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德
[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構建“文化課堂”已經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進行融合,將“文化課堂”構建落實到位,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文化課堂;初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7-0054-02
道德與法治課程原名思想品德,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名字變化而已,課程的內容與性質也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學,還必須要重視法律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律意識。當然道德與法治教材不僅語言簡潔優(yōu)美,而且正文、輔文都穿插著大量的故事、名言、詩文等,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較好的文化享受。由此可見,與原先的思想品德課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性更為突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文化講解與文化教育,重點構建“文化課堂”,以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挖掘教材資源,豐富課堂文化韻味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特點在于文化性突出,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文化資源,例如古詩文、典故、名言警句等,并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得課程的文化性得到較好的發(fā)揮。
例如在學習“集體的力量”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體會“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這句話的意思,并從中悟出要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就要求我們能共同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朝著一個目標奮斗。又如在學習“止于至善”的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誦讀一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隨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幾句話的含義與道理。由此,學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原來“止于至善”這四個字并不是簡單地要求人們做善事,而是希望人們能努力去達到完美的境界。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其實隱藏著許多亟待挖掘的文化資源,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應漏掉任何一個知識點,而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去利用好教材中的文化資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效率。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將教材內容與課外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如學習到“青春的我們擁有無盡的遐想”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誦王蒙的詩歌《青春萬歲》,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并深化其對“青春”二字的認識與理解。
二、夯實文化素養(yǎng),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想要構建良好的“文化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與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如視野開闊、知識豐富、閱讀能力強等等。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如若沒有豐富的知識與良好的素養(yǎng),必然難以駕馭課堂,“文化課堂”的構建自然容易流于形式。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列出了許多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內容,如古詩詞、文言文等,如若教師的古漢語基礎較差,則難以準確解讀出這些古漢語的意義與內涵。例如在學習“人貴自知”的內容時,教材中列出了“自知者明”這句名言,想要讓學生深入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教師應當要知道這句名言的前半句“知人者智”,并將“智”與“明”進行對比,由此使學生懂得原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能正確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但能正確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還羅列了許多與西方文化、西方哲學有關的內容,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了解西方文化。例如在學習“認識自己”的內容時,因為只有了解過西方哲學的人才知道“認識自己”這四個字其實是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所以教師可以說一下與蘇格拉底有關的典故:相傳阿波羅神廟傳下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聽到這個事情后感覺到不可思議,為了證明自己是不聰明的,他到處去找“智者”進行辯論,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智者”的智慧都趕不上他,最后他才明白原來神說他是最聰明的人主要是因為他能正確認識自己。又如教材中提到了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這個哲學命題,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西方文化素養(yǎng)才能引導學生領悟字面背后所隱含的人生真諦。
三、樹立課程意識,注重學科的滲透與融合
沒有一門課程是完全可以獨立于其他課程而存在的,不同學科之間必定會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地講教材的內容與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將學科與學科之間進行聯(lián)系與融合,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加深個人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在學習“增強憲法意識”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該內容與歷史學科相結合,帶領學生到當?shù)氐膽椃v史資料陳列館進行參觀,或者建議學生自己制作一份與憲法有關的宣傳報,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憲法,并讓憲法成為學生前行的信仰力量。又如學習到“發(fā)掘生命的力量”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解相關內容:“我們都知道壁虎斷了尾巴之后會再長出來,這是生命自我修復的重要體現(xiàn),而人身為高等動物,也應當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修復能力。我們只有努力去挖掘、提高自我調節(jié)、自我修復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困難?!蓖ㄟ^此種方式進行教學,課堂的文化厚度自然會有所增加。
四、合理選擇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文化”二字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內容都適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需要慎重進行甄別與選擇,重點選取那些契合教材內容以及初中生思想價值觀念的文化資源,篩選掉那些與教材內容無關的文化資源,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一般而言,良好的“文化課堂”應當要做到揮灑自如、進退得當,例如學習到“加強憲法監(jiān)督工作”的內容時,教師不光講解了教材的內容,還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段十九大報告中的文字:“……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庇纱耍瑢W生開始認識到原來憲法對于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將憲法中所提到的條文、原則悉數(shù)落實到位,才能穩(wěn)步推動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才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法治基礎。當然,十九大報告中的其他內容并未涉及“憲法監(jiān)督”,教師可以不做分析與討論,以免課堂教學出現(xiàn)舍本逐末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資源進行教學。例如學習到與“家文化”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朗誦一段《曾國藩家書》,讓學生認識到“家規(guī)”“家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自覺抵制那些腐朽、消極的思想文化的侵蝕,主動去傳承、發(fā)揚那些優(yōu)秀的“家文化”。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念、道德觀念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造良好的“文化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目光局限在淺顯地講解教材內容上,而應當通過深挖教材、學科滲透以及豐富教學內容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最終促使學生獲得全面良好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吳雪艷.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J].教育,2016(10):48.
[2]? 趙永明.注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3):126.
[3]? 勞婷婷.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0-131.
[4]? 張美貞,曠新華.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8):124-12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