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素葉
云計算技術經過10年的迅猛發(fā)展,成為繼互聯網技術之后的第四次IT產業(yè)革命,正值我國高職教育教學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云計算與高職教育必然的相遇,給高職教育帶來新的動力。目前,云計算在高校教學應用中,借助云平臺,通過提供計算設施、教學軟件服務,教師和學生可以共享教學資源,通過云服務的廣泛應用,各種教學資源在各高校之間可以進行共享。
2018年4月,教育部下發(fā)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文件要求,“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ǎng)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當前,我國的云計算在高職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在研究內容云計算的信息管理及應用開發(fā)等方面,將云計算技術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結合正從嘗試階段,進
入教學活動實踐的應用階段,尚未形成一套云計算與高職教育需求融合的教學模式和管理體制,本研究以云計算技術為支撐,選擇一款功能較全面的云計算平臺,擴展云計算技術的教學案例,提出云計算技術與高職教育融合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云服務平臺仿真模擬實訓,解決企業(yè)難以接納學生實訓的難題,也為學校和學生個人節(jié)約部分教育成本。學生隨時可以使用云端的先進的軟硬件設備進行仿真模擬實訓,而不受實驗室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圖1
由于真實項目呈現的必要性,企業(yè)指導老師需要在工作環(huán)境中展示相關技術指導,通過云平臺,企業(yè)指導老師可以在不脫離項目場景的情況下,對學徒進行實踐訓練指導,適時參加教學活動。
通常高職院校學生會在大三集中組織實訓,但是對于多數同學來說,這個實習會偏晚,提前把實訓的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學生更能夠認識課程的意義。
以物聯網技術應用教學實訓一體課程為例,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方案的設計。
3.1.1 云平臺的準備工作
以智慧農業(yè)大棚系統的模擬仿真為例,基于云計算平臺的實驗環(huán)境,學生登錄云計算平臺進行實驗中,而云計算平臺由服務器集群搭建而成。服務器集群安裝VMware vSphere虛擬化,建立虛擬的基礎物理硬件資源池。學生只需一個能夠上網的客戶端,而不需要到服務器機房,即可以模擬搭建多節(jié)點的溫濕度無線傳感器網絡。
3.1.2 向企業(yè)指導提出需求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提前向企業(yè)指導老師提出項目場景的各項需求。企業(yè)指導老師進行設置項目場景的設計,并對進行關鍵問題進行示范,講解操作要領,將素材提交云平臺,教師對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實訓過程設計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在進行基本教學講解活動之后,教師通過云平臺呈現企業(yè)指導老師的項目場景,及操作演示。教師提出實訓要求,要求學生對實訓目的、實訓任務、原理、實訓方法進行學習,在云平臺設置問題和答疑區(qū)。學生在終端學習提出問題,教師和企業(yè)老師均可以參與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
(2)在仿真實訓過程之中,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教師通過云平臺創(chuàng)建項目組,各個小組各自承擔一個項目,組長再將項目分解給成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與本組的成員進行交流與協作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通過云平臺可以了解其他組的情況,不同項目組之間可以橫向對比,加強項目組織間的溝通,攻克項目難題?;谠破脚_的實驗組織模式,學生更容易發(fā)揮主體地位,提高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溝通與協作能力。
(3)完成仿真實訓之后,學生需要對實訓過程的數據進行收集和總結,對實訓結果進行分析和呈現,形成實訓報告,并將實訓報告提交到云計算平臺。在報告中,學生還要把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整理和總結,提交到云平臺中,教師和企業(yè)指導老師登錄到云計算平臺對學生的實訓報告進行指導和評價,完成云平臺與“現代學徒制”的無縫對接。如圖1所示。
滲透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使得企業(yè)指導老師與教學老師通過教學的設計進行微觀的校企合作,無縫對接課堂教學,使得傳統課堂與現代學徒制兩種方式的融合,加強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通過云平臺進行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可以和教師及企業(yè)指導老師適時交流互動,提高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溝通與協作能力,逐步提高其就業(yè)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