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寶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國民經濟和公路縱深發(fā)展的需要,我國建造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跨江和跨海大橋。特大橋的建設和技術發(fā)展體現(xiàn)了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為推進公路建設轉型升級,提升公路橋梁品質,充分發(fā)揮鋼結構橋梁性能優(yōu)勢,交通運輸部研究決定推進公路鋼結構橋梁(包括鋼箱梁、鋼桁梁、鋼混組合梁等橋梁)建設[1]。鋼結構橋梁節(jié)段自重大,運輸、轉場和架設等施工工序對設備性能要求極高,在跨江和海灣具有良好水深環(huán)境中,可利用大型運輸和起重船舶予以實現(xiàn)。在城市,交通便利,只要節(jié)段重量分塊合理,施工難度也相對較小。當鋼橋位于城市以外交通不便的陸地區(qū),可靠有效的架設方案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池州長江公路大橋主橋采用單側不對稱混合梁斜拉橋(主跨828 m),大橋北岸樅陽側北主墩(Z4號)位于長江大堤二級壓浸臺上,北邊跨和輔助跨全長240 m,均地處陸地區(qū),上部結構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Z0號-Z3號,長144 m)與鋼箱梁(Z3以南,長1 301 m)相結合結構構造,橋跨布置為3×48 m+96 m(橋跨總體布置見圖1)[2]。鋼混結合段為鋼箱梁和混凝土箱梁過渡連接段,位于Z3號墩墩頂靠江側,節(jié)段長度12.2 m,高度3.5 m,橋面(含風嘴)全寬39 m,一次性吊裝重量達550 t(鋼混結合段橫斷面布置見圖2)。
圖1 池州長江公路大橋主橋北邊跨和輔助跨布置圖(m)Fig.1 Layout of north side span and auxiliary span of Chizhou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m)
圖2 鋼混結合段(DJH)橫斷面布置圖(mm)Fig.2 Cross-sectional layout of the steel mixing section(DJH)(mm)
Z4號北主墩所處位置二級壓浸臺上,均在常水位以上,相當于陸地Z3號-Z4號墩之間共有5片鋼箱梁(含鋼混結合段)。該5片鋼箱梁上跨交通繁忙的長江大堤(縣道X028)。施工準備階段共考慮了3種方案,即高支架滑移方案,繞塔矮支架滑移+變幅式橋面吊機吊裝方案,繞塔矮支架滑移+提升門架提升方案。
與塔區(qū)3片和中跨岸灘區(qū)2片,累計共10片梁段,一并搭設整跨高支架(見圖3),從江側采用大型起重船逐塊起吊鋼箱梁,按先后順序越過索塔塔柱滑移就位。本項目鋼箱梁斜拉索錨固構造為錨箱結構,錨箱位于風嘴內,由于鋼箱梁需要從索塔兩塔柱之間穿越,錨箱和風嘴需要現(xiàn)場后裝,焊接質量和索導管精度均難以保證。
圖3 縱向滑移高支架布置總圖(方案1)Fig.3 General plan of vertical sliding height bracket arrangement(Option 1)
與高支架對應的是搭設繞塔矮支架(見圖4),繞塔矮支架分3段,江側縱移段布置在索塔的上游或下游一側,岸側縱移段布置在橋位的正下方,兩段縱移支架在索塔靠岸側用橫移支架連成整體。為確保大堤縣道暢通,矮支架頂標高與長江大堤堤頂保持一致。輔助跨鋼箱梁就位按照先縱移過塔→再橫移至橋位正下方→最后縱移至待安裝梁段的正下方。
輔助跨標準梁段(D1)與中跨標準梁段采用橋面吊機同步對稱懸臂吊裝施工。鋼混結合段在工廠內加工成長度大致均分的梁,使得單個梁段吊裝重量均小于橋面吊機額定吊重,繼續(xù)采用橋面吊機吊裝。該方案的不足之處有3點:1)鋼混結合段內部結構復雜,現(xiàn)場焊接質量難以保證;2)靠Z3號墩一側梁段與墩身重疊2.2 m,鋼混結合段不能正位起吊,需要采用變幅式橋面吊機[3]起吊就位,該2個分塊的吊裝順序為先岸側(與混凝土箱梁對接)后江側(相當于邊跨合龍段),投入大;3)鋼混結合段起吊安裝時間較晚,需要等待鋼混接頭與邊跨混凝土梁連接后,才能繼續(xù)主橋上部結構施工,工期推遲至少45 d以上。
圖4 變幅式橋面吊機+繞塔矮支架布置總圖(方案2)Fig.4 General plan of deck crane with variable amplitude and low bracket arrangement of winding tower(Option 2)
本方案(見圖5)與方案2的區(qū)別是鋼混結合段的吊梁方式。鋼混結合段整體制造,滑移至Z3號墩靠江側的矮支架上,然后搭設提升門架[4]提梁,提升門架兼具提升和縱移功能。鋼混結合段提升至橋面高度后,啟動縱移千斤頂,將鋼混結合段縱移至其設計位置,利用門架搭設斜支撐臨時就位后,再搭設高支架,將鋼混結合段的江側支點(岸側支點在Z3號墩頂)從臨時改為可靠的落地轉換支架上,完成鋼混結合段的提升就位。由于不采用橋面吊機起吊,可先期完成起吊,確保邊跨鋼混結合段提前與混凝土箱梁結合后備用,施工質量可靠,施工工期顯著縮短。
繞塔矮支架規(guī)避了所有輔助跨鋼箱梁(5片)風嘴后裝的風險,提升門架解決了超寬和超高、超重鋼箱梁難以采用常規(guī)吊裝工藝的麻煩,且在3種方案中支架和設備投入量較小。另外,提升門架與龍門吊以及大噸位吊車等其他起升設備均進行了比選。門式起重機在使用過程中非常方便,但門式起重機對場地要求比較嚴格,安裝、運輸一次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且門式起重機為特種設備,必須有專業(yè)安裝操作人員,還需要通過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的驗收,才可以投入使用。市場上也很少有性能參數(shù)達到500 t吊重和50 m吊高的吊車,即便抬吊。橋位兩側為民房,基本不具備大面積開闊場地供吊車占位。
圖5 門架提升+繞塔矮支架布置總圖(方案3)Fig.5 Gate frame lifting+winding tower short bracket layout master map(Option 3)
經綜合比選,采用方案3,即“繞塔矮支架滑移+提升門架提升”作為鋼混結合段起升就位的方案。
根據(jù)提升門架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其結構主要由五大系統(tǒng)組成,由下向上依次為鋼管支撐系統(tǒng)、載荷轉換支架、主梁系統(tǒng)、操作平臺和提升系統(tǒng)。鋼混結合段提升門架系統(tǒng)見圖6。門架主要系統(tǒng)簡介如下:
1)鋼管支撐系統(tǒng),采用現(xiàn)場已有大量的φ800×10鋼管樁,江側落地支架采用格構柱[5]型式,岸側采用排架樁[5-6]支撐在Z3號墩頂靠岸側;
2)荷載轉換系統(tǒng),在梁段提升至橋面后,利用江側格構柱搭設鋼管斜支撐(岸側支撐在Z3號墩),拆除門架前搭設落地支架,將梁段江側擱置支撐點轉換至落地支架頂;
3)主梁系統(tǒng),為一次性使用,采用剛度大自重輕的國產321型貝雷梁組,貝雷梁自重輕,易裝拆,且可由多種組合可供選擇,為臨時結構首選[7]。通過先移梁后搭設門架再提升梁段,將主梁由橫橋向(跨距>39.0 m)布置調整為縱橋向布置,即門架縱橋向跨距取13.0 m>梁長12.2 m;
4)提升設備采用4套450 t行程200 mm的連續(xù)千斤頂,縱移(2.2 m)設備采用4套60 t行程200 mm的穿心千斤頂。貝雷主梁頂設縱向整體移動軌道(2HM588×300型鋼),確保各起吊點縱移同步。
圖6 提升門架結構示意圖(mm)Fig.6 Structure diagram of lifting door frame(mm)
對提升門架采用MIDIS軟件[8]建模進行結構分析計算,鋼混結合段提升至安裝高度,往Z3號墩滑移2.2 m,在風速13.6 m/s作用下,為最不利工況,提升門架貝雷梁最大應力σmax=220.6 MPa<[σ]=257 MPa,鋼管支架最大應力 83.7 MPa<[σ]=170 MPa,貝雷梁最大變形-31 mm<L/500=42 mm。可見,提升門架結構強度和剛度滿足要求。
1)提升門架搭設
基礎及立柱鋼管樁施工,基礎鋼管樁與鋼箱梁滑移矮支架一并采用“履帶吊+振動錘”搭設到位,鋼管樁的沉樁貫入度控制為主,標高進行校核,確保樁基承載力。立柱之間采用φ426×6鋼管平聯(lián)和斜撐,減小立柱的懸臂端長度,確保格構柱和排架樁抗壓穩(wěn)定性和立柱的整體穩(wěn)定性。其中,立柱鋼管樁在鋼混結合段就位后開始搭設,轉換支架在鋼混結合段提升到位后開始搭設,兩道工序前置工序必須完成后才能進行本道工序,不能錯亂。
立柱頂分配梁安裝,采用雙拼2HM800×300型鋼,安裝前對立柱頂進行加勁處理。
貝雷縱向主梁安裝,貝雷桁架采用標準花架連接成4榀分別進行吊裝,要求節(jié)點位于分配梁頂,用U形卡固定。相鄰榀貝雷桁架之間采用型鋼剪刀撐和平聯(lián)進行連接,提高主梁的整體穩(wěn)定性。貝雷梁5片1榀,單榀長27 m,重13.5 t,采用80 t履帶吊直接起吊安裝。
提升系統(tǒng)等附屬設施安裝,由于主梁提升至橋面以上后,需要縱向向岸側平移2.2 m后才能準確落梁就位。因此,主梁上需設連續(xù)千斤頂縱移軌道??v移軌道由2HM588×300型鋼組成,卡固在貝雷主梁上,縱移采用精軋螺紋粗鋼筋拖拉的方式進行。
2)提梁施工
提升門架安裝完成后,對各個構件進行全面檢查和完善,然后才能進行試吊和最終提升作業(yè)。試吊過程中,在主梁跨中和立柱頂設置沉降觀測和變形觀測點,實測數(shù)據(jù)與理論計算數(shù)據(jù)吻合后,開始正式起吊。鋼混結合段提升安裝步驟示意圖見圖7。
圖7 鋼混結合段提升施工步驟示意圖Fig.7 Construction step diagram of steel mixing section lifting
1)超重鋼箱梁的運梁和架梁方案的選取,直接關系到施工成本和施工質量。本工程先后考慮了1種高支架和2種矮支架實施方案,在對方案進行充分經濟技術比較后,最終選擇“繞塔矮支架滑移+提升門架提升”工藝,滿足了現(xiàn)場施工需要,節(jié)約了工期,且減小了支架材料和設備的投入,節(jié)省了大量的施工成本。
2)按照常規(guī)思路,先門架搭設后移梁再吊梁,進行鋼混結合段吊裝施工。因江側門架需要滿足鋼箱梁滑移通過,導致提升門架的橫橋向跨距超過39 m,對主梁的抗彎性能要求極高。施工采用先移梁后搭設門架,最后提升安裝,將提升門架的跨距降低了2/3,門架主梁的受力安全儲備顯著提高,現(xiàn)場安全可控,臨時措施材料投入也有一定程度地減少。
3)提升門架施工完成后,經過現(xiàn)場驗證,結構安全可靠,各構件內力和變形基本與設計相符。目前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跨江主橋輔助跨鋼混結合段已施工完成,經檢驗,性能優(yōu)良,外觀優(yōu)美,為類似大橋超寬、超高和超重鋼箱梁施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