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學科間的發(fā)展如此,課程之間亦如此。本文通過在和聲課堂的教學實踐,將其他音樂學科相關聯(lián)的一系列知識要素進行整合,建立起聯(lián)動機制,穿插、融入到和聲課程的教學中,并進行和聲教學聯(lián)動模式的實踐。
[關鍵詞]和聲;聯(lián)動;實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1-0065-02
收稿日期2019-08-13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8年度高教科研重點(青年專項)課題項目(JGJX2018C112)。)
作者簡介(陳美含(1987—),女,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講師。(長春130117)
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和聲教學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多年來,音樂工作者們一直以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潛心鉆研,致力于和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課題上,能夠為和聲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增添一些能夠學以致用的實踐部分,并且教師也希望看到學生在和聲學課程結業(yè)以后,能談起的并不是和聲中所涉及到的禁止平行五、八度的規(guī)則和禁忌,而是能夠在日后其他音樂學科的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到整個音樂學的學科中,進行實踐運用。因此,筆者將在和聲課堂的教學中所聯(lián)動其他音樂學科的一些教學內容展示如下。
和聲,多聲部音樂的一種,也是俗稱“四大件”(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其中的一件,是作曲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基礎技能理論課,也是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需要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和弦是和聲的根本,通常學習和弦縱向的結構以及和弦橫向連接的兩個范疇,通過和聲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逐步地掌握和聲的功能性、色彩性以及和聲節(jié)奏、和聲分組等一系列和聲的表現(xiàn)要素。
一、和聲與視唱練耳的實踐聯(lián)動
視唱練耳,是集看、聽、讀、寫為一體的技術理論實踐課程。視唱練耳的
教學中也包含和聲的聽寫和構唱訓練。
在學習四部和聲和弦的構成、排練法時,教師可以彈奏或是指定學生彈奏某一和弦的多種旋律位置以及排列法,在座的學生可以進行和弦正誤的判斷,同時也對學生的和弦聽辨能力進行了潛移默化的訓練和復習。
“在西方音樂中,和聲更為明確的意義則是有明確前進方向的進行,即由穩(wěn)定功能出發(fā)到不穩(wěn)定功能,并最終回到穩(wěn)定功能的續(xù)進,這種續(xù)進形成了音樂前進的動力,不穩(wěn)定的功能對穩(wěn)定功能的支持和傾向構成了聽者的情感張力,從而使音樂在張力不斷變化的緊張與釋放中得到發(fā)展?!?/p>
學生在和聲學習的每一節(jié)課中,都要進行這種視、聽的訓練,使學生形成音響的習慣性聽覺耐受力,長此以往進行和聲聽覺訓練,對于接下來的其他技術理論課程都會有較好的成效。
在進行為旋律配置四部和聲的學習時,僅僅只是通過簡單的瀏覽旋律片段,并非能夠得出精準無誤的調式調性結論,想要對旋律片段有準確的調式調性判斷,以便能夠順利地做出四部和聲寫作,就必須要全面地瀏覽旋律片段、視唱旋律聲部,通過瀏覽樂段、首尾音并識別出調號、臨時升降記號、對旋律的呼之欲出提前做出內心聽覺的體驗再進行完整的歌唱,因此,在每面對一個新的旋律片段時,視唱旋律聲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讓聲樂專業(yè)的學生或其他學生帶表情的唱出這段旋律,以此來豐富學生對旋律的聽覺體驗。當?shù)鸵袈暡看_定好之后,可以將外聲部的旋律交給兩名學生進行二重唱,要求學生在唱自己聲部的同時,注意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這不僅僅在學習和聲知識的同時,還在兼顧、聯(lián)動視唱練耳課程,使學生在學習一門課程的同時,能夠將其他課程橫向融入到正在學習的課程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在每節(jié)課的四部和聲作業(yè)完成后,教師可以彈奏或請學生上臺演奏他的四部和聲作業(yè)題,在彈奏的同時,演奏者和傾聽者都可以感受、體驗多聲部和聲在橫向連接時或功能性或色彩性的音響進行,每節(jié)課的堅持練習,可以增強學生內心聽覺能力,這同時也為學生在學習和聲時,聯(lián)動視唱課程做了很好的兼顧。
在初期的四部和聲寫作訓練時,一個單位拍采用一個和聲,因此,和聲節(jié)奏通常為一拍一個的柱式和弦。隨著課程進度的深入,和聲鍵盤化的實踐練習加入,再引入和弦外音的全部內容時,和聲節(jié)奏也在不斷的變化,從初期學習時的緊湊和聲節(jié)奏逐漸變成兩拍、三拍或四拍一個的舒展和聲節(jié)奏,這與學習視唱練耳節(jié)奏節(jié)拍感,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和聲與鍵盤和聲的實踐聯(lián)動
鍵盤和聲,是需要在鍵盤上快速完成和聲理論中所涉及到的功能和聲進行。
例如,在最初和聲課堂教學的四部和聲、原位三和弦連接講授結束,以C大調為例,直接在鍵盤上彈出根音、三音、五音旋律位置,密集或開放排列的T—S—D—T的和弦連接。下面是以C自然大調根音旋律位置密集排列的三個例子,有了織體,才能讓呆板的和弦流動起來,以此作為學生最初在鍵盤上練習三種不同織體的T—S—D—T進行的范例。
例1柱式和弦的T—S—D—T的進行:
例2半分解和弦的T—S—D—T進行:
例3琶音的T—S—D—T進行:
三、和聲與歌曲寫作的實踐聯(lián)動
歌曲寫作,以單聲部、多聲部寫作為主,要求音樂創(chuàng)作者對歌詞、歌曲體裁、
音樂主題、風格、鋼琴伴奏有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夠進行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
和聲教學中,多聲部寫作本身就是歌曲寫作的基本技能,在傳統(tǒng)和聲教學的基礎上,每一個從事歌曲寫作的人都會面臨如何寫作的問題,從而就要建立起和聲的品味,由此加強和聲的實際訓練,不僅要將習題做好,寫出更好的和弦連接進行,更要在歌曲寫作實踐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將音響落實到筆頭上。
在進行和聲分析時,首先要做的是對樂曲片段進行分句,對樂段進行樂逗的劃分,通過分析樂段和聲使用的不同終止類型(半終止、全終止),學生可以由此檢驗到在歌曲寫作時,以不同終止類型結束勢必會產(chǎn)生不同的和聲收束感,通過學習和聲、進行和聲分析,對于熟悉各個時期的和聲風格演變歷程,同時帶給學生在歌曲音樂創(chuàng)作時,能夠豐富學生音樂思維的一點靈感,可以模仿、參照偉大音樂家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但又不是照搬、復制,只有將音樂歷史的寶貴語言、手法融于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血液中,才能在個人音樂寫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語言和技巧,形成音樂學科教學內容的彼此聯(lián)動。
通過習作四部和聲連接時,和弦連接采用不同的進行(功能性、線性、色彩性),得到不同的音樂動力性。以此將不同的和弦進行融入到歌曲寫作中。多重音樂要素的構成從而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以及不同的音樂聽覺效果?!拔覀冃枰箤W生了解到他們是在學習一門活在音樂中的技藝?!?/p>
四、和聲與復調的實踐聯(lián)動
復調,也稱復調技法、復調學,它也是多聲部音樂的一種,作為一種作曲技法與“對位法”同義,它是包含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獨立旋律結合在一起的音樂。
“對位寫法和聲寫法雖各有特點,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它們常常綜合運用并且不可分離?!币环矫妫园秃找詠?,對位法完全建立在和聲學原理之上,因此,對位法的聲部規(guī)則來自于和聲學;另一方面,而好的和聲寫作須得各聲部流暢。
在初期原位三和弦的理論與實踐訓練熟練后,六和弦的加入,使低音之間從四五度、二度功能性較強的進行變成豐富多樣的二度、三度、四五度、包括六度七度靈活多變、更旋律化的低音進行。低音進行的豐富化,使低音具有與高聲部同樣的旋律性,單從外聲部(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來講,兩個獨立且變化多樣的旋律線條已經(jīng)構成了復調音樂中的多聲復調手法。
“眾所周知,在高級和聲寫作訓練中,各聲部本身要求做到盡可能的旋律化,聲部之間要求做到盡可能的對位化?!币源擞幸馐箤W生特別注意到外聲部,在進行四部和聲寫作或進行鋼琴鍵盤和弦連接實踐訓練時尤其給低音聲部一定的關注,使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同時具有旋律化線條,形成和聲與對位的神奇一體化。
結語
創(chuàng)新才能走在時代前列、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國家進步、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社會需求。通過對和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不斷的更新、嘗試后,積累了一定的和聲教學經(jīng)驗和技巧,摒棄了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和規(guī)則,筆者還會不斷地在和聲教學課堂中注入前沿的和聲理念,繼續(xù)努力前行、潛心鉆研,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音樂專業(yè)和聲教學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釋:
1(#趙蘇.開啟音樂之門的鑰匙(十一)——“和聲感”及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17:46.
2姚恒璐.作曲的基礎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96.
3龔曉婷.中央音樂學院復調教學之我見——中央音樂學院復調教學特色和我的實踐體會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135.
4陳鴻鐸.和聲學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最早嘗試——重溫陳洪的《對位化和聲學》J.人民音樂,2018:58.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