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開展師生互動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師生互動也是小學語文互動教學中較常使用的方法。教師教學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常常會采取“一言堂”教學模式,不給予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忽略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樣的教學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師生互動在教學方面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并認清當前師生在互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從而發(fā)揮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互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52-0071-02
引? ?言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互動方式眾多,其中,師生互動是使用頻率最高、教學效果最顯著的互動形式。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師要認可師生互動教學的價值,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師生互動教學的目的。在明確當前師生互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后,教師需要思考采取怎樣的手段才能實現高效、科學的師生互動教學。
一、教師提問,進行言語互動
從目前師生互動教學來看,存在教師互動意識淡薄的問題。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學生學習能力較差,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時常常會單方面宣布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指出本節(jié)課重點教學問題后,未給予學生思考空間便直接告知學生答案,這樣學生就無法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為實現高質量的師生互動,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課堂提問。教師要注意提問技巧,盡量不采用一問一答這種類型的提問方式。一問一答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能夠激發(fā)學生回答的興趣。這樣,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就可以實現師生言語互動[1]。
以小學三年級下冊《我們奇妙的世界》教學為例。在教學不同階段,教師要提出針對性不同的問題。課堂開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大自然的圖片,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聽到這樣的問題后,學生會積極表達個人觀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段,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作者從哪些地方寫出了世界的奇妙?”為尋求問題的答案,學生會主動瀏覽課文,激發(fā)探索的興趣。在課堂快要結束前,教師可以繼續(xù)向學生提問:“從本篇文章中你學會了什么?”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實現了課堂延伸。這些在不同階段提出的問題,給予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設置問題由學生解答的教學流程,實現了師生的言語互動。教師用言語向學生傳遞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
二、多媒體教學,進行情境互動
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依賴教師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趣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作為一門抽象性學科,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形式會降低學科趣味性,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認為語文教學十分枯燥。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多媒體能夠為學生播放動態(tài)視頻、展示生動的圖片、發(fā)出動聽的聲音,能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具體。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不由自主地積極投入各種教學活動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正式瀏覽文章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西沙群島的紀錄片,向學生展示各種關于西沙群島美景的圖片。絢爛的圖片、動聽的聲音,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西沙群島中,使學生能夠直觀地體會到西沙群島的魅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向學生播放本篇課文的朗誦。學生一邊聽著優(yōu)美的朗誦,一邊在腦海中進行各種聯想。借助多媒體構建的教學情境真實性強,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未正式教學前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會迫不及待地向教師尋求答案。
三、角色扮演,拉近師生距離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方式。但是,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常常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自己才是教學的主導者。很多教師會單方面地決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總體方向,忽略學生個人需要,導致學生參與度很低。即便是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出發(fā),設計了有趣的教學活動,也只是讓學生自己參與,教師并沒有投入其中,導致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過于疏遠。為了避免上述教學問題,拉近師生距離,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便應運而生。角色扮演作為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表現機會的互動手段,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將一些文本編排成劇本,教師、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以小學四年級上冊《觀潮》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本篇文章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讓學生學會寫景的各種寫作技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旅游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負責扮演游客,學生負責扮演導游。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語言總結時間,讓扮演導游的學生根據文本內容以及個人想象撰寫出優(yōu)秀的導游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媒體課件。正式“旅游”后,負責扮演游客的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及時提出問題,如“今天我們去哪兒旅游?會看到什么景色?”負責扮演導游的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課件以及自己準備的導游詞展開一次導游活動,通過播放課件并及時配上自己的講解,讓身為游客的教師仿佛真的在進行一次旅游活動。學生可以進行如下表演:“歡迎各位游客參與本次旅游團活動,今天我們來到的景點是錢塘江,我們將會看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錢塘江大潮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在這樣的導游解說中,負責扮演游客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再次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魅力。角色扮演下的師生互動,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課外活動,豐富互動形式
除把握課堂時間外,教師還應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在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中,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會更為密切,能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開展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實踐操作的機會。通過課外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開展五年級下冊《寶黛初會》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舉辦課外閱讀大賽,讓學生自行閱讀各類名著,并向其他學生講解自己最熟悉的名著故事,講解結束后,要求該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獲贊最多的學生可以獲得教師的獎勵。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結? ? 語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質量的師生互動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積極進行有效提問、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與學生一起參與角色扮演、給予學生表揚等手段,能有效提升師生互動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趙琳博.語文課離不開“家常菜”——談小學語文教學[J].才智,2017(15):49.
作者簡介:黃春玲(1974.3—),女,江蘇海門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