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速審權作為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諸多國外法治國家以及國際公約已將該權利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在我國存在法律適用的空間。目前,辦案機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沒有重點關注訴訟拖延問題,即使被追訴人遭受訴訟拖延也沒有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拖延問題的救濟措施,因此我國應當在法律上明確賦予被追訴人速審權,并規(guī)定預防性救濟措施從根本上保障刑事速審權的實現(xiàn)。迅速審判要求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必須摒棄一切不必要和不正當?shù)牡R,但同時也并不意味著為求速而草率從事,甚至違反刑事訴訟程序而從速。
【關鍵詞】 速審權 現(xiàn)實障礙 救濟措施
一、速審權利的概述
(一)速審權利的含義
20世紀50年代《歐洲人權公約》第一次明確將“及時審判”作為被追訴者的基本權利寫入國際公約,其第六條規(guī)定:“在決定某人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或者在決定對某人的“刑事指控”時,任何人有理由在合理期間內受到依法設立的獨立而公正的法院的公平且公開的審訊?!毙淌滤賹彊嘧鳛樾淌卤蛔吩V人的一項重要權利,有些學者則把速審權區(qū)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速審權是指被追訴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享有的案件迅速處理的權利,既包含審前快速處理,也包括審判中的快速。狹義的速審權,則僅僅指被追訴人在審判階段迅速審判的權利。刑事速審權源于美國,其他國家,如加拿大、日本都紛紛效仿,確立速審權。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速審權貫穿于整個訴訟活動,因此其不僅僅局限于庭審程序,還包括偵查、起訴等審前程序。確立速審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不僅可以減輕訴訟焦慮與煎熬,盡可能保證證據(jù)完整性,還可以節(jié)省訴訟成本,使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具有保障人權與快速懲治犯罪的雙重功效。它要求訴訟過程應迅速的進行,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耽擱和延誤,但同時也要求程序公正,避免草率和急促。
(二)刑事速審權的釋明
刑事速審權與審判不受無故拖延有所不同,前者強調避免審判拖延,后者強調的是拖延的合理性,即單純是由被告人自己原因造成的拖延,以及有正當理由的拖延。比如說若被告人故意拖延,并未展示作為此類案件當事人所應有的勤勉,因此被告人應當對訴訟拖延承擔很大責任;它也不同于臺灣地區(qū)的刑事妥速審判權,后者比前者多了一層公正方面的要求,強調誠信原則和集中審理原則。所謂誠信原則指為了達到妥速審判的目的,當事人與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配合司法機關的工作。被告雖有權保持沉默,但不得欺瞞法院,騙使法院實施不必要的訴訟程序。[1]其次妥速還強調法院應落實集中審理原則,要求審判程序應盡可能地一次性不中斷完成,盡可能地在一個期日將案件一次審理終結,避免訴訟各方數(shù)次奔波于法庭。除此之外,刑事速審權還不同于我國嚴打時期的 “迅速審判”,1983 年曾出臺了 《關于迅速審判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犯罪分子的程序的決定》,要求對于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應當迅速及時審判,可以不受刑事訴訟法關于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期限以及各項傳票、通知書送達期限的限制。上訴期限和人民檢察院的抗訴期限,還由刑事訴訟法的十日改為三日。迅速審判不僅要求要迅速及時審理案件,還強調保障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2]迅速審判要求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應當排除一系列不正當?shù)牡⒄`,但這并不意味著為求速而草率從事,甚至違反刑事訴訟程序而從速。例如湖北的佘祥林案,河南的趙作海案都反映出公安執(zhí)法人員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導致了公安執(zhí)法人員一味追求效率,一味求快,從而很難保障被追訴人防御權的實現(xiàn)。
二、速審權利的價值
(一)速審權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實現(xiàn)了訴訟經(jīng)濟
“遲到的正義非正義”,因此國家賦予被追訴者速審權,有利于保障人權,真正實現(xiàn)訴訟公正。被追訴者及時行使其速審權,在客觀上防止了司法資源的浪費,有利于保障訴訟經(jīng)濟利益。訴訟的運行也是講究成本的,總的社會資源是固定的,投入在刑事訴訟上的資源當然也是有限度的,這就要求刑事訴訟程序在設計和運行過程中應當考慮投入產(chǎn)出比率,即盡量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3]。刑事訴訟活動,既是對被追訴者的負擔,同時也是國家的負擔。國家基于刑事訴訟法基本目標考慮,即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當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被追訴者沒有在合理時間內接受審判,造成訴訟拖延,這是對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國家不得不承擔這種負擔。因此,賦予被追訴者以速審權,使刑事訴訟在合理的時間內進行,可以有效防止案件的積壓,節(jié)約國家司法資源。如果被追訴人的速審權遭到破壞,導致審理遲延,原本充足的證據(jù)可能會滅失,原本清晰的記憶可能會模糊,案件的事實真相將越來越難以查明,難以實現(xiàn)實體公正。對被害人來說,被害人本身已經(jīng)遭受傷害,但是卻還要遭受拖延的痛苦,容易讓被害人產(chǎn)生自身利益被忽略感,在最終面對裁判結果時也容易心生抵觸情緒,質疑其結果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二)實現(xiàn)控辯雙方利益平衡
程序正義是刑事訴訟過程中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標,是表征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作為一種“看得見”的正義,程序正義具有獨立于實體結果的價值[4]。在我國,被追訴人處于劣勢地位,人身、財產(chǎn)都會受到相應影響,而控方承擔追訴角色,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權力故意拖延訴訟,刑事訴訟持續(xù)時間越長,相關利益受損的程度越高。因此,亟需賦予被追訴人速審權,縮短訴訟周期,以實現(xiàn)對被追訴人的權益保護。速審權反映了程序對等的要求:一是盡可能快速地讓被起訴人獲得及時辯論的權利,控辯雙方可以在法庭審判方面擁有平等的機會;二是法官在作出裁判時會將控辯雙方的觀點均考慮在內。在對訴訟進程的控制上,公訴方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辯護方理應擁有對等的權利加以抵抗。因此,法院應當賦予被追訴者速審權,使被追訴者多了一種防御性的訴訟權利,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監(jiān)督和制約控方的權力,以使控辯雙方的訴訟能力盡可能平衡,從而實現(xiàn)兩方利益的相對均衡,有利于訴訟雙方的平等對抗。
三、速審權制度的現(xiàn)實障礙
(一)程序倒流設置過多,大大減小了期間的效用
刑事訴訟程序倒流,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將案件倒回前一個訴訟階段并進行相應的訴訟行為。我國關于程序回轉的設置較多,嚴重影響了訴訟的順利進行,我國規(guī)定有退回補充偵查、撤回起訴、發(fā)回重審。比如依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將案件兩次退回公安機關進行補充偵查;在實踐中,司法機關由于把結案效率作為年終獎勵參考,對于一些即將超過辦案期限的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通過向公安機關“借時間”來規(guī)避訴訟期。這種形式的退補并不利于發(fā)現(xiàn)真實,而且還造成了惡性的訴訟拖延。再如,在二審程序中,二審法院對于違反法定程序的案件,應當發(fā)回重審,而這種發(fā)回重審并沒有次數(shù)限制,這就造成一個案件有可能在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之間往返多次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決。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很多延期審理的情況,比如發(fā)生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時,期限可以自查明身份時開始計算;發(fā)現(xiàn)新罪可以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精神病鑒定不計入審理期限、檢察院閱卷不計入審理期限等,這些彈性規(guī)定大大延長了訴訟期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速審在我國的實現(xiàn)。
(二)訴訟拖延的判斷標準不明
盡管我國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制度,但一直對訴訟拖延問題沒有給予過重點關注,對拖延一詞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判斷標準,若僅僅理解為超過了訴訟時效就算拖延,這樣未免太過苛刻。因為有時案情復雜或者遇到不可抗力,需要稍多的時間去查明,如果對所有的案件都安排同一個標準,可能會造成司法人員只追求效率,不利于復雜案件的查清。拖延一詞并不是絕對的貶義詞,拖延可分為為合理拖延與不合理拖延,所謂合理拖延即拖延具有正當性。沒有拖延的判斷標準,給予了司法人員高度的“自由裁量權”,可能造成案件的久拖不決。法官在判案時通常情況下會依賴口供,為了獲取口供,將整個訴訟活動拖延,消磨被追訴人的意志,損害被追訴人速審權,被追訴人基于心理上的壓力,做出口供,這種壓力下形成的口供的真實性有待考察?;蛘叻ü倜髅鲗讣涎恿撕荛L時間,因為沒有標準的存在,法官可以對拖延的事由進行“包裝”,使其表面上沒有拖延發(fā)生,法官內心也并不在意對拖延造成的后果,因為相比起結案帶來的利益,拖延對其造成的不利后果較小。此外,我國也沒有規(guī)定侵犯速審權的法律后果,無法從根本上規(guī)制司法人員拖延訴訟的現(xiàn)象,因此也要明確訴訟拖延責任制度。
四、速審權利構建之設想
(一)對程序倒流作出嚴格限制
針對上述審查起訴階段退回補充偵查存在的問題,我國應當嚴格審核退補條件,辦案機關不應僅僅將結案率作為參考,同時也應將退回補充偵查率納入對辦案機關和辦案人員的業(yè)務考核范圍,避免辦案人員利用通過向公安機關“借時間”來規(guī)避考核的情況。同時,賦予犯罪嫌疑人就檢察機關的退補決定具有申請聽證的權利,法院應當受理犯罪嫌疑人的申請,并且在盡可能短的合理期間內對檢察機關所作出的退補決定的合法性作出裁定。另外,二審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將案件發(fā)回重審的規(guī)定,本文認為應當從減少訴訟拖延、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fā),應該對發(fā)回重審的次數(shù)有一定的限制,必要時應該取消這種程序倒流的方式。除此之外,對于上述談到的一系列不計入審限的情形規(guī)定過于模糊,導致我國審前羈押期限過長,遠遠大于其他法治國家的規(guī)定和國際標準。[5]因此,我國應當對上述彈性規(guī)定作出具體的期限要求,對審前羈押的期限也應明確作出規(guī)定,并對羈押期限延長的彈性條款作出嚴格限制。同時也應當對審前羈押進行司法審查,改變人民檢察院單獨決定羈押延長的現(xiàn)狀,讓法院參與司法審查,介入審前羈押,發(fā)揮法院的審查作用。
(二)明確速審權的判斷標準及違反后果
在我國,法官考量司法機關是否侵犯被追訴人的速審權時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判斷標準。在美國,考量案件拖延的時間,原因,及拖延造成的不利影響,且這種影響必須是明確實質性的損害,但對損害的舉證十分困難。在歐洲,考量案件的復雜程度,申請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及對申請人的重要性,以及內國行為和態(tài)度。由此可見,兩者有一些共同的標準,但即使是相同的因素,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應綜合考慮: 第一,案件本身的疑難、復雜程度,案件越復雜越會延長案件的審判過程。第二,造成訴訟拖延的原因,是否是司法機關故意拖延,是司法機關不夠勤勉而造成訴訟拖延還是因為不可抗力,這需要根據(jù)情況來考察; 第三,被追訴人的態(tài)度,被追訴人是否積極主張權利,雖然被追訴人未積極也并不必然意味著對權利的放棄,因為被追訴人并沒有配合司法機關迅速審判的義務,但也需要被追訴人用相關的證據(jù)說明其速審權遭受侵犯; 第四,訴訟拖延對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一般不要求必須具有明確的損害后果,只需達到威脅狀態(tài)即可。對于違反速審權的法律后果,美國對速審權的違反主要采取的是駁回起訴,美國將“駁回起訴”分為“不可再訴的駁回起訴”以及“可再訴的駁回起訴”兩種裁定,對于裁定的做出綜合考慮 “起訴罪名的嚴重程度、造成駁回起訴的事實和情況、再起訴對于速審法和司法正義的沖擊,以及對被告不利影響的程度”這四種因素。歐洲對侵犯速審權的處理主要是訴訟終止方式。由于我國的訴訟制度以及司法機關存在有罪追訴的思想,駁回起訴和終止訴訟的方式在我國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我國在處理違反速審權的案件時,可以采取對被追訴人減輕處罰以及裁定加速審判的方式。
【注 釋】
[1] 潘金貴、李冉毅:《臺灣地區(qū)刑事妥速審判法之檢思》載《理論探索》2015 年第 4 期。
[2] 李利冉:《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3] 季俊強:《刑事訴訟速審權初探》載《湘潮(下半月)》,2011年第1期。
[4] 周芋蓮:《論程序正義的保障》,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5] 袁勁秋,《我國審前羈押制度的改革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參考文獻】
[1] 何鵬:《刑事被追訴人迅速審判權研究》,2017年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 邱峰,黃銀斌:《在公正與效率之間:刑事被追訴人妥速審判權的實踐探索》,載《東南法學》2017年第1期。
[3] 楊張建:《刑事妥速審判權引進及制度構建》載《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作者簡介:史曉蕓(1996.04.25),女,漢,山西省臨汾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