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17年新課標的背景下,通過對曲線圖的判讀與應(yīng)用技巧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綜合思維。通過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新高考;曲線圖;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
一、 引言
在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里面明確提出,地理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核心素養(yǎng)里面,有一項重要目標是綜合思維能力即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課程目標中第四點要求學生去“獲取地理信息,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并具備一定的策劃和實施能力。而核心素養(yǎng)里面的綜合思維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tǒng)、動態(tài)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huán)境,并通過綜合分析獲取地理信息”。而通過這些地理信息的展現(xiàn)方式之一那就是地理曲線圖。地理曲線圖一般由橫縱坐標以及指標的曲線所組成,橫坐標為時間,而縱坐標為某事物變化的指標,例如氣溫、降水、海拔等要素每個指標對應(yīng)的單位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整合各要素之間的關(guān)系,更能直觀地描述各要素的變化成因用不同的圖例表示不同的要素變化。最后疊加在一張圖中,用圖形的表述性明顯比文字描述更清晰,更直觀。
二、 案例分析曲線圖的具體判讀方法
在高考中,曲線圖的出現(xiàn)比率相當高。地理教學中應(yīng)重視圖表的選擇應(yīng)用,以提高曲線圖教學的有效性。針對不同類型的曲線圖,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一) 簡單圖形步驟化:
針對簡單圖形,只需要讀懂橫縱坐標軸,判斷曲線的彎曲走向,按照步驟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就可判讀。
案例分析1
(2017課標1)我國某地為保證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雙層覆膜技術(shù)(兩層覆膜間留有一定空間),效果顯著。下圖中的曲線示意當?shù)睾淦冢?2月至次年2月)豐、枯雪年的平均氣溫日變化和豐、枯雪年的膜內(nèi)平均溫度日變化,據(jù)此完成9~11題。
9. 圖中的表示枯雪年膜內(nèi)平均溫度日變化的曲線是( )
A. ① B. ② ③ C. ④
10. 該地寒冷期( )
A. 最低氣溫高于-16 ℃
B. 氣溫日變化因積雪狀況差異較大
C. 膜內(nèi)溫度日變化因積雪狀況差異較大
D. 膜內(nèi)溫度日變化與氣溫日變化一致
11. 該地可能位于( )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分析步驟:
(1) 通過讀圖,表示的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日變化圖。其實主要考查用名稱與圖中的曲線配對問題。每條曲線作為一個模塊進行。
(2) 橫坐標表示的時間是在一天之內(nèi),縱坐標是氣溫。
(3) 區(qū)分膜內(nèi)溫度高于膜外的溫度,且膜內(nèi)平均溫度日變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狀態(tài)下的平均溫度日變化。所以①②表示膜內(nèi)平均溫度日變化,③④表示膜外日變化。
(4) 由于有積雪的狀況下,膜內(nèi)的溫室效應(yīng)明顯一些,所以氣溫日變化小與無積雪狀態(tài)。因此9題答案選B。
(5) 10題通過讀圖和比對概念可以順利做出正確答案C,11題由于題干說的是種植葡萄,而且該地一天中達到最高溫的是當?shù)貢r間14時左右而是此時的北京時間16時左右,且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氣溫達到-16℃左右,所以推測為我國西北地區(qū),即該地可能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二) 復雜圖形模塊化:
針對復雜曲線圖,分清每個曲線的含義,不同曲線不同模塊,這時候不僅要讀懂橫縱坐標含義和曲線圖的走向,還要濾清圖中各種曲線的關(guān)系,以及相交點的含義。
案例分析2:
下圖表示的是“某地地形剖面”,以及對應(yīng)的氣候資料。讀圖回答下面題。
1. 該地形剖面圖中表示的山地是( )
A. 天山
B. 昆侖山
C. 祁連山
D. 阿勒泰山
2. 分析氣候資料和地形剖面圖,圖示夏季氣溫最小值出現(xiàn)在海拔 米處( )
A. 2000米
B. 4500米
C. 3000米
D. 1500米
3. 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兩坡年降水量差異的原因是( )
A. 南坡位于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
B. 南坡受冷鋒面影響形成降水多
C. 北坡受熱帶氣旋影響,降水多
D. 北坡位于來自大西洋的迎風坡,降水多
分析步驟:
對于復雜曲線圖,需要找準各種圖例進行模塊化對應(yīng)的橫縱坐標進行判讀。第1題需要看準地形坡面圖,位于庫爾勒和烏魯木齊之間,海拔在4500左右,判讀為天山山脈。
第2題,分析氣候資料,找準7月等溫線圖,最低溫在-5℃,對應(yīng)的坡面圖中的4500米,所以得出答案。
第3題對于降水量的多少原因的判定,首先應(yīng)該通過讀懂圖再進行判定,具體操作如下:
通過讀圖,在海拔2000米,北坡年降水量為600 mm左右,而南坡對應(yīng)的降水量250 mm左右,所以北坡的降水量遠遠大于南坡,再結(jié)合所學知識,由于西北地區(qū)遠離太平洋,并且受到許多高山的阻擋,因此這個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通過西風帶,進入到我國西北,受到天山山脈的阻擋,在北坡形成迎風坡,降水豐富。而南坡被弧形山脈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阻擋,降水稀少。
三、 結(jié)語
曲線圖在高考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更能反映地理事物間的聯(lián)系性,它作為一種命題載體是用來考查某種地理是隨時間或空間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聯(lián)系。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學會根據(jù)教材目錄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其次要學會知識的靈活運用,再通過筆者推薦的步驟化和模塊化的判讀技巧,就能正確解決曲線圖的判讀和應(yīng)用。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要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創(chuàng)新地理教科書的呈現(xiàn)方式;要創(chuàng)設(shè)多種表達方式,可采用文字、地圖、圖像、圖標、模型等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富有啟發(fā)性的學習材料,豐富他們說明和分析地理問題的手段。”所以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能夠多運用探究式學習地理圖表的實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尹艷鈞.談高考地理試題中圖標的繁與簡[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4(1):47-48.
[2]曾慧英.地理圖表的判讀[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09(6):108-1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作者簡介:
李嵐清,重慶市,重慶市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