yīng)行介入治療[9]。本研究顯示61例患者經(jīng)TACE治療后3、9、12個月累積生存率分別為13.15%、6.56%、1.64%,高于既往研究的放化療療效[10]。
劉肇修等[11]報道,CA19-9水平與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相關(guān)。鄭青青和丘麗云[12]報道,CA19-9水平對術(shù)后中位生存期判定有較高價值,而CEA的判定價值較低,對生存率的影響并不顯著。林文科等[13]認為,CA19-9水平對胰腺癌預后的評估價值優(yōu)于CEA。另有研究認為膽紅素、C反應(yīng)蛋白等實驗室指標也可為預后判斷提供依據(jù)[14]。李國平等[15]認為介入治療后患者的預后與體力、癥狀等相關(guān),而肝功能是獨立影響因素之一。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肝功能分級差及治療后CA19-9水平升高是影響TACE治療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患者性別、年齡及腫瘤臨床分期、腫瘤部位、病理類型、CEA水平變化與TACE后患者生存率無明顯相關(guān)性,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一致。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