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我已經記不清,當初是怎樣的沖動讓我選擇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作為自己的專業(yè)。我一腔熱血、毅然決然地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填在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上。然而,當我真正走入這個專業(yè),體會到個中心酸,才懂得“自己選的專業(yè),哭著也要把它讀完”的道理。
要想學得好,還得地基牢
對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百度百科有這樣的解釋:它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tǒng)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tǒng)。聽起來十分復雜?事實上,地理信息也確實就是這么一個涉及范圍非常廣泛的專業(yè)——地理學、遙感學、測量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每一門都是進入這個領域的必修課。而不僅于此,這每一門必修課都是可以再細分下去的,地理學需要系統(tǒng)地學習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三大基礎;計算機技術實際上囊括了數(shù)據(jù)庫技術、軟件技術、數(shù)字圖像處理等諸多方向。如此,我們的專業(yè)從大一進校,四年的學習課程就已經被安排得密密麻麻了。
如果說高中三年的學理背景,讓我尚能對高等數(shù)學、大學物理這些基礎課程勉強應付,那么接觸到專業(yè)課程,就著實讓曾經還天真地認為地理信息就是旅游采風的我,徹底傻了眼。課本上,是從沒見過的符號和見過卻理解不了的文字;電腦上,安裝的是看起來就十分學術的專業(yè)級應用軟件;發(fā)下來的圖紙上,都是一圈圈讓我蒙圈的等高線;就連我以為只需要背一背的地理學,也需要知道如何通過物理學、微積分和矩陣知識去計算變量產生的影響!而這時候,我才終于知道了一個殘忍的真相:原來在大學里,地理學本身就是理工科來著。
其實,在專業(yè)的學習中,我們學到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如何邏輯清晰、縝密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當然這也直接產生了一個副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開始越來越習慣用理性去思考問題,凡事非要用科學解釋出一、二、三,讓身邊的朋友們屢屢抱怨太不少女、太缺乏情趣了。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地理信息系統(tǒng),除了專業(yè)課程安排非常多,更注重的是實際的操作。因此實踐教學,也是地信專業(yè)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地理實習、測量學操作、地圖學實習、遙感技術與方法應用……從大二開始,室內與田野實踐就貫穿了我們整個的學習過程。
很多學習地理或者測繪的人,回憶起野外作業(yè)都會提到辛苦難熬。在酷暑的高溫下炙烤,汗水濕透全身;被不知名的蚊蟲叮咬,渾身上下都是紅腫的小包……而且這樣的作業(yè)多半都相當枯燥,比如GPS的靜態(tài)測量需要在空曠、干擾較少的戶外地區(qū)進行,而每個測量點又都需要數(shù)小時的觀測,才能完成最終的數(shù)據(jù)采集。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覺得這樣的等待十分無聊,到了后來也就慢慢習慣了這樣的單調。在等待期間,我每每會眺望四野,廣闊的天空藍得純粹、云團白而輕軟,遠處山丘上的綠意看得分明。偶有鳥雀飛過,發(fā)出悅耳的啼鳴。這個時候,心突然就變得很靜,在這安靜中又生出一種別樣的愉悅和輕盈,才懂得原來人和自然可以如此和諧地共處。
在地信專業(yè)女漢子般的大學生活或許沒有白衣飄飄的詩意,可那是我和我的老師們、同學們“共同奮斗、共同忍耐、共同享受、共同消磨過的神話般的歲月”。它值得被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