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的皇宮內(nèi),宋高宗趙構(gòu)正對著一幅山水圖《匡廬圖》凝思,畫中群山疊嶂,屹然萬仞,山間的瀑布飛濺,云林次第,山腰的密林處隱約有一處院落,山道蜿蜒,山溪隨著山道曲折而下,流入山下的湖中,山徑上有一人一驢悠然而行,水面上有撐船的漁人,整個畫面氣勢壯闊,意境幽深。
畫中北派山水的風(fēng)貌特色讓趙構(gòu)想起了巍峨峻峭的太行山,想起了在北宋生活的時光,他命人備好筆墨在畫上書寫下“荊浩真跡神品”六個字。
荊浩是五代后梁的畫家,出身于書香門第。唐乾符元年(874年),荊浩在開封做小官吏,在這里結(jié)識了高僧圓紹,并受圓紹邀請,為雙林院畫了一幅巨制的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的畫壁后,名聲大振。
唐朝末年,戰(zhàn)火頻仍,為了躲避戰(zhàn)亂,荊浩選擇了林州洪谷山,作為自己后半生的隱居之地,并為自己取了一個號“洪谷子”。
在洪谷的數(shù)十年中,他以自然為師,一邊寫生一邊創(chuàng)作。他常常站在山峰之巔,俯瞰群山,轉(zhuǎn)換視角之后的他眼界更加開闊,對山水畫有了新的認識。太行山的雄偉峭拔使得他意識到“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畫理,逐漸形成了他恣意縱橫、峰巒次第的全景式山水風(fēng)格。
在荊浩之前,山水畫少有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布局,自他才有了水墨暈華章,開圖勢千里的筆墨和構(gòu)圖。他曾說過:“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dāng)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彼牟蓛杉抑L并非簡單地學(xué)習(xí)他們的筆法,進行融合,而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繪畫面貌和風(fēng)格,他的畫不僅自成一家,還由此開創(chuàng)了北方畫派。
和很多名畫的經(jīng)歷類似,《匡廬圖》也曾隨著朝代更迭而顛沛流離。
《匡廬圖》是北宋舊藏,在《宣和畫譜》之中就有明確記載,那時它的名稱還是《山水圖》。畫里及畫譜中都沒有提及畫中山水究竟是哪里,而據(jù)記載,荊浩一生的活動范圍都在中原地區(qū),并未遠游南方。那么這幅畫后來如何被命名為《匡廬圖》呢?這就和畫的傳世經(jīng)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
宋亡后,《匡廬圖》流出內(nèi)府,輾轉(zhuǎn)到了民間,被元代書畫家、鑒藏家柯九思收藏。柯九思曾任過奎章閣鑒書博士,很受元文宗的器重,凡內(nèi)府所藏的書畫、古董均由他來鑒定,可以說他就是當(dāng)時鑒寶界的權(quán)威。
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過:“世人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可望者,有可游者,可居者……”意思就是,畫中山水的意境有的令人欣賞把玩,有的令人流連忘返,甚至想長居此處,無論是達到哪種境界都可以算是妙品,但是讓人欣賞把玩的作品顯然不如令人流連忘返、想要長居于此的作品。
柯九思得到《匡廬圖》后也格外珍重,時常拿出來觀摩鑒賞,畫中山間有屋舍數(shù)間,室內(nèi)擺放書法屏風(fēng),有攜琴的小童,這一切的細節(jié)都在點明畫中的山水是高士的隱居之所。在他眼中,這幅畫中的山水不僅可行、可望,更是可游、可居之處,就像殷周時期匡裕結(jié)廬隱居的廬山一樣。
于是,他在畫中寫了一首詩:“嵐?jié)⑶甾沟未錆?,蒼松絕壁影重重。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痹谠娎?,他寫得很明確,稱畫中山水、蒼松、瀑布描繪出了廬山五老峰的模樣。那么這個廬山五老峰是指的具體位置,還是畫中山水恰是可供高士隱居的意境,并沒有其他題跋或記載來繼續(xù)闡明。
隨著朝代更迭,《匡廬圖》再度易主,流入清代收藏家孫承澤手中。對于《匡廬圖》,他是這樣點評的:“其山與樹,皆以禿筆細寫,形如股篆隸,蒼古之甚,非關(guān)、范所能及也?!焙苊黠@,孫承澤高度肯定了這幅畫是北派山水的經(jīng)典之作,絕非荊浩的弟子關(guān)仝,和北派山水畫傳人范寬所能比擬的。但這也只是進一步強調(diào)了畫的高妙,并未論及畫中的景物究竟是哪里。
之后,這幅畫流入了清內(nèi)府。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年編撰的《石渠寶笈續(xù)編·寧壽宮》著錄里,因為柯九思題跋詩的影響,曾經(jīng)的《山水圖》被更名為《匡廬圖》,一直沿用至今。
關(guān)于《匡廬圖》至今仍有許多謎團,宋高宗御筆親寫了這是荊浩的真跡,專家卻認為這是一幅北宋的仿古之作。拋開這些不談,這幅畫即便是北宋的仿古之作,因為朝代相連,所隔年代并不久遠,也應(yīng)該是臨摹荊浩的真跡,那么北派山水畫派之祖的荊浩緣何會畫南方山水,畫中之地到底是不是廬山?
有些真相或許永遠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答復(fù),但是這些并不重要。經(jīng)歷了千年的時光,輾轉(zhuǎn)了無數(shù)雙手,《匡廬圖》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這就足夠了。我們可以不清楚畫中的山水究竟是哪里,但是我們要記得《匡廬圖》無論是什么名字,它始終都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作。它的存在代表著荊浩筆法中勾、皴、染三法并舉的特點,代表著全景式山水的開端,北派山水畫的開端。
編 輯/羽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