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蕾
“保教并重”一直被視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體現著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然而許多幼兒園教師在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與發(fā)展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彈唱跳畫等專業(yè)特長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基本不會關注自身保育技能的提高。其實,幼兒園保育工作作為家庭養(yǎng)育功能的自然延續(xù),對建立幼兒對幼兒園的歸屬感與安全感、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親密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保育作為幼兒教師建立與幼兒親密關系的最好途徑,是整個幼兒園教育得以開始的根基。如同事物都是由量變引起質變一樣:幼兒園教育并不是自幼兒邁進幼兒園大門的那一天就自動開始的。當一個孩子初次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們弱小的心靈充滿的是對家庭的深切留戀和對陌生的幼兒園環(huán)境的恐懼、害怕甚至排斥。這種排斥的心理促使幼兒出現強烈的入園適應困難。他們或者自顧自地、不聽任何人勸地大聲哭泣;或者小心翼翼、沉默寡言,全然沒有了往日的活潑好動??墒菫槭裁丛诤⒆友壑杏變簣@變得如此可怕呢?我想這還需我們從家庭教育的特點中找答案。
今年,我新接手了一屆小班,剛剛開學的時候,許多孩子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入園焦慮,表現出對家長的過度依戀。后來在和孩子們的慢慢相處中,我發(fā)現:其實絕大多數的孩子并不是一開始我想象中的對家中所有大人懷有相同的依戀之情。在他們小小的心中,不同的大人有著不同的地位:在有的孩子心里,媽媽是最親、最愛的人,有的孩子則把爸爸擺在第一位,而有的孩子對奶奶格外親一些也格外黏一些,還有的誰也不要,只要外婆。其實,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很簡單:家中哪個大人花了最多的時間與精力細致周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耐心地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做游戲,讓孩子生活得舒適,過得開心,孩子就會對誰最親最愛,對誰的依戀就會最深。以自身為例,因為工作原因,自產假結束,我和我的兒子就開始了分居兩地的生活。我因為工作回到了寧波,而兒子則跟著婆婆留在了老家。長時間的分離,兒子對我這個“媽媽”感到陌生,而對長期照顧她的奶奶成了他“最親密的人”。我們都承認,幼小的孩子除了有著自我中心的天然傾向外,同時有著依賴成人的天然傾向,他們特別愿意親近自己的“最親密的人”。兒子也是如此。當“最親密的人”——奶奶不在家時,小家伙就顯得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甚至她平常最喜歡的玩具或游戲都不能吸引兒子的注意力,任憑我怎么哄、逗都無濟于事,直到“奶奶”回來為止。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奶奶才是那個花了最多的時間與精力細致周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的人??梢?,長時間的陪伴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回到現實工作中來說,這對我們幼兒園教育的啟示是很大的:小班孩子的這種心理特性決定了教師首先要做的或許根本就不是狹義的教育工作。因為無論多么有趣的玩具、游戲、教學活動都不可能真正吸引正處于與“最親密的人”分離之焦慮中的孩子的興趣。與“最親密的人”長時間分離,讓孩子已經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動機,包括對教師這一陌生人的探索興趣。想要改變這一狀況,最好的辦法是由教師來接替孩子心中“最親密的人”的工作。而我們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我們天然的優(yōu)勢——有足夠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像“最親密的人”那樣重新給予孩子無私的周到的溫暖的照顧,讓孩子再次感覺到幼兒園生活也一樣是舒適快樂的。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他們心中“最親密的人”呢?例如,為孩子系褲子,這個看似平常而又微不足道的工作,卻足以讓孩子感到溫暖。每次解完小便,為孩子們一個個系好褲子,并耐心地告訴他,小便解好一定要把褲子系系好,否則小肚子露出來會生病的,那樣多難受呀。在一次又一次地給孩子系褲子中,在一遍又一遍不耐其煩的叮囑聲中,孩子們已經將老師對自己這份深深的愛放進了心底。面對那些剛剛來園還哭鬧不止不肯入睡的孩子,在他們午睡前,輕輕地問問他們,在家里是誰陪你午睡的?媽媽/外婆/奶奶是怎么陪你午睡的?老師在孩子的床邊為他蓋好被子,輕輕地拍拍他,慢慢地撫摸孩子的額頭,為他唱首搖籃曲,或是講個故事,讓他在平穩(wěn)的情緒中慢慢入睡。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有在充滿無限愛意與耐心、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保育過程中,教師才能讓孩子重新找回家的感覺,才能促使孩子對教師生出同樣深厚的依戀之情,如此孩子才會真正愿意聽從教師的教誨,真心實意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曾經聽到有這樣一個孩子這樣告訴他的媽媽:“我們董老師很愛我們的”。我想,我已經成了那個孩子在幼兒園中“最親密的人”,這便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教師在保育工作中與孩子建立的類似親子依戀的親密關系,成為孩子心中“最親密的人”,是教師能夠實施狹義的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礎。有了這一基礎,幼兒園教育也才算真正開始。而為維持這種親密關系,顯然還需要教師持續(xù)給予孩子體貼的、溫暖的、無私的生活照顧,而不是僅在孩子初入園時這樣做,因此保育工作應始終是幼兒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保育工作,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形成并遵守一定的生活常規(guī)與生活習慣,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意識及能力的發(fā)展,實現幼兒基本獨立生活,為其將來實現人格獨立奠定堅實的生活基礎,而且可以幫助幼兒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與情緒,逐漸減少對放任自由的家庭生活的留戀,學會遵守游戲規(guī)則與交往原則,能夠與同伴建立友誼,初步適應集體化的、制度化的幼兒園生活,為其將來順利實現幼小銜接的過渡,適應更為嚴謹規(guī)范的小學集體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