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明
[摘? ?要] 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將打破歷史教學的單調枯燥,有效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在歷史學習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發(fā)展思維,并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實現歷史學習從再現到真實的跨越。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再現;真實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7-0075-02
史料是對分析、研究歷史過程中所運用的材料的總稱,它類型豐富,不僅涵蓋各種各樣的典籍資料、圖表資料、筆記材料,還包括各種碑文、民間歌謠、文學作品等。由于歷史具有不可再現性,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夠再現歷史場景,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形成“論從史出”的歷史觀等。目前,不少教師對史料的運用過于簡單化,簡單地停留在再現層面,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維,拓展史料運用路徑,實現歷史學習從再現到真實的跨越。
一、史料引題,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引入學習話題,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直接影響到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史料為引入話題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在歷史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一段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引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史料引題,既可以援引教材史料,發(fā)揮教材史料的資源價值,也可以援引課外史料,開拓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史料形式不限,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音頻、視頻等,但無論是哪一種史料,都要做到切題。
如教學《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課,在引入課題之前,筆者設計了一個圖文并茂的PPT課件,按照時間順序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導學生觀看。由于援引了史料,借助圖片幫助學生建立起了直觀的認識,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讓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快速地捕捉到了本課的學習內容與話題,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生以史料為切入點,深入探究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內容,包括科技成果與國家戰(zhàn)略決策的關系,科學技術在經濟發(fā)展與強國戰(zhàn)略中的重要意義等等,架構起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脈絡,使歷史課堂教學水到渠成。
二、史料設境,構建歷史學習場景
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很強的場景感,然而這種場景由于具有不可再現性,就容易使學生覺得學習單調。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史料,就能為學生構建學習場景,在場景中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并且借助場景的作用力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
如《鴉片戰(zhàn)爭》一課,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時,筆者先引用了一段“虎門銷煙”的視頻,將學生帶入那個特定的時代。在視頻搭建教學場景的基礎上,筆者又拋出一個問題:虎門銷煙是不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為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識,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筆者又引用了英國曼徹斯特商會給英政府的呈文中的一段文字:中國為英國制造業(yè)提供一個銷量龐大而又迅速擴張的市場……對華貿易已陷入不穩(wěn)定的、無保護的狀態(tài),橫受行商和地方政府的勒索與禁阻。
兩段史料的運用,讓學生進入國內、國外兩重場景,從而讓學生了解到虎門銷煙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而不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史料不僅搭建了場景,也使學生透過現象深入到歷史事件的本質,全面了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幫助學生在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建立起辯證思維。
三、史料助讀,豐潤學生學習體驗
歷史教學應該是不斷還原歷史、引領學生走進真實的過程,如果單純地就教材講教材顯然會讓人覺得空洞無趣。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史料輔助學生開展歷史學習活動,從而在史料的幫助下,將歷史教學內容有機串聯起來,并有效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真實地還原歷史真相,消除學生對歷史的片面認識。
例如《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一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珍貴的外交照片資料,引領學生了解我國外交的重要史實,包括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從而將本課主要的外交史實串聯起來,并以時間為主線,使課堂脈絡清晰,也借助圖片資料增強了學生的現場感。
為了改變照片資料的單調感,筆者還向學生展示了新聞媒體關于外交事件的相關報道。學生從發(fā)黃的報紙中,不僅感受到了時空的穿越,而且從厚重的歷史中感受到我國外交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強化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
四、史料引思,發(fā)展學生歷史思維
史料的運用不是為了簡單地再現一段歷史,更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活動進行深入的思考,觸摸一個真實的時代,并從歷史中獲得有益的借鑒。因此,史料的運用要有機結合問題,將問題滲透在史料中,使史料成為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載體,引領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歷史本質,擴展歷史教學效能。
如《太平天國運動》一課,了解《天朝田畝制度》是教學的一個重點,為了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筆者援引了《天朝田畝制度》中的一段史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瓱o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天朝田畝制度》
然后結合這段史料,設計探究性問題:《天朝田畝制度》的這個方案特點是什么?請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這個方案在當時有沒有成功推行的可能性。
由于將問題與史料有機結合,使學生走出了識記歷史知識的低層次學習。學生需要通過解讀《天朝田畝制度》,才能獲得關于這個制度的相關知識,并利用既有的知識儲備,分析這一方案的可行性,實現對該階段歷史知識的有效整合,提升思維高度。
五、自薦史料,強化學生論從史出意識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往往是教師收集,然后向學生展示,弱化了學生在史料運用中的主動性。為了激發(fā)學生運用史料的主動性,我們要打破史料運用的常規(guī)教學思維,讓學生根據所學歷史知識點或者理論,自主推薦史料,用于證明歷史觀點。這樣可以有效強化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而且使學生在自主尋找史料的過程中,深化對某一歷史觀念的理解。
例如《啟蒙運動》一課,盧梭的思想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把握盧梭的思想內涵,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盧梭思想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請查歷史書籍,或者進行網絡搜索,援引相關的史料證明你的觀點。
這一學習活動,不僅需要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做出回答,而且變相地引導學生把握盧梭思想的主要內涵。不僅如此,學生通過具體的史料證明了觀點,經歷了歷史探究的學習過程,其歷史學習的理性思維與實證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在此后的歷史學習與探究活動中,學生養(yǎng)成了運用史料論證歷史觀點的習慣,還促進了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使歷史教學回歸真實,真正促進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之,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打破歷史教學的單調枯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高中歷史教師要根據歷史教學內容,選擇適切的史料,將史料滲透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實現歷史教學從再現到真實的華麗轉變。
[? ?參? ?考? ?文? ?獻? ?]
[1]? 錢亮.分析史料,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J].中學課程資源,2018(9):58-59.
[2]? 王湘文.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8(18):5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