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即愛,愛即教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愛的氛圍,一個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幼兒園和家長共同的追求。我們會把“愛”傾注到孩子身上,但我們的“愛”中,有時也存在違背教育規(guī)律,違背幼兒年齡特點和成長現象,造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關鍵詞:教育;愛;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不同于其他學段教學,對于3~6歲兒童而言,它是一個綜合性、均衡性的成長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如何按《綱要》的指導、《規(guī)程》的要求、《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目標,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單純的識多少字,做多少加減法,來驗證幼兒園教了沒有?孩子學了沒有?成人對孩子的成長標準,衡量尺度的偏見,導致“拔苗助長型教育”。如:以前很多的學前教育學出現過:一屋子60~70個孩子,小手背后,跟老師大聲讀拼音,學寫字,甚至漢字、拼音的筆畫展開;計算課聽老師講分合,做20以內加減法,單調乏味的講解,孩子機械的記憶,毫無興趣、毫無快樂可言的學習,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痛苦,可家長喜歡。再如《35太難了》,這一典型的案例,一個五歲的孩子在背5以內的乘法口訣,并且是在家長的逼迫之下背誦“3×5=35”10多遍之后,終于在抓狂的情緒中,淚水的陪伴下,痛苦地背出:3×5=15。孩子真的學會了嗎?理解3×5的意義嗎?即使這個孩子在機械的記憶之下,記住了所有的乘法口訣,在他這年齡段會用到多少?上小學后,他與沒有提前學過乘法口訣的孩子相比有多大優(yōu)勢呢?成績能好多少呢?兒童的發(fā)展必須在適合其年齡特點、身心成熟度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度的訓練,逾越其認知發(fā)展階段,違背其教育規(guī)律,必將傷及兒童的正常發(fā)育,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誘發(fā)孩子長期厭學的傾向,這樣的“愛”孩子受不起。
幼兒園去小學教育正是引領我們在教育的問題上如何去愛孩子,如何用愛去解讀幼兒園的教育,真正讓孩子在體、智、德、美、勞等方面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針對“幼兒園在教什么?孩子在學什么?”的問題在此談幾點看法。
一、 愛在生活中,生活即學習
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幼兒園孩子雖小,但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安排,讓孩子從中知道了幼兒園與家的區(qū)別;認識了許多的老師和小朋友;學會了飯前便后要洗手、安靜用餐、節(jié)約糧食;知道了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懂得了與他人分享等等。在幼兒階段形成的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边@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這正是: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目前幼兒園使用的主題活動教育課程,整合五大領域的內容,通過集體教學、區(qū)域活動、戶外游戲等很好的融合,讓孩子在習慣中學習,在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樹葉》這一主題活動,通過季節(jié)的變化,觀察了解樹葉的變化;通過撿拾樹葉,比較葉子的不同,知道葉子的大小、數量、顏色、形狀等;通過制作粘貼、繪畫,欣賞葉子的美;通過創(chuàng)編小樹葉的故事,學唱小樹葉的歌曲,豐富語言知識,增強表現能力。通過和小樹葉做游戲,體驗運動的魅力。總之老師們教了多少,孩子們學到了什么,不言而喻,這才孩子應該有的教育,應該有的關愛。
二、 愛在游戲中,游戲即學習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幼兒園主要是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使其終身受益。幼兒在玩耍這種隱性教育中認識世界,保持著好奇心與想象力,不斷發(fā)展著自己的運動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如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會自主分工,分配角色,“家長”照顧孩子穿衣、吃飯、采購等工作,帶生病的孩子去醫(yī)院。這樣的游戲給予孩子的是責任和擔當,體會做父母的辛苦,從而達到孝敬的教育目的。體驗游戲中,孩子以迎賓的角色做晨檢接待,“叔叔(阿姨)早上好,×××小朋友好,歡迎來到××班,我是今天的迎賓員,我叫×××,你請進,叔叔(阿姨)請慢走,再見!”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禮貌用語的習慣使用,又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益智游戲中,孩子根據自己手里的卡片或是“紙幣”,到小超市去挑選物品。首先準備預付款,看好物品價格,根據價格算出應付的款數,一次性購足,還是再次采購,由孩子自由選擇。一次次的購買,孩子學會了精挑細選,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購物閱歷進行講價砍價。當然,戶外游戲孩子會更加喜歡,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發(fā)多種戶外游戲以及結合季節(jié)特點及節(jié)日氣氛組織親子游戲,達到家園共育,讓孩子分享愛的同時,學會快樂認知。
三、 愛在規(guī)則中,規(guī)則即學習
規(guī)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任何社會,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遵守生活中的規(guī)則,從而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孩子雖小,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以正確合理的教育促使幼兒在活動中自覺遵守。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既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又要強調規(guī)則教育二者不矛盾,也不會束縛孩子的個性,良好的規(guī)則教育會對孩子個性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過分的謹慎和溺愛會導致規(guī)則蒼白和無效,例如:幼兒園要求孩子排隊喝水,排隊洗手,要學會等待,學會謙讓。如果有個別孩子在規(guī)則中一再的違規(guī),老師確置之不理,聽之任之,那么這個規(guī)則慢慢流于形式而已,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到此為止。再如:孩子離園后,規(guī)定家長和孩子不能在院內逗留,不玩大型玩具。孩子年齡小自控制力差,家長又嬌慣孩子,抱著一種玩一小會的心理,來滿足孩子玩的欲望。甚至有些孩子想大小便了,個別的家長會讓孩子在院內草地解決。這樣還談什么規(guī)則,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又有何意義。讓孩子在規(guī)則中學習,在規(guī)則獲得自主發(fā)展,成人是最好榜樣。
總之,我們要愛孩子,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長,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那么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要考慮這份愛,孩子是否承擔得起?稚嫩的翅膀是否飛得起來?會飛得更高更遠嗎?愿我們的愛是簡單的,是輕松的,是陽光的。
作者簡介:
呂蘭霞,山東省臨沂市,山東省沂水縣沂城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