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
[摘 要]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需要充分開掘教材中所蘊藏的價值資源,以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要合理研制內容、進行方法引領、關注認知體驗,為讀寫結合提供支架、指明方向、蓄積情感,使讀寫結合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讀寫結合;閱讀教學; 認知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28-02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開掘教材所蘊藏的價值資源,發(fā)揮教材文本的示范性、引領性作用,為學生的讀寫實踐提供資源,真正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高效發(fā)展。
一、合理研制內容,提供讀寫結合的支架
(一)凸顯核心目標,讀寫結合趨向集中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蘊藏著豐富的價值資源。如果想在一節(jié)課中將所有的知識點都一網打盡,學生所得的就非常有限。為此,我們要排除眾多雜亂元素的干擾,從教材中提煉出最為核心的目標,讓寶貴的練筆時間花費在刀刃上。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小稻秧脫險記》一文,蘊含著豐富的語用教學資源。一是結合具體語境,明確提示語位置變化的特點以及所形成的表達作用;二是了解童話的寓意,理解面對困難不輕易放棄的精神;三是分清課文的主次,了解作者對角色的安排、文章詳略與表達中心之間的關系,并簡單地嘗試運用;四是借助語言品味,感受童話故事鮮活的人物形象;五是感受童話自然、質樸、親切、淺近的語言風格。這篇課文是一篇典型的童話故事,閱讀教學應該從文體視角出發(fā),感知童話語言的特點以及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法,讓讀寫結合不斷趨向于集中,讓有限的教學時間用在最核心的讀寫問題上,以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從文本的體裁特點入手,厘清并選定了核心的訓練目標,使教學目標集中,為讀寫結合指明了方向。
(二)貼近認知需要,讀寫結合契合實際
學生是閱讀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學內容的研制不僅要從文本的實際出發(fā),而且要準確考量學生的認知需要,讓所有的語用訓練都落實在學生最缺乏的、最需要的知識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如,在教學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金蟬脫殼》一文,教師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了一連串的動作準確地再現(xiàn)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并借助眾多表示順序的詞語進行連接。在學生理解感悟文本語言表達的基礎上,教師播放了“孔雀開屏”的視頻,并將其分為幾個階段,引領學生集中觀察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選擇相應的動詞加以再現(xiàn)。這樣,將讀寫結合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
二、聚焦方法引領,指明讀寫結合的方向
(一)強化點撥引領,讓讀寫結合有法可循
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在課堂教學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關系。為此,教師要在學生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進行點撥引領,讓學生在讀中解構感知的文本,在寫中明確方向,真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東方之珠”》一文,采用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這就為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但是,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在分析了語段結構之后,就直接要求學生仿寫,導致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停留在機械的模仿中。為此,教師可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總—分—總語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并將這種關系融入讀寫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的讀寫結合有具體的方法可循。
(二)構建多維渠道,讓讀寫結合評價有度
在教學中,我們一直都有認知上的缺失,即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最終的學習成果,缺乏公正、多維的評價方式,這就導致了師生對教學過程鮮有反思。因此,我們要在練筆完成之后進行多維評價,做到胸中有數(shù),為后續(xù)的練筆和修改積累經驗。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珍珠鳥》一文,教師引領學生對描寫小珍珠鳥的語言進行拓展想象,還原作者在整個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小珍珠鳥的。這樣的練筆不僅有效地歷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為理解下文中“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的主題奠定了基礎。在拓展想象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點評等方式,一方面對學生練筆的語言表達、想象豐富等角度進行點評分析,另一方面可從想象出來的作者言行是否體現(xiàn)了與珍珠鳥和諧相處的角度進行考量,使學生后面的修改有明確的指向。
三、關注認知體驗,蓄積讀寫結合的情感
(一)聚焦核心語言,體悟文本情韻
文章不是無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生態(tài)度和即時心境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因此,文章的語言其實都裹挾著豐富的情感意蘊和價值思路。在練筆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極富情感的語言進行深入體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為他們的練筆打下基礎。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的最后,隨著一聲槍響,彭德懷沒有說一句話,各種語言都融匯到他的一個動作上——“緩緩摘下軍帽?!苯處煾鶕@個詞語,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從這個動作中可以看出彭德懷此時此刻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隨后, 教師借助一張張圖片,將學生的思緒重新拉回到彭德懷和大黑騾子相處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中。就在學生的情感蓄滿之際,教師順勢要求學生站在彭德懷的視角進行感知體驗,將自己想象的內容描述出來。這樣,就形成了閱讀、體驗、傾吐、表達的結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
(二)鏈接生活實際,蓄積情感積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蘊藏著語文學習所需要的多種材料與元素,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教學中,我們關注的視野決不能局限在教材中,而要將教材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借助生活中的真實體驗,激活學生的內在情感,為學生表達打下基礎。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二泉映月》一文,描寫阿炳“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的情景,這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他創(chuàng)作經典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基礎。對這樣的文字,學生感到陌生。這需要與生活進行深入對接,以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為此,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首先,緊扣“街頭賣藝度日”等關鍵詞,分別羅列出了“盛夏酷暑”“嚴寒冷冬”“黎明之時”“黃昏之時”……想象阿炳賣藝的艱辛;其次,引導學生想象阿炳此時已經是雙目失明,而且沒有親人陪伴在左右,這就給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帶來了影響;最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樂片段,激活出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內在的語言系統(tǒng),為學生的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僅僅局限在文本的語言中,而是巧妙地抓住了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對接,讓每個學生都產生表達的欲望。
讀寫實踐是語文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并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選擇具體的內容、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研制內容、進行方法引領、關注認知體驗,使學生在讀寫過程中深入感知、不斷實踐、反思調整,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