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登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從社會心理文化層面上看,新詞新語折射著社會的文化走勢和人們的意識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眾心理。而學校是科技文化的前沿,中學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目前知識創(chuàng)新的年代,中學生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與之相應吸收的新知識新信息增多,專業(yè)術語使用頻率增大,這使他們的語言信息量不斷增大,新詞新語不斷涌現(xiàn)。那么,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對中學生有哪些影響呢?
一、積極影響
新詞新語為流行文化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中學生中延續(xù)著流行文化的發(fā)展。新詞新語開放了人們古舊的思想,網絡化的用語幫助人們從語言的角度融入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這個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在網絡的逐漸普及中,學生了解很多新生詞語,就如同“給力”“神馬”這樣的語言多數(shù)都由網絡衍生。這樣一些語言能夠釋放學生的內心,讓他們逐漸變得自由開放。
我們通過網絡了解了世界各國的文化、語言,然后通過音譯的方式,將一些詞語轉化成中文,這也導致了一些新詞新語的產生。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時期的新詞、新流行語是一定時期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新詞新語的大量涌現(xiàn)總是發(fā)生在社會最開放的時期。比如我國外來詞吸收的第一波高潮是佛教傳入的魏晉隋唐時期,“塔、菩薩、因緣、現(xiàn)在、世界”都是當時借入的外來詞;第二波是明代萬歷年間天主教傳入時期,輸入的新詞有“耶穌、禮拜、幾何、勾股”等;第三波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五四前后。現(xiàn)在我國又面臨新的一波外來語吸收和新詞創(chuàng)造的高潮。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是必須互相交流才能發(fā)展的世界,善于迅速吸收外來新事物新名詞是我們民族強大、好學和富有生機的表現(xiàn)。而中學生也需要了解這些新詞新語,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
從中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看,他們正處在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時期。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評價、自我情感和意志、自我個性等心理結構都已形成,需要合適的機會和土壤來表達自我。而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以多樣的、個性化的文化方式正好滿足了中學生渴望展現(xiàn)自我的心理需要。隨著網絡的發(fā)展,中學生文化的個性化色彩將會越來越濃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學生長期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禁錮之下,自身發(fā)展更多的不是自我選擇,而是對社會各方面的適應。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生對壓力不滿的情緒需要一種“減壓文化”來消解和排泄,以減輕長期隱忍的心理上的重擔。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則與中學生這種宣泄的需要高度吻合,這樣一些由社會文化提供的流行形式給予中學生直接自由表達其不滿、宣泄其心理壓力的途徑,滿足了在正式場合中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
流行文化迎合了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需要和對成就感的追求。創(chuàng)造的需要也是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需要之一,是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參與性、互動性迎合了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需要。中學生借助學習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平臺,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和原創(chuàng)造。
由于互聯(lián)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揮,中學生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各種事物,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自我。通過主頁和游戲去展現(xiàn)自己的技術智慧水平,這一過程一旦得到網友的認可和支持,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二、消極影響
第一,助長庸俗文化,毒害青春少年。有一種“另類”新詞新語,如“三陪”“泡妞”“包二奶”“裸聊”等,這些新詞新語從客觀上反映了社會上某些低級、庸俗的流行文化的存在,對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有負面影響,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負面影響更大,他們有很強的好奇涉獵心理,對新事物總想究其所以然。這些新詞新語的流行,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他們的頭腦意識中埋下了庸俗文化的根,使他們的成長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像“裸聊”“泡妞”這樣的新詞新語在學生群體中十分流行,這種刺眼的新詞會使許多學生常有所思,偷偷嘗試,不務正業(yè),難以自拔?,F(xiàn)今的庸俗文化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極大,而體現(xiàn)庸俗文化的那些新詞新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說,這些“另類”的新詞新語從側面上助長了庸俗文化的流行,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二,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導致不同年齡階層之間的代溝加大。中學生是接受這些新詞新語的主要群體。他們將會是這個世界潮流的引導者,相比老一輩,他們的思想要開放得多。于是就導致幾代人之間對新詞新語的接受程度不同,對某些詞匯的理解不同,從而產生代溝。
第三,混淆價值標準,導致認同危機。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給予正在成長中的當代青少年學生送去的是新奇的、充滿無限刺激的“符號誘惑”,其張揚現(xiàn)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破壞性力量,常常摧毀了人們從先前生活中獲得的秩序與意義感。這樣就使青少年學生個體一方面僅從自我感受出發(fā),以自我為中心,淡化對遠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義的思考,產生自我認同危機。一方面又混淆社會主流價值標準,導致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價值認同危機。當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觀、時尚與觀念也在流行文化中體現(xiàn)出來,如校園中流行過“洋節(jié)”等現(xiàn)象,往往會不自覺地弱化國家和民族層面的傳統(tǒng)價值規(guī)范,導致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危機。
三、對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思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xiàn)一些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詞新語的大量產生和文化的廣為流行,可以說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并流行的。我們應當用一種理智、辯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它。新詞新語具有許多優(yōu)勢,如方便快捷、新穎有趣、時代性強等,因此,在較為隨意輕松的場合使用它,往往可以使我們的溝通變得更加生動有效。但同時,新詞新語因其結構和使用特征,在使用環(huán)境上具有相當大的限制,比如在正式場合或書面文體中,新詞新語的應用往往顯得不合時宜。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糟粕與精華并存,我們不能泥沙俱下,一概否定。我們必須采取科學與謹慎的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積極影響,限制與減弱其消極影響。我們一方面要用寬容的態(tài)度學習和了解它,從中感知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方面也要鍛煉自己的判斷鑒別能力,學會判別好的詞語,在恰當?shù)膱龊线m當使用,發(fā)揚其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