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喚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才具有教育的生命力,這種內部的動力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欲望。
關鍵詞:調動學習欲望? 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 拓展學習空間
新課程標準明確地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比绾闻囵B(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動”起來的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喚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才具有教育的生命力,這種內部的動力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欲望。當這種欲望被打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為此,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有獲得成功的愿望。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時,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自發(fā)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在教學《夕照》一課時,我運用彩色粉筆分別勾勒出夕陽照映下的屋頂和它逐漸西沉的變化,這樣既讓學生耳目一新,又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興趣倍增,興趣促使學生各種感官都“動”起來,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自然的狀態(tài)中展開。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币虼?,我在語文教學中力求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鼓舞他們主動投入到新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一些好的表現(xiàn)、點滴進步,被表揚的學生勁頭十足地“動”起來了,渴望得到表揚的同學也“動”起來了,課堂教學因學生“動”起來而顯得有活力。
二、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鍛煉學生“動”起來的能力
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僅有學習的欲望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鼓勵、指導學生自己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豐富內涵,讓學生在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動”起來的能力,為新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提供充分的時間質疑問難
“學成于思,思成于疑。”低年級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比較弱,提出的問題多是因為對詞語的不理解,還有就是知識面不廣、生活經驗不足而造成對文章的不理解,但是問題本身與課文內容關聯(lián)不大。但不管是什么樣的疑問,我總是組織學生先解答疑難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再啟發(fā)引導其解決。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別的同學是怎樣課前預習查字典,如何聯(lián)系一定的環(huán)境理解課文語句的。如此,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動”起來的機會,也讓學生在質疑解惑中學習了方法,鍛煉了“動”起來的能力。
(二)組織不拘形式的交流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痹趯W生動腦筋思考問題時,有些認識、見解是模糊的、不透徹的,有時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這是就需要老師為他們提供讓其“動”起來的助力和平臺,以幫助學生在交流探究中思維清晰、語言準確。根據(jù)學習需要,我有時讓學生同桌互相啟發(fā),互相討論,以尋找到讓思維“動”起來的切入點;有時分小組合作探究,以提供讓每個學生各種感官“動”起來的機會。
三、多渠道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空間,提供“動”起來的平臺
學生不僅要在課內“動”起來,更重要的是將學到的方法在課外“動”起來。只有不斷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生才能全面、和諧地發(fā)展。語文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就要加強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就要挖掘學生在大語文觀下真正動用各種資源來學習的潛能。
(一)鼓勵多途徑地搜集資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于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要求之一就是“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币酝Z文教學對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性的作業(yè)是可有可無的,大多數(shù)學生總習慣等別人說現(xiàn)成的東西,自己懶得費神費力去找、去查。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積極主動發(fā)現(xiàn)并表揚那些認真查閱資料、上網搜索材料的學生。比如學習《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傣族人民為什么那樣敬愛周總理,我布置了“走進周總理,查閱資料共享”的作業(yè)。對那些上網找資料、翻閱名人傳記、詢問父母、同學交流討論的同學給予及時鄭重地表揚,鼓勵學生按要求參與到這樣的動手實踐中來。我也就如何上網查閱資料、如何篩選、如何歸納整理等問題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提高學生“動”起來的質量。
(二)獎勵廣泛的課外閱讀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高速的信息社會,他們既要吸納前人的智慧,又要接受現(xiàn)代的文明。小學語文課文六年合計的閱讀量才三、四百篇,自然不能滿足學生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怎么辦呢?我就采取多種方式引導、獎勵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慢慢地,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了,更樂于“動”起來去閱讀課外讀物了。學生行動起來了,好讀書,讀好書的意識形成了。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多了,能力也提高了。
總之,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要注意引導和組織,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內課外“動”起來,切實鍛煉好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