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微
【適用話題】人生況味 記憶 感性
寫作課上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采風作業(yè),內容是任意選擇一條上海的地鐵線,從頭至尾坐上一遍,再下來走一走碰碰運氣,看看會不會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有趣的人。我預估著會有一些站點,類似火車站、兒童醫(yī)院、豫園,或者張華浜、飛機場、迪士尼,頗具延展性的地景會成為大家描寫的重點。然而我預想的狀況并沒有發(fā)生。
第一年做這個作業(yè)的時候,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本科學過新聞專業(yè)的三位同學,都老老實實地完成了作業(yè),從地鐵的始發(fā)站坐到終點站,下來走了一圈。即使什么故事都沒有遇到,他們也會如實地說,如實地畫地圖,拍照片,指出終點站附近有幾棟樓,有些什么裝扮的人,但很可惜,沒有發(fā)生什么特別的事。其他學科背景的同學,這一路“旅程”基本就靠腦洞描繪了。有個學生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后代,想到了外太空,但他就是沒有耐心把地鐵從頭到尾坐完。
今年的作業(yè)就更加感性,有一位同學寫到地鐵里的風,有一位同學寫到地鐵里的光……都是獨特的感覺結構,也是陌生的、年輕人眼里的上海側影,邀請著共情的靈犀。最多的是寫自己的孤獨,地鐵的人流似乎會放大年輕人的孤獨,要是趕上夕陽西下,“何去何從”的心境就被勾勒得更為具體。
最特別的是有一位同學作業(yè)里寫到了地鐵站里的“娃娃機”,這讓他想起了前女友。曾經他每天從南京西路坐到蘆恒路看女友,地鐵里剛有娃娃機的時候,他出站前常常會抓幾次。時間久了,抓到的娃娃可以從女友家沙發(fā)的這頭擺到那頭,但她看起來對這些娃娃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喜愛。直到分手,他把這幾十個娃娃拿出來,兩個人分,他才知道有一些娃娃,其實女朋友很喜歡。這真令人傷感。
這篇作業(yè)似乎提醒了我,有天清晨上班,在六點半的地鐵月臺,我看到有位中年人在專心致志地夾娃娃,真令人疑惑啊,為什么會有人那么大早起來去地鐵站里夾娃娃呢?有時晚上回家晚了,也會在地鐵站里看到年輕女孩在夾娃娃,夾不到的時候,她還會發(fā)出遺憾的嘆息聲。我心里同樣疑惑,都快要到睡覺時間了,她為什么不回家呢?
地鐵里不只是有等地鐵的人,也有大量等人的人。是這種等待催生了打發(fā)時間的需求,所以有對著扭蛋機祈禱的中學生,有專心致志凝視娃娃抓手的男男女女。熟能生巧,因為等待,而逐漸培養(yǎng)了一些技能和經驗。這些技能和經驗對生活是很不重要的,卻會成為回憶的點滴,會成為青春的標注。和我們小時候用一塊五毛的公交預售票換烤里脊肉一樣,成為難以啟齒卻生動的生活細節(jié)。流水的車廂、流水的人,承載著城市里流水的欲望、希望和失望。
很難說,是這些機器定義了我們的生活,還是我們的生活正在被這些機器馴服。也很難說,這是不是消費主義的陰謀,吸引人們在回家的路上花更多的錢……但每當望著這些人的時候,我總還能看到一些心靈的閃光,看到一些寂寞、一些情誼、一些難以言喻的人生滋味。
(潘光賢摘自《新民晚報》2018年12月5日)
【素材分析】在地鐵站里夾娃娃,本無關生存之計,但有人甘愿為之“起早”“貪黑”,只因生活不全是工作;從地鐵的風中嗅出感傷,光里看見孤獨,只因我們有別于動物或者機器。繽紛的世界,悠長的歲月,承載著許許多多或絢麗或平淡,或滿足或遺憾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會在我們終將渾濁的眼神里,投射成一幀一幀清晰而溫暖的畫面。
(特約教師 張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