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琳
摘?要:宋代地方官由于受傳統(tǒng)和諧法律思想和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在司法審判中,往往援引情理與法意協(xié)調(diào)處理案件,人情與天理的融合,道德與法律的結(jié)合,把國家政策法規(guī)、風(fēng)俗習(xí)慣、親情倫理、血緣關(guān)系等融于司法判決之中。以“情理法”綜合運用的勸和調(diào)解,對爭訟雙方糾紛的解決,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法隨人情而變通等執(zhí)法理念及其司法實踐中的運用,其法的功能被軟化,情的功能被張揚,結(jié)果導(dǎo)致官官相護,交相請托,吏治腐敗。
關(guān)鍵詞:宋代;地方官;情理司法
中圖分類號:K244??????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3-0122-04
宋代地方官審理案件中多融入情、理、法,對案件的審判以人情義理和司法綜合判斷,最后定出罪責(zé),這其中的利弊得失,是值得研究的。關(guān)于宋代司法審判中的以情理關(guān)系定罪的問題,學(xué)界多有討論①。不過,有關(guān)宋代司法審判中這些定罪原則是否公允,其價值是否失當(dāng)?shù)某晒⒉欢?,有鑒于此,本文借鑒已有成果,對其進一步探討。
一、宋代地方官司法審判中的價值判斷
宋代的司法實踐中,地方官視具體情況,對訴訟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訴訟糾紛調(diào)解,也就是“聽訟之道,固當(dāng)執(zhí)法,已當(dāng)原情”②。即“法”是恪遵的憲綱,察其“原情”是定罪的基礎(chǔ)。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不少案例,在看似合法的情況下,卻蘊含著對法律的任意解釋和適用,即法律以外的價值判斷在起著主導(dǎo)作用。③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1.“比附”判決
在司法官審判案件時,有時候無法嚴(yán)格遵循實體法的規(guī)定,甚至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法條,就牽強附會比照某法審判結(jié)案。如《嚴(yán)四為爭渡錢溺死饒十四》案中。擺渡人嚴(yán)四應(yīng)收船客饒十四十七錢,而饒十四只給五錢,嚴(yán)四再討要錢,饒十四不但不給,反而拳打嚴(yán)四臉部(檢驗:臉部有被打的傷痕),嚴(yán)四還手將船客饒十四擊落水中溺死。法官判決的依據(jù)是:所引法是按渡人恐嚇取財?shù)牡泌E數(shù)量為量刑依據(jù)的,并未說明饒十四為何而死的原因,也未按《宋刑統(tǒng)》卷二一,規(guī)定的“元無殺心”的斗毆殺人法相關(guān)敕條。最后法官所比附的是,“以持杖竊盜論,不得財,杖一百,五貫,徒一年,五貫,配本城”。理由是船客因此身死,雖非有意,亦應(yīng)斷罪。這種比附,不知法官出于何種目的而為。④
2.身份不同,懲處相異
宋代法律明確規(guī)定,依身份地位的不同,實行同罪異罰制度。如謀殺尊長親屬罪?!端涡探y(tǒng)·賊盜律》規(guī)定:“諸謀殺周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斬。謀殺緦麻以尊長者,流二千里,已傷者絞,已殺者皆斬?!敝\殺卑幼親屬罪。法律的規(guī)定是“謀殺周親卑幼,合徒三年,已傷者流三千里,已殺者依故殺法合絞之類”。⑤可見,同罪異罰的特點非常明顯。不過,宋代奴婢、客戶的法律地位與唐代相比有所上升,對擅自殺奴婢者,實行嚴(yán)懲。如太宗時期的外戚王繼勛“強市民家子女備給使,小不如意,即殺之”,先后殺奴婢百余人,太宗下令斬殺于洛陽市。⑥真宗時對殺害奴婢的處罰更為具體:“主因過毆決至死者,欲望加部曲一等,但不以衍犯而殺者,減常人一等;如過失殺者勿論。”⑦可是,到了北宋中期和南宋,主仆之間的法律地位差別反而更大,據(jù)史料載:“主毆佃客致死,在嘉佑法,奏聽敕裁,取赦原情。初無減等之例。至元豐,始減一等配鄰州,而殺人者不復(fù)死矣。及紹興又減一等,止配本城,并其同居,被毆致死,亦用此法?!雹?/p>
在民事司法審判中,地方官也根據(jù)雙方等級名分的不同,對雙方當(dāng)事人的利益保護也不盡相同。正如真德秀說:“聽訟之際,尤當(dāng)以正名分,厚風(fēng)俗為主?!雹崛纭稄男直I賣已死弟田業(yè)》案中,司法官對身份不同的當(dāng)事人,所采取的態(tài)度也有區(qū)別。丘莊欺已死從弟丘萱無子,妻阿劉單弱孀居,丘莊將“丘萱已分田五十種,自立兩契,為牙賣與朱府”??h佐官以盜賣罪傳喚丘莊和證人,丘莊供詞多有反復(fù),“欲盡情根究,欲且照條勘杖一百”。而對知情而買的朱縣尉,雖“契累索不出”,但仍以“朱府名賢之閥,舉動悉循理法,此等交易,斷不肯為,未必不為丘莊與干佃輩所誤耳”。顯然,這是對朱縣尉開脫罪責(zé)。⑩此類事例在《折獄龜鑒》《清明集》等典籍中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3.從輕處罰
宋代官員犯罪如何懲治?宰相呂大防說得很明白:“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誅戮,小者遠竄,惟本朝用法最輕,臣下有罪,止于罷黜,此寬仁于法也?!盉11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
第一,貪官處刑漸輕。宋初,對官吏犯罪處罰非常嚴(yán)厲,特別是受財枉法者,多半都處以棄市、杖殺等極刑。如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二月,“杖殺長道縣尉張俊,坐部下受賕,犯贓錢五百七十貫故也”B12。雍熙元年(984)十月,中州錄常參軍卜元干因受賄枉法而被杖死。B13但真宗以后,對貪官的懲治明顯減輕。如“比部員外郎、知齊州范航坐受財枉法,免死,杖脊黥面,配沙門島”B14。南宋后,對貪贓官員懲處只是大多是放罷、降官。如高宗紹興元年(1131),“天臺人求珍以殺人系獄,珍以金賂公之妻,遂得不死。被天臺知縣劉默揭發(fā)。高宗命憲臣究實。內(nèi)批公為先次放罷”B15。
又如淳祐三年,“嘉定知縣旨枹貪贓不法,流一千里羈管”B16。后隨著國家形勢的惡化,懲治貪贓更是徒具形式而已。
第二,以情減刑,執(zhí)法不一。宋代有在執(zhí)法時,是“用法之情恕”B17。即依據(jù)具體情況而處罰,有高官庇護者,甚至減輕或免除處罰。如太宗淳化二年三月,“祖吉、王淮受皆法受賕,贓數(shù)萬計。吉既伏誅,家且籍沒,而淮以參知政事沔之母弟,止杖于私室,仍領(lǐng)定遠主簿”B18。哲宗時,“潁昌府陽元勘趙仁恕,贓污不法共十余事”,大理寺“止取一事相約情,便行勘罪”。趙仁恕僅“追兩官,罰銅十斤,除名勒?!?。B19是其父趙彥若系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所庇護的結(jié)果。由此可知,宋代朝廷官員庇護與自己利益相關(guān)的犯罪官員,“以情毀法”的效果只能是上行下效。這種以縱為寬的懲貪方針,不僅無補于吏治的整飭,反而助長了贓官們的囂張氣焰。
二、宋代地方司法審判原則導(dǎo)致公平價值失當(dāng)
宋代司法中的重情理輕國法,是儒家“和諧”思想在司法審判中的體現(xiàn),法官以情理為核心采取靈活方法處理親屬之間的矛盾糾紛,使法條與司法實踐中間的矛盾在相當(dāng)程度上得到了調(diào)和,這更有利于矛盾糾紛的解決。但一味的注重人情,而放棄法或只是形式上遵其法,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等級名分下的“情理”司法,有失公平。傳統(tǒng)“情理”司法的“情”,主要是“親情”“人情”,其“理”,多為儒家的綱常、道德倫理。因此,傳統(tǒng)司法的重要任務(wù)是:一是維護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家庭秩序與社會秩序。如真德秀所說:“聽訟之際,尤當(dāng)以正名分,厚風(fēng)俗為主?!盉20正名分成為法官判案中必堅守的一個重要原則。如阿張一案。阿張與其丈夫蔣九因其父蔣八不軌而“出外別居”,可蔣八卻以不孝之罪訴之。阿張在公堂上陳述理由時揭露了蔣八的一些隱私,胡穎卻不為阿張主持公道,反而訓(xùn)斥,“婦之于舅姑,猶子之事父母,孝子揚父母之美,不揚父母之惡”,“彰彰然以告之于人,則非為尊長諱之義矣”,而后又引《禮經(jīng)》“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則出之”,將“其子當(dāng)斷,其婦逐,然后理阿張決十五,押下,射充軍妻”。B21胡穎為了維護封建倫理綱常,作出了不公正的判決。B22二是司法注重天理、人情,且把天理、人情作為適用刑罰的標(biāo)準(zhǔn),為司法官的權(quán)力濫用打開了方便之門。如真德秀在泉州時,對吳良聰?shù)牟恍⒆?,“脊杖二十,髡發(fā)、拘役一年”B23。再如妄興詞訟的黃百七,則采取“勘杖一百,牒押宋湘陰縣,請長枷就縣門示眾5日”B24。誠然,司法官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quán),綜合考量案件的真實情況,對司法的公正是有利的,但是過分依靠天理、人情,擴大司法官的自由裁量權(quán),其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官吏緣奸的“情理”司法,是司法腐敗的溫床。中國古代帝制社會,官官相護,“以情毀法”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其產(chǎn)生的后果很多。
首先是接受請托,曲法枉斷。宋朝多次重申請托之禁,這表明在宋代請托是禁而不止的。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八月,開封豪民崔白,無賴之人,倚強凌弱,強買鄰居寡婦張氏之舍,張氏訴于開封府?!鞍姿嘏c殿中丞、權(quán)大理少卿閻允恭善,遂祈允恭達其事于開封府判官韓允”,韓允接受閻允恭的請托,枉法曲斷張氏妄增屋課之罪而杖之。B25
其次,私報恩怨,出入人罪。如太宗時期,同州的錄事參軍(審理刑事案件的官員)因向當(dāng)?shù)氐母幻窠桢X未果而串通富民家小女奴的父母,讓小女奴逃亡,于是“奴父母訟于州,命錄事參軍鞠之”,“乃劾富民父子數(shù)人共殺女奴,棄尸水中,遂失其尸?;驗樵\,或從而加罪,皆應(yīng)死。富民不勝榜楚,自誣服,具上州官,審覆無反異,皆以為得實”。B26后查實為冤案。又如仁宗慶歷六年(1046)六月,東染院使向綬權(quán)知永靜軍時,做了不法之事,怕通判告于監(jiān)司,而造獄誣告通判,使通判自盡,事發(fā)后,向綬被削官除名編管潭州。B27可見,宋代司法審判中,“以情毀法”的現(xiàn)象是多么嚴(yán)重,正如時臣所說:“今之治獄者或任其喜怒,或私受囑托,或付之獄吏,或觀望風(fēng)旨,鍛煉以成獄者,所在有之?!盉28
最后,以情擾法,上下相蒙。由于縣級長官公務(wù)繁忙,往往把案件交于胥吏處理。就如大臣所說:“郡縣長吏兼有連日不出公廳,文書訟碟,多令胥吏傳押,因緣請托,無所不至。鄉(xiāng)民留滯,動經(jīng)旬月。至有辨訟終事而不識長官面者?!盉29胥吏辦案的情況下如南宋張綱說:“近歲吏奸成市,未能追革,或緣貨鬻,或挾怨仇,或望風(fēng)旨,或私逞威勢,捶楚之下,欲致之死地,往往先以病聞及其已死,縣匿之不以申州,州匿之不以申監(jiān)司,上下相蒙,難以稽察?!盉30這種司法權(quán)力的濫用,只能導(dǎo)致“逼求賄賂,視多寡為曲直”B31??梢?,在私情充斥的社會環(huán)境中,真正實現(xiàn)司法公平公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三、宋代地方審判定罪原則原因分析
一是受傳統(tǒng)和諧思想的影響。“德主刑輔”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旋律。法律始終處于輔助地位,其核心是“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B32。宋代地方官員在司法審判上,對案件的整體審判以和諧為主,在具體方法上,采取憑借個人經(jīng)驗的直覺判斷來斷案。如朱熹與人對話中說:“‘為政更張之初,莫亦須稍嚴(yán)以整齊之否?曰:‘此事難斷定說,在人如何處置。然亦何消要過嚴(yán)?今所難者,是難得曉事底人。若曉事底人,歷練多,事才至面前,他都曉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應(yīng)之,人自然畏服。今人往往過嚴(yán)者,多半是自家不曉,又慮人慢己,遂將大拍頭去拍他,要他畏服。若自見得,何消過嚴(yán)?便是這事難。又曰:‘難!難!”B33朱子的意思,所謂“曉事底人”,判案不在能依據(jù)某種尺度,而在于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具有良好的悟性,使案件得到和諧的解決,才是根本目的。宋代法官之所以多用“情理”而少用法律審案,最終成為宋代司法裁判的價值取向,與傳統(tǒng)和諧法律思想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官員的社會責(zé)任意識。宋代地方官員判案時特別注意察民情,裁判理由盡量使?fàn)幵A雙方心悅口服,這是官員社會責(zé)任意識的體現(xiàn),即追求社會和諧的責(zé)任意識。胡太初曾說:“大凡蔽訟,一是必有一非,勝者悅而負(fù)者必不樂矣。愚民懵無知識,一時為人鼓誘,自謂有理,故來求訴。若令自據(jù)法理斷遣而不加曉諭,豈能服負(fù)者之心哉?故莫若呼理曲者來前,明加開說,使之自知虧理,宛轉(zhuǎn)求和?;蚯蠛筒粡模耸芮酂o辭矣。”B34這“明加開說”,既是“情理”的表達,也是社會普遍認(rèn)同的價值觀念,是各個方面利益的兼顧,而不僅是法令刻板的內(nèi)容。B35
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宋代,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特別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在欲加之刑何患無辭的背景下,如果法官嚴(yán)格依法審判,有時反而容易把矛盾激化。官員們在司法裁判中不得不權(quán)衡多方面的因素,在正統(tǒng)觀念和民間風(fēng)習(xí)之間進行調(diào)和、抉擇,力求做出最佳的選擇,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zé)。
三是立法繁密,法官不能遍睹。宋代立法繁密,面對條目繁多又前后抵牾的法律,很難做到法條遍睹,依法斷案,只能是依法意而為之。其弊端正如朱熹所說:“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縣,其法無一不弊?!盉36
如《抓鬮立嗣》案中,爭相立繼者,對全部符合立繼條件者,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無法排定立繼者次序,法官采用拈鬮的裁判方法。B37
此類官員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決定判決的案例很多,正如胡穎所說的,“或贏或輸,又全在官員筆下,何可必也”!梁治平也說:“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每一個特殊案件里面都適用了一個特殊的規(guī)則?!盉38這樣,以情理為價值取向,使更多的規(guī)則只能無形地存在于官員的意識中。B39長此以往法律權(quán)威如何樹立。難怪《宋史·刑法志》說:“律令者,有司之所守也。太祖以來,其所自斷,則輕重取舍,有法外之意焉。然其末流之弊,專用己私以亂祖宗之成憲者多矣?!盉40這就不難理解,封建專制社會的法律為何成為統(tǒng)治者駕馭的工具,法律無權(quán)威,也就無人遵守,無人守之法,國家必然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宋代無法逃脫。
四、結(jié)語
縱觀宋代地方官司法審判所采用的原則,無論是刑事審判或民事審判,以封建綱常倫理道德為主的“人情、天理”貫穿其司法的全過程。當(dāng)然,民事糾紛中以“情、理、法”融為一體的勸和調(diào)解,如能綜合考量爭訟雙方的真實情況,恰當(dāng)?shù)倪\用,在解決民眾矛盾糾紛中,確實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過,在交相請托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往往熱衷于日常“感情投資”,對法制漠不關(guān)心或信心不足。執(zhí)法者能做到唯我“獨清”的官員實在太少了。
注釋
①如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zhuǎn)型》,法律出版社,2009年;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霍存福:《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文化性狀與文化追尋——情理法》,《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1年第6期;陳景良:《試論宋代士大夫司法活動中的德性原則與審判藝術(shù)》,《法學(xué)》1997年第6期等。
②黃榦:《勉齋集》卷二十七,《申撫州辨危教授訴熊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88頁。
③B35B39王志強:《南宋司法裁判中的價值取向——南宋書判初探》,《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8年第6期。
④⑨⑩B20B21B23B24B37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556—557、2、145—146、2、387、383、32、204—205頁。
⑤薛梅卿點校:《宋刑統(tǒng)》,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10頁。
⑥B13B17B40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第13542、73、4961—4962、4985頁。
⑦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2011年,第317頁。
⑧B1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56年,第1244、825頁。
B11B12B14B18B19B27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第11416、514、1994、714、10976—10981、3831—3832頁。
B16李志亮點校:《宋史全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50頁。
B22戴建國、郭東旭:《南宋法制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6頁。
B25B29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第6656、3433頁。
B26楊奉琨:《疑獄集、折獄龜鑒校釋》,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8年,第107頁。
B28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39冊,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31頁。
B30張綱:《華陽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1冊,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85頁。
B31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篇第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02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724頁。
B32陳美蘭譯注:《禮記·禮運》,中華書局,2007年,第111頁。
B33朱熹撰,劉永剛、朱幼文點校:《朱子語類·論治道》卷一百八,《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25頁。
B34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篇第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02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722頁。
B36朱熹撰,劉永剛、朱幼文點校:《朱子語類·論治道》卷一百八,《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17頁。
B38梁治平:《追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300—301頁。
責(zé)任編輯:何?參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nviction in the Judicial Trial of ?Local Officials in the Song Dynasty
Xing Lin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harmonious legal thoughts a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local officials in the Song Dynasty often invoked rationality and legality to handle cases in judicial trial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feelings and heavenly principles,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law, and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ustoms, family ethics and blood relations were blended into judicial judgments. Thi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solution of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However, the law enforcement concept of law altering with emo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had made the function of the law soften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feelings had been publicized. As a result, officials and officials were mutually entrusted to each other and corruption of officials was prevalent.
Key words:Song Dynasty; local officer; reasonable judic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