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扎特作為西方古典主義時期一枚璀璨的巨星,其地位在西方音樂發(fā)展史是不可撼動的,他將古典鋼琴奏鳴曲推向成熟,成為古典鋼琴奏鳴曲奠基者之一。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優(yōu)美淳樸、和聲簡潔、旋律線條流暢。通過剖析這部作品,使人可以充分感受西方古典時期鋼琴作品的流暢、明晰以及精巧的創(chuàng)作手法。本文主要從莫扎特《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K.330第二樂章的寫作特點入手,著重分析其和聲特點、織體結構以及力度與速度。
[關鍵詞]莫扎特;曲式;寫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107-03
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在西方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揮出了精彩絕倫的一筆,他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具天分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人譽為曠世奇才。在他一生僅有的35年生涯中就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豐富多彩的作品,其所涉及的音樂領域也十分廣泛。
本文將著重探析莫扎特的《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K.330的第二樂章,他的這部作品于1778年的夏天在巴黎所作,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莫扎特風格,輕快,愉悅,使聽眾們似乎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與他同時期所作的其他作品的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相比,這首作品規(guī)模小且彈奏相對容易,但在內(nèi)容方面卻非常豐富,也很有表現(xiàn)性。
一、曲式分析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曲式結構嚴謹、寫作思路清晰,通過分析其音樂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把握莫扎特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感情,以及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
該作品為復三部曲式,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本首作品是復三部曲式,由呈示部、中部、原樣再現(xiàn)和尾聲三個部分構成。
首先,呈示部為并列單二部曲式(1-20),分A、B兩個樂段,以F大調(diào)開始。A段是對比樂段,由4+4的方整性樂句構成。a句以K46-D結束,b句使用了a句的主題動機進行發(fā)展,在第5小節(jié)轉為C大調(diào),以K46-D7-T結束。B段有c、d、e三句,同樣為4+4+4的方整性樂段。B段開始以g小調(diào)進入,于11小節(jié)轉為F大調(diào),c句以F大調(diào)的K46-D結束。d句于15小節(jié)轉入了bB大調(diào),以D56-T結束。e句回到F大調(diào),以K46-D7-T結束。
中部為再現(xiàn)單三(21-39),轉為f小調(diào),由C、D、C三個樂段構成。C段運用了A段的主題動機進行發(fā)展,為對比性樂段,由4+4的方整性樂句構成,g句轉入bA調(diào),以K46-D7-T結束。D段同樣為4+4的方整性樂段。整段以bA大調(diào)進入音樂,31小節(jié)轉入f小調(diào),以K46-D結束。i句模仿了h句的音階向上模進的方式進行樂曲發(fā)展,依舊沿用f小調(diào),以K46-D-T結束全段。再現(xiàn)C段是一個減縮再現(xiàn)。
再現(xiàn)部為原樣再現(xiàn),外加一個4小節(jié)的尾聲結束全曲。
二、寫作特點
莫扎特作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其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寫作手法都已達到近乎完美的地步,通過表達自己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創(chuàng)作了一部部卓越之作,對鋼琴技術以及音樂史的發(fā)展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作品中的和聲走向也深深超越了巴赫時期的和聲特點,作品的織體結構也更加完美,主題動機更加自如靈活,逐漸成為古典主義時期主要的音樂特征。[1](一)和聲特點
莫扎特的這首作品,和聲明晰,為了突出作品的色彩感和流動性,使用了大量的轉調(diào),該樂章不包括再現(xiàn)部共轉調(diào)9次。呈示部的A段的第五小節(jié)是F大調(diào)的D,由于第六小節(jié)還原了7,所以第五小節(jié)的最后一個音為中介和弦,也是C大調(diào)的T(見譜例一)。又如呈示部的B段開始為g小調(diào),于第10小節(jié)以還原3、4轉到了F大調(diào)(見譜例二)。再如中部開始為f小調(diào),進入g句轉為bA大調(diào)(見譜例三)。
該作品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為了突出每一個樂句的結束,全篇的大部分的樂句都以K46-D或DVII/D-K46-D的半終止結束。如在呈示部A段a句的結尾就以DVII/D-K46-D進入b句(見譜例四)。呈示部B段c句以g小調(diào)開頭樂句結尾轉到F大調(diào)的K46-D進入d句(見譜例五)。包括在中部D段的h句,以bA大調(diào)開始后轉入了f小調(diào)的K46-D收尾進入i句。
(二)靈活的主題變形
作曲家通過對主題動機的展開來釋放音樂的內(nèi)在力量,該作品里以對主題動機的變形發(fā)展出了一大串的旋律,就如同一顆種子種在地里開始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而無論旋律發(fā)展到哪里,你都可以從枝丫的細節(jié)追溯到本源的那顆種子上。到了貝多芬手上,這成為一種發(fā)展樂思的高級手法。[2]
該作品中主要運用了主題變形的發(fā)展手法,在這個如歌的唯美樂章中,動機材料在樂曲一開始就奏響了(見譜例六)。主題動機為F大調(diào),奏響三次屬音C和一個C的八分附點,此后這個主題動機在作品里頻繁變化出現(xiàn)。
隨著柔情浪漫的音樂旋律繼續(xù)發(fā)展,到第 12 小節(jié)(見譜例七),標志性的主題動機在F大調(diào)上奏響,此時這個動機變得高亢激昂,在第 14 小節(jié)主題動機又一次出現(xiàn),之后半音化的旋律賦予音樂惆悵憂郁的氣質(zhì),好似一位心事重重的青年。[3]
到了樂曲中部第21小節(jié),主題動機開始變得舒展,八分附點也擴大為四分符點音符且由原來的單音變?yōu)榱酥胶拖?,織體層開始加厚(見譜例八)。在25小節(jié),給單音動機加入了前倚音,使聽覺上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進入29小節(jié),主題動機由原來的平行走向變?yōu)橄蛏系囊綦A式走向且節(jié)奏愈加舒展,但仍與原始主題動機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音樂在主題動機不斷變形、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新的樂段。這種通過將原始主題動機織體變形變厚以及改變節(jié)奏來衍生作品的寫作手法逐漸在古典主義時期以及浪漫主義時期被廣泛采用。[4]
(三)力度與速度
莫扎特從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標注節(jié)拍的速度記號,迄今為止所有的版本上所標記的速度記號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在莫扎特的奏鳴曲中最常見的速度標注是快板(Allegro)、慢板(Adagio),而很少用急板(Presto)。因為處在古典主義時期要求嚴謹?shù)囊魳凤L格,所以演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時需要穩(wěn)定的均勻速度,快板不宜太快,通常介于120~126之間,即一拍四音一般不超過126,慢板也不宜太慢。[5]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融入了他的大量的人生閱歷與思想,所以我們無論在欣賞還是演奏其作品時,不但要關注莫扎特音樂的特點,還需要深刻地了解他的生平和不同時期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深入作品,體會到他的情思。這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作品標注了Andante cantabile,代表如歌的行板,說明彈奏時速度不能太急,要以歌唱性為主,對細節(jié)的把握往往最能表現(xiàn)演奏效果。該作品中沒有強烈的感情浮動,基本以P和f的力度為主,但在中部結束要再現(xiàn)時,運用了pp這個很弱的力度符號,表現(xiàn)一種無痕的接入感。
結"語
莫扎特作為18世紀歐洲音樂的代表人物,其為音樂事業(yè)做出的貢獻是絕無僅有的。他的鋼琴奏鳴曲旋律優(yōu)美、純真,渾然天成 ,其音樂語言和寫作風格也都為18世紀的精粹結晶。他的作品不在于艱深高超的技巧,而在于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都是智慧、和諧、平衡的。莫扎特通過音樂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心靈感觸和人生態(tài)度,不僅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更是一種永不凋零的印記。我們在莫扎特的音樂中能感受到他的一種明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莫扎特的音樂不但沒有被時代所取代和忘卻,反而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愛莫扎特的人們對他音樂的探索研究。如果我們能夠全面領悟到其音樂內(nèi)涵和高深莫測的思想,就能夠幫助當代乃至后世的人們了解和更深刻認識莫扎特這位西方音樂史上的偉大音樂家。
注釋:
[1]李冬至.淺析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寫作特點及演奏分析——以奏鳴曲K.330第一樂章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6(11):147—184.
[2][3][4]杜嘉瑩.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D].云南藝術學院,2017.
[5]張"艷.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音樂風格及形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