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曾奕敏 曾 芳
鼻后滴流綜合征指的是由于鼻部疾病導致的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位,甚至反流至氣管或者聲門,刺激咳嗽感受器,進一步產生沖動,形成雖然無肺部疾病但咳嗽不斷,反復超過2個月及其以上的一種臨床病理癥狀[1]。鼻后滴流綜合征是造成患者發(fā)生慢性咳嗽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這類疾病僅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因而在診斷中易被誤診和漏診,進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對患兒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2]。因此有效提高鼻后滴流綜合征的治療效果,已成為當前臨床上的一個研究熱點。本研究主要分析小青龍湯加減治療鼻后滴流綜合征的臨床效果,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鼻后滴流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其研究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鼻后滴流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其中A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26±0.74)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4±0.21)年;咳嗽癥狀出現時間1~14 d,平均(7.53±0.81)d;伴有單純性鼻炎6例,過敏性鼻炎3例,慢性鼻竇炎16例,血管運動性鼻炎5例。B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36±0.75)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2±0.24)年;咳嗽癥狀出現時間1~15 d,平均(7.58±0.83) d;伴有單純性鼻炎7例,過敏性鼻炎4例,慢性鼻竇炎13例,血管運動性鼻炎6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出現連續(xù)性咳嗽或發(fā)作性咳嗽,夜間咳嗽少,白天咳嗽多。2)鼻內分泌物后流、咽部發(fā)癢、口腔黏液附著、咽部有異物感等。3)經CT或者X線片檢查,肺部無任何病變,通過鼻竇部位CT檢查,鼻竇部位和鼻腔部位出現明顯病變。4)咽后壁存在黏液附著、鵝卵石樣觀。5)經對癥治療,咳嗽癥狀明顯緩解。經檢查,鼻中隔部位未出現偏曲、鼻竇部位未有膿液蓄積、沒有肥厚性鼻炎;排除鼻腔新生物、真菌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就診前1周內未接受其他醫(yī)學治療。
1.3 治療方法B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先使用布地奈德鼻用噴劑治療1周,每側鼻孔1~2噴,1次/d。針對慢性鼻竇炎的患者,每天加用適量羅紅霉素或者克拉霉素,250 mg/次,1次/d;針對血管運動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患者,每天加用氯雷他定或者左西替利嗪,5 mg/次,1次/d。A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小青龍湯加減治療,其藥物構成包括:法半夏7~15 g,天花粉10~15 g,牛蒡子7~12 g,炙麻黃5~10 g,生石膏15~30 g,干姜5~10 g,白芍10~15 g,桂枝6~12 g,南五味子5~10 g,炙甘草6~10 g,細辛3~6 g。對于病情遷延很久,體力不濟的患者加用山藥、黨參;對于涕多稠黃的患者加用地龍、蘆根等。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用藥1周。
1.4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患者咳嗽癥狀的嚴重程度對療效進行評估,主要根據患者白天的咳嗽情況填寫咳嗽癥狀積分表。根據患者咳嗽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以下4個級別:0分:患者白天、夜里均未出現咳嗽癥狀;1分:患者白天偶爾出現咳嗽癥狀,但是時間非常短暫,夜間極少出現咳嗽癥狀;2分:患者白天咳嗽較為頻繁,一定程度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3分:患者白天咳嗽十分頻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治愈:經過臨床治療干預后,0分患者鼻部不適癥狀消失;好轉:1分患者鼻部不適癥狀明顯改善;無效:2分和3分患者鼻部不適癥狀未發(fā)生明顯的改善。有效率為治愈率加好轉率。
A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0.0%,B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0.0%,A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鼻后滴漏綜合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當前臨床上關于這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根據相關的研究報道,鼻后滴漏綜合征的發(fā)病可能與鼻腔、鼻竇分泌物炎性分泌物異常增多有關,分泌物從后鼻孔倒流進入呼吸道黏膜咳嗽感受器,并產生沖動,進而引起咳嗽。但是因為個體咽喉黏膜的反射敏感度存在差異,因此不同鼻后滴漏綜合征患者的臨床體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3]。鼻后滴漏綜合征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咳嗽,因此在其發(fā)病初期常常被誤診為咳嗽、感冒等疾病,同時采用止咳平喘、抗菌類藥物進行治療,導致患者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進一步加重病情,對預后造成不良影響[4]。相關的研究報道指出,在鼻后滴漏綜合征的臨床診斷中,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幾點:1)患者是否存在咳嗽、鼻塞、鼻癢、鼻咽部黏液附著感、打噴嚏等臨床表現;2)鼻竇黏膜厚度增加>75 mm,鼻腔竇模糊不清;3)鼻部黏膜存在明顯的水腫和充血,存在鵝卵石樣或者黏液附著表現。當前,臨床上西醫(yī)治療鼻后滴漏綜合征時,主要以改善鼻部不適癥狀為主,促進纖毛擺動頻率的增加,刺激黏膜纖毛運動,進而實現鼻竇清除能力的增強[5]。
在中醫(yī)學中,鼻后滴漏綜合征屬于“咳嗽”“久嗽”“鼻淵”“鼻鼽”范疇,這種疾病是導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因素。鼻后滴漏綜合征主要是由表寒、痰飲、氣虛等導致,古人認為:鼻和肺存在密切的關系,咳嗽是因為肺宣降失常,因此在治療鼻后滴漏綜合征時,應當治鼻以開肺,促使肺宣降有序,進而改善咳嗽。中醫(yī)學認為,導致鼻后滴漏綜合征的原因包括以下2個方面:其一為外因,或外感風熱,或濕邪侵襲,致使識肺氣失宣,鼻竅不利;其二為內因,由于患兒的形氣未充,肌膚疏薄,臟腑嬌嫩,衛(wèi)外不固。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以溫肺化飲、解表散寒為主要功效,主治表寒里飲證[6]。在小青龍湯中,主要的藥物構成包括法半夏、天花粉、牛蒡子、炙麻黃、生石膏、干姜、白芍、桂枝、南五味子、炙甘草、細辛。其中炙麻黃具有宣肺平喘、發(fā)汗解表的功效,但是將小青龍湯原方中的麻黃換為炙品,因此其發(fā)汗之力緩釋,這樣做可以很好地避免損耗久病患者的氣液津精;桂枝具有助陽化氣、發(fā)汗解肌的功效,與炙麻黃配合使用,不僅可以發(fā)表散寒,進而解表邪,同時可以宣肺通脈,兼治咳喘,是此藥方中的君藥;法半夏、干姜、細辛等藥物具有燥濕祛痰、溫肺化飲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療已成痰飲。但是對于素有痰飲的患者來說,純用辛溫發(fā)散的藥物,將會對其肺氣產生一定的損傷,因此在此藥方中佐用五味子,起到斂肺陰,治咳嗽的作用,同時使用芍藥起到和營養(yǎng)血的功效,將五味子、芍藥與辛散之品配合使用,實現一散一收的效果,不僅可以很好地增強止咳平喘的功效,同時可以對諸藥辛散太過之性進行有效的制約,避免溫燥藥物傷津。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癥狀,可以在主藥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對癥治療,如果患者表現有陰液虧虛,虛火上炎的癥狀,可以酌情增加天花粉、麥冬、生石膏等藥物;而針對咽癢咳嗽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牛蒡子,進而起到疏風止咳的效果。諸藥合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鼻部不適等癥狀[7]。在應用小青龍湯進行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使用抗菌西藥和抗過敏西藥以及布地奈德鼻用噴劑,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鼻腔中內分泌的分泌量,同時促進分泌物對咽喉部位的不良刺激減少。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小青龍湯治療的A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B組的7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小青龍湯在鼻后滴漏綜合征的治療中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對于鼻后滴漏綜合征患者來說,在常規(guī)抗炎、抗菌、抗過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可以顯著改善咽部不適、鼻咽部炎性分泌物增多、鼻腔分泌物倒流、咳嗽等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