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英
摘 要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各個省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陸續(xù)開展了相應的建設工作。針對遼寧西部地區(qū)而言,由于該地處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存在干旱少雨的情況,因此導致當地普遍存在荒山與荒地相對較多的情況,為了有效改善當地環(huán)境,實現綠化工作的有效開展,相關部門對于當地抗旱保水造林技術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本文就相關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旨在有效推動遼西干旱地區(qū)造林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
關鍵詞 干旱情況 遼西地區(qū) 造林技術 抗旱保水方案
從自然條件的角度來看,遼寧西部地區(qū)具有雨熱同期、光照充足的特征,四季變化較為明顯,然而,由于受到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導致了當地的降水量相對較為匱乏,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干旱的情況。[1]為了有效促進這一情況的緩解,推動綠化工作的合理開展,必須合理選擇相應的抗旱保水造林技術,從而有效實現荒山荒地造林的根本目的。
一、樹種的合理選擇
相關研究表明,為了有效促進造林效果的提升,應從確保樹種成活率的角度入手,樹種的生長習性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吻合。針對遼西地區(qū)而言,造林所用的樹種應具有良好的抗寒性與抗旱性。例如,常綠類的側柏、油松以及喬木樹種刺槐進等都較為適宜在遼西地區(qū)進行栽種。[2]此外,針對溝壑土層較厚的地區(qū)可以進行沙棘與楊樹混交林的種植,對于北部緩坡與沙地地區(qū),應選擇側柏、楊樹以及喬木樹種刺槐進行造林工作。
二、樹苗的保濕處理
作為造林工作的重要載體,樹苗的質量往往會對造林工作的效果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造林工作的效果,應對樹苗進行有效的處理工作。在起苗的過程中,應堅持“起、包、運、栽”相結合的原則,如果樹苗運輸的距離相對較長,則應在樹根沾滿泥漿的前提下將其放入編織袋中進行運輸,以有效確保樹苗在運輸過程中養(yǎng)分能夠得到充分的供應。
三、相關抗旱技術分析
(一)集水技術
該技術主要是指通過水平溝壑地與魚鱗坑等方式有效對澆灌與自然降水過程中所含有的水分進行有效收集,從而確保樹林的水分供應。在應用過程中,該方法需要相關人員對集水面進行夯實、打磨以及拋光等技術處理,從而有效促進集水效果的提升。通常情況下,在應用該技術時,應在雨季來臨前進行整地工作,從而有效確保雨季過程中對于水分的充分收集。
(二)截干技術
通常來說,截干造林技術多應用于刺槐、山杏以及楊樹等生命力較為旺盛的樹種。在應用該技術進行造林時,需要將被截干樹種的主干部分進行預留,一般情況下,預留的長度在15cm左右,對于栽入土壤中的部分,應進行土壤覆蓋處理,覆蓋的厚度約為15cm,從而有效實現成活率的提高。
(三)生根粉與保水劑技術
針對遼西地區(qū)年降水量少且較為集中的情況,為了有效促進樹苗成活率的上升,可以在栽種時向坑內進行適量生根粉的傾倒,從而有效提升樹苗生根的速度。[3]同時,在坑穴內還可以放入3g左右的保水劑,從而有效強化樹苗根部對于水分的吸附與收集能力。
(四)客土袋技術
針對遼西地區(qū)半石質地區(qū)與高山地區(qū),可以采用客土袋技術進行有效的抗旱保水,其主要操作如下:首先,根據樹苗情況進行塑料袋的有效選擇;其次,向客土袋內注入苗水并進行保水劑的添加;再次,將其運到林地并用刀劃開底部并將其放入坑內;最后,對坑穴進行回填與踏實處理。
(五)叢壯栽植技術
在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需根據造林的林地面積進行規(guī)劃,將其劃分為若干個正三角形,劃分完成后,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處進行不同種類的三種樹苗的種植,從而有效實現樹種的多樣化程度,以便促進苗木成活率的提升。
(六)地膜覆蓋技術
在實際工作中,該技術往往需配合保水劑與客土袋等技術進行使用,在應用過程中,當樹苗完成栽種后,可以在栽植坑的四周進行地膜的覆蓋并用土壓實,從而降低土壤內水分的蒸發(fā)速度,以便有效實現蓄水的目的。
(七)深栽深埋技術
針對遼西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深栽深埋技術的應用價值相對較高,具體來說,在荒山造林工作中,挖掘的樹苗坑穴深度應大于25cm,將樹苗筆直栽種到坑穴內部,其栽植的深度應有效地限制為苗木自身所擁有的土壤痕跡的10cm左右處。
(八)樹根浸蘸技術
該技術主要是指在栽種前一天,對樹苗進行相應的浸泡處理,具體方式為將樹苗放入清水中進行浸泡,時間約為24小時,如若樹苗的根系相對較多,為了確保浸泡效果,可以酌情對浸泡時間進行增加,從而確保樹苗可以實現水分的足量吸收。
(九)靠壁栽植技術
在應用過程中,靠壁栽植技術的具體操作為在林地進行矩形坑穴的挖掘,并將樹苗沿著坑穴的一個邊進行栽種,其中,如若當地屬于陽坡,則樹苗貼在坑穴的下壁,如若當地屬于陰坡,則樹苗貼在坑穴的上壁。研究表明,通過該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實現樹苗對于陽光的遮蔽,從而減緩水分的蒸發(fā)速度。
四、結語
隨著環(huán)境治理工作的深化開展,針對遼西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干旱少雨的情況,為了有效推動荒山荒地綠化工作的有效開展,應在加強抗旱保水造林技術研發(fā)工作力度的同時,有效結合當然的自然條件,從而實現技術的合理選擇,以便有效實現森林覆蓋率與樹種成活率的提升,從而有效推動當地林地資源抗旱保水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作者單位為喀左縣桃花池林場)
參考文獻
[1] 田曉鵬.遼西干旱地區(qū)抗旱保水造林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yè),2018,12(15):88+90.
[2] 宋立梅.抗旱保水造林技術在遼西半干旱地區(qū)的應用[J].鄉(xiāng)村科技,2018(06):83-84.
[3] 孫樹懷.淺述遼寧西部干旱地區(qū)抗旱保水造林重點技術[J].種子科技,2017,35(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