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魚
心理學暢銷書《熱鍋上的家庭》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16歲女孩克勞迪婭最近變得十分叛逆,經(jīng)常跟媽媽吵架,還時不時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有一次,她甚至鬧著要自殺。
克勞迪婭的爸爸媽媽非常頭疼,好話說盡了,辦法試遍了,仍無濟于事,最后不得不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
聽完一家人的講述,心理醫(yī)生說:表面上看是女兒叛逆的問題,深層次的問題卻是,在這個家里,女兒充當了夫妻關(guān)系不和的替罪羊。
明明是孩子的行為問題,為什么說是父母的問題?
心理醫(yī)生說,克勞迪婭的父母結(jié)婚多年,兩人之間的熱情早已冷卻,他們之間出現(xiàn)了很大的裂痕,但這對夫妻誰也不敢去碰觸他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害怕失去彼此。
這時候,女兒克勞迪婭主動充當了夫妻關(guān)系冷卻的替罪羊,企圖解救父母的婚姻。她通過激怒媽媽,來教會媽媽怎么吵架。因為媽媽一直不敢和爸爸吵。一旦媽媽被激怒時,她就離家出走了,這時媽媽終于有機會和爸爸吵一架了。
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在現(xiàn)實中這樣的孩子并不少。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和伴侶發(fā)生沖突,但只要孩子生病,或是出現(xiàn)其他狀況,你倆就會將矛盾放到一邊來關(guān)心孩子。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情況。所以,當父母關(guān)系出現(xiàn)問題時,他會做出一些自我犧牲的事情,把父母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他身上,以拯救父母的關(guān)系。
叛逆和懂事的作用非常一致:保持家庭看似正常的運轉(zhuǎn)。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
朋友小葉說,她發(fā)現(xiàn)只要他們夫妻倆吵架,家里兩個孩子就會特別乖,特別聽話。
有一回,因為她老公不幫忙做家務,兩個人又吵起來,結(jié)果越吵越兇,最后氣得她恨不得離家出走??僧斔蜷_臥室的門走出來時,卻看到兩個孩子一個在掃地,一個在收拾客廳。
這真是應了心理學上的一個金句:爸爸不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會去到孩子的耳朵里。
生活中,很多小孩會認為,父母之所以吵架,是因為自己不好,只要自己乖一點,表現(xiàn)好一點,父母的關(guān)系就會變好。
為何孩子會出現(xiàn)這種心理呢?
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道德防御”。孩子在父母關(guān)系面前,往往是無力的,但如果孩子將責任歸結(jié)到自己身上,就會覺得事情是可控的:我乖了,他們肯定就好了。
可以說,孩子是以這種“自我犧牲”來換取外部生存環(huán)境的安全。
孩子將自己當作家庭的拯救者,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利用這一點。
阿慧常說,以前老公多么愛自己,尤其結(jié)婚之前??墒墙Y(jié)婚后,一切都變了。當她生病勞累,需要老公陪伴時,老公卻不見了,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忙應酬,甚至有時候只是在打游戲。
孩子也常常和阿慧說,爸爸總是打游戲,總是不在家,都不陪我們。這更讓阿慧積攢了很多的無名怒火。于是,她以爸爸不陪孩子之名,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表面上看,阿慧是在為孩子跟老公爭吵,但實際上,是因為這些不斷積攢的怒火,她不方便以自己的名義向老公表達出來。于是,孩子就成了“背鍋俠”,讓她有理由跟老公大鬧一場,進而說出自己的需求。
將孩子拉到父母的戰(zhàn)場上來,也許是很多媽媽無意識的策略。
小溪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女孩,初二下學期,她突然失眠、抑郁,成績也下滑得厲害。
原來,媽媽發(fā)現(xiàn)爸爸有外遇,于是多次在小溪面前訴說自己的不容易。
剛開始,爸爸媽媽鬧得不可開交,但當小溪抑郁后,這場家庭戰(zhàn)爭暫時停止了,他們都轉(zhuǎn)過來關(guān)注小溪。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爸爸媽媽變得無比地團結(jié)。
作為長久的犧牲品,孩子會變得非常痛苦。
知乎上一個網(wǎng)友說:我媽堅稱,她做的所有決定都是為了我,受過的所有苦都源于我。小時候,我爸媽吵完架,我媽總會不停地念叨,不離婚都是為了我。后來一直單身也都是為了我。去外地辛苦工作也是為了我。
其實,媽媽只是通過將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轉(zhuǎn)移自己的痛苦。她不能去責備自己,因為責備自己更痛苦,而孩子能成為她轉(zhuǎn)移這些痛苦的“替罪羊”。
她的痛苦看上去消解了不少,孩子卻更痛苦了。孩子會內(nèi)疚,將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都是我,害爸爸媽媽過不好。
正如那位知乎網(wǎng)友說的:“小時候,我?guī)缀醪桓颐鎸ξ覌?。在我媽面前,我就不再是我了,我是罪惡與苦難的源頭。只要站在她面前,那種負罪感就深深地折磨著我?!?/p>
這種深深的自責,會一直纏繞著孩子,讓他再也過不好,因為一旦自己過好了,對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
我們愿意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嗎?我想,任何父母都不愿意。
可是,為人父母,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負責,又如何奢求以正面的、積極的形象去影響孩子呢?
我也是一個媽媽,我常會反思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女兒就連說話的語氣都像極了自己。女兒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
孩子身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帶著家庭的印記。當你認為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不妨關(guān)照一下夫妻關(guān)系。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當一個家庭是充滿著愛的,孩子的身上也會流淌著愛,他的行為問題自然會少很多。
我們不能苛求所有夫妻永遠都恩恩愛愛,因為夫妻之間的爭吵在所難免。
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父母的問題是父母的,你不需要為此負責任。無論是父母吵架、分居,還是離婚,那都是父母自己的事情,父母有能力處理好。這些跟你沒有任何關(guān)系。父母是愛你的,也許父母不再作為伴侶一起生活了,但對你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讓孩子明確地認識到,父母恩愛與否與自己無關(guān),父母過得好不好也與自己無關(guān),我不是罪人,我沒有被拋棄的風險。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安心地去探索世界,投入地自我成長,積極地去和他人交往。
父母處理好夫妻關(guān)系,才是孩子一輩子安全感的來源。
(摘自七一客戶端/《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