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茂菊
摘要:本文將結(jié)合陸丈夫的生活經(jīng)歷,具體分析小說中呈現(xiàn)的“蘇州味”?!疤K州味”是指蘇州化的風土人情和蘇州化的語言。蘇州化的風土人情包括蘇州的園林文化、小巷文化、飲食文化等;蘇州化的語言包括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蘇白及方言詞匯等。在說明陸丈夫作品中蘇州文化呈現(xiàn)的同時,反映出文化與時代歷史的關(guān)系,以及在時代演變中流露出的文化感傷意識。
關(guān)鍵詞:蘇州化;園林;小巷;飲食;語言
中圖分類號:1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01-02
一、引言
陸文夫,江蘇泰興人,因長期生活在蘇州,他對蘇州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正因如此,他的小說中始終有一種“蘇州味”在流淌?!疤K州味”是指陸文夫小說中呈現(xiàn)出的蘇州化的風土人情和蘇州化的語言。蘇州化的風土人情即蘇州的園林文化、小巷文化、飲食文化等等。蘇州化的語言即在小說中融入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和蘇州的方言詞匯。
陸文夫人生中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蘇州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蘇州,特別是蘇州的文化。陸文夫認為蘇州最大的特點便是文化:“文化是廣義詞,它不僅是寫在紙上的東西,舉凡園林、建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仔細推敲起來,無一不和文化有關(guān)系?!彼栽谒男≌f中總是竭力去呈現(xiàn)蘇州的風土人情,并且將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和蘇州方言融入小說中,使他的小說別具一種“蘇州味”。
二、蘇州化的風土人情
蘇州的風土人情作為“蘇州味”的重要體現(xiàn),不知不覺地融入到陸文夫的小說中。蘇州的園林文化、小巷文化、飲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呈現(xiàn),滲透出蘇州特有的市井風情。
(一)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可以作為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標志之一,蘇州園林時常出現(xiàn)在陸文夫的小說中。
成名作《小巷深處》中,“留園”作為徐文霞和張俊愛情故事發(fā)展的活動背景。隨著人物走進留園之后,呈現(xiàn)出的是鋪著鵝卵石的幽靜曲折的小道,小道的兩旁堆著玲瓏剔透的假山,太湖石被造園人精心的安排在四處,太湖石的洞眼中不時冒出來的晚開的菊花,園中小石潭中游動的小魚。遙遠望去到處都是假山石峰,石峰之外又是亭臺樓閣,沿著假山登樓望景。穿過曲折的回廊,走進滿月形的洞門,長滿著紅楓的土山……蘇州園林的風景就是這樣隨著人物的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用蘇州園林美好的景色,烘托出徐文霞和張俊二人戀愛時浪漫美好的氣氛。
蘇州園林講究隱而不露,曲折通幽。園林中的景物并非直觀地呈現(xiàn)在眼前,而是別出心裁的用一些假山、竹石之類的景物隔開,這種深不見底的結(jié)構(gòu)給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視覺感受。陸文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就是受到蘇州園林這種精巧的結(jié)構(gòu)的影響。如《小巷深處》中徐文霞從不敢奢求愛情到期待愛情再到放棄愛情這一過程,沒有太大的波動,主人公之間情感的流動顯得適中有度。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正如蘇州園林一樣,迂回曲折,最后空寂的巷子里的擂門聲又給我們以無窮韻味。陸文夫小說的這種藝術(shù)追求,顯然是受到了蘇州園林造園布局的影響。
蘇州園林文化造園布局對陸文夫小說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小說追求的藝術(shù)境界上,陸文夫的小說大都取材于蘇州市民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有以賣混沌為生的小市民朱源達《小販世家》,夾在各種派別之間尋求平衡的馬而立《圍墻》,退休了之后在家的李曼麗《畢業(yè)了》等。陸文夫?qū)⑦@些人物及故事融入時代歷史的潮流中,使平凡的生活顯得不平凡,宛如蘇州園林般清幽淡雅、婉轉(zhuǎn)深邃,追求的是一種平淡卻又蘊含深廣的藝術(shù)境界。小販世家朱源達經(jīng)歷了解放時期、大躍進、整風運動、文化大革命直到文革結(jié)束;馬而立在文革后在“現(xiàn)代派”、“守舊派”與“無派別”之間尋求平衡;李曼麗一家經(jīng)歷了反右斗爭、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陸文夫?qū)⑿≌f中的人物置于時代歷史和政治變革的潮流之中,通過這些人物去展現(xiàn)出在蘇州特有的風土人情,蘇州常見的街頭小販、蘇州建筑風格、蘇州家庭的格局布置。以及在時代歷史潮流中蘇州特有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頗具蘇州特色的街頭小販的消失,蘇州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融進了外來因素,傳統(tǒng)的家庭也面臨著被改革的局面。陸文夫面對蘇州這些特有文化的消失,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感傷情懷。但他的感傷并不是深沉的哀愁,而是低沉的訴說,有如蘇州園林一般清幽淡雅、纏綿悱惻。
(二)小巷文化
小巷作為蘇州特有的居住建筑形態(tài),蘇州人民的生活的地方,可以算作是“蘇州味”的重要體現(xiàn)。
陸文夫尤其喜歡蘇州的小巷,他的小說可以稱作“小巷文學”?!睹朗臣摇分饕鑼懙氖翘K州特色的美食,但是美食文化的發(fā)生地離不開小巷。在小說中陸文夫用平淡的語言敘述出秋天蘇州小巷的寧靜與清秀,以及小巷中蘇州人的生活狀態(tài)。陸文夫長期居住在小巷,他認為小巷子里人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蘇州人的生活狀態(tài),甚至可以是整個社會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在小巷中生活著的有像徐麗莎那樣的女工程師(《井》),有靠賣混沌為生的小販(《小販世家》),有退休在家的工人李曼麗(《畢業(yè)了》),有畢生為科學獻身的盧一民(《獻身》),有世代行醫(yī)救人的謝醫(yī)生一家(《牌坊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生活在蘇州的小巷,構(gòu)成了蘇州特有的小巷文化。
小巷作為蘇州特有的文化形態(tài),可以說是蘇州歷史的見證。陸文夫的許多作品都寫出了整風運動到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這一段時期政治環(huán)境的動蕩,在動蕩時期對小巷文化的損壞,以及由此對小巷居住的人們生活的變化。如《畢業(yè)了》中在小巷居住的李曼麗在整風運動中丈夫被打為右派,全家不得已分開。在文革動蕩時期全家又下放到農(nóng)村,甚至家里的一切都被冠以以“小資產(chǎn)階級”的名號被破壞。文革動蕩不安的時期給李曼麗以及她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處在這段艱難環(huán)境中的李曼麗用雙手建筑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但是這個家因為社會的改革又面臨著新的變革。陸文夫用低回婉轉(zhuǎn)的筆調(diào)寫出處在“變革”過程中的李曼麗內(nèi)心的聲音,并且大都是在描寫李曼麗對家中的一切不舍的回憶。一件狐衣、一張木床、一雙皮鞋、一頂兒兔耳帽等等,都寄托著過往的回憶并且每一件都與時代歷史有關(guān)。
又如《小販世家》中父輩以賣混沌為生的小販,總是在夜晚走在溫柔寧靜的小巷中,敲著竹梆子,在寒冷的夜晚為巷子里的人送去溫暖,更為夜晚幽靜冷清的小巷增添一絲風情。這是在解放之后一段時間小巷中一些人的生活狀態(tài),自給自足。隨之而來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曾經(jīng)的在小巷中靠自我經(jīng)營為生的小販們被打為資本主義,并且毀壞一切經(jīng)營的工具。面對著這樣動蕩的政治環(huán)境,蘇州小巷仍具有的超脫塵世之美。《小販世家》中寫到在反右傾斗爭進行得火熱的時候,夜晚月光依然灑滿小巷的各個角落,而小巷的各個角落則散發(fā)著桂花香。外部世界的嘈雜喧鬧似乎并不影響小巷本身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反而使小巷在時代與歷史的流變中變得更加深層濃厚。同時,陸文夫也為在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的毀滅而感傷,在書中對于小巷中像朱源達這樣的為小巷增添情味的個體戶的消失的惋惜,書中寫到多年以后夜晚的小巷子里似乎還能聽到那竹梆子的聲音從窗下經(jīng)過,只是這種聲音失去了往日的歡樂。這種在寒冷的夜晚中給人送去溫暖的聲音,已經(jīng)多年未曾聽見。在作家陸文夫的心中,失去的不僅僅是那溫暖的情懷,更是對往昔小巷文化的一種情懷。
陸文夫不僅寫出了蘇州特有的小巷文化,還將歷史與時代的變遷濃縮在小說場景中,讓人在有限的文字中領(lǐng)悟到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中沉淀著的文化。
(三)飲食文化
陸文夫的作品中除了蘇州的園林文化和小巷文化的呈現(xiàn)之外,飲食文化是他著墨最多之處,這或許與陸文夫本人愛吃喝有關(guān)。陸文夫認為吃喝不單是求普通的口腹之欲,而是求一種境界。在他的作品《美食家》中,他寫了蘇州茶館、蘇州特色菜肴、蘇州小吃等蘇州飲食文化的各個方面。
蘇州茶館,是極具蘇州地方特色的地方。蘇州城市臨水而居,可以在茶館打發(fā)辰光,也可以在茶館邊聽蘇州評彈邊欣賞蘇州大街小巷的美景?!睹朗臣摇分兄熳砸睂τ诓桊^十分講究,吃完頭湯面的朱自冶必定要去閶門石路喝茶。原因是這家茶館布局精致,有單獨的房間,用的是紅木桌、大藤椅。泡茶用的水是天落水,茶葉是用的洞庭湖東山的。燃料選用的是松枝,宜興出產(chǎn)的紫砂壺則用來泡茶。陸文夫在小說中對這些精細的描寫,不僅體現(xiàn)出他本人對茶藝文化的精通之外,也向讀者展示了蘇州茶藝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可以算作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蘇州在歷史上除了吳越之戰(zhàn),以后的兩三千年間沒有發(fā)生什么重大的戰(zhàn)爭,所以蘇州人民的生活相對穩(wěn)定。蘇州城更是依山旁水,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是蘇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保障。經(jīng)濟發(fā)展更是帶動文化的發(fā)展,蘇州除了其獨特的園林文化、小巷文化之外,飲食文化也是蘇州文化的一部分。蘇州菜肴講究精細、清新、清淡,選料嚴謹,制作精細。蘇州菜式樣豐盛,每樣菜都有著其固定的程序不可以隨意更改。在《美食家》中,對徐碧霞準備的兩次家宴的描寫,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蘇州飲食文化的藝術(shù)之美。陸文夫?qū)μK州特色菜肴的精細描寫,顯示出蘇州菜的精細。陸文夫在小說中將蘇州精美的飲食文化呈現(xiàn)給大眾,在顯示蘇州菜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將蘇州飲食文化保存在文學作品中。蘇州不僅有傳統(tǒng)的特色菜肴,還有各種風味小吃。蘇州人雅好喝酒,蘇州的酒店只供酒不供菜,因此小吃便成為喝酒之人的首選?!缎∝準兰摇分刑K州街頭的小混沌,《美食家》中陸稿薦的醬肉、馬詠齋的野味、玄妙觀的油氽臭豆腐干等。這些風味小吃分散在蘇州的大街小巷,橋頭路口,以一種更加大眾化的方式向食客們展示小吃文化的魅力。
陸文夫?qū)⒊钥醋魇且环N享受、一種愉悅。在《寫在<美食家>》之后,陸文夫?qū)⒊钥醋魇且环N文化,就是要將“吃”這種文化保存下去并且為人所知,在真正了解了這種文化之后將這種文化發(fā)展下去?!睹朗臣摇分谐藢︼嬍澄幕M行保存,還將飲食文化與歷史和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主人公朱自冶把吃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從解放后朱鴻興的頭湯面、大躍進時期為肚子餓而奔忙,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以“美食家”的身份在烹飪學會大顯身手。這期間經(jīng)歷了長達三十年,借用朱自冶“吃”的經(jīng)歷來反映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風云對飲食文化的破壞,通過蘇州一家飯店幾十年的興衰,寫出蘇州特色的菜肴、宴席、茶由精細變得和一般飲食無異的過程。最后寫出現(xiàn)在的飲食不如以前,現(xiàn)在的人們正在努力建構(gòu)飲食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陸文夫?qū)嬍澄幕c時代風云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讀者對往昔歲月的思考,對文化消逝的感傷。將飲食文化融入時代歷史的潮流之中,使蘇州飲食文化更加深層厚重,更具有“蘇州味”。
三、蘇州化的語言
“蘇州味”既指蘇州化的風土人情,也指蘇州化的語言。陸文夫小說中“蘇州味”除了蘇州特有的風土人情之外,蘇州化的語言也是增加其小說“蘇州味”的重要因素。陸文夫長期生活在蘇州,在小說中不自覺的使用了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及蘇州的方言詞匯,形成了獨具蘇州地域文化氣質(zhì)的語言風格。
(一)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
陸文夫小說語言濃厚的“蘇州味”,主要體現(xiàn)在蘇州的評彈藝術(shù)及方言詞匯。蘇州評彈是采用蘇州話進行的一種說書形式,既注重表演又注重語言的生動。在表演的時候追求故事的生動形象,語言的幽默風趣。陸文夫?qū)⑻K州的評彈藝術(shù)運用到小說中,其小說文本中很多都能找到蘇州評彈的印跡,如《二遇周泰》中“老板一看,氣得像喝了豬血一樣”;《井》中“氽到一條臭河浜里來的爛木頭”;《美食家》中“那時候黑云壓城城欲摧,我勢單力薄,孤軍奮斗,只好暫時屈服在他的淫威下面,我盼啊,盼啊……”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就是受到評彈說書的影響,極具“蘇州化”的語言使得陸文夫的小說的“蘇州味”更加富有地域文化色彩。
陸文夫本人也說他的小說“《二遇周泰》、《葛師傅》都是向傳統(tǒng)話本和蘇州評彈學習,追求故事性,帶有傳奇性、情節(jié)緊張,地方色彩較濃。”評彈說書的特點就是將一些聽起來新奇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說得合乎情理。評彈說書先生在角色之間隨意轉(zhuǎn)換,陸文夫?qū)⒋朔N特點運用到小說中,使得小說人稱運用靈活,語言幽默生動。如小說《二遇周泰》中從農(nóng)村到城市來的二寶,因為“工作失誤”被老板責罵,在空寂無一人的雨夜痛哭。因此遇到了周泰,周泰的出場方式,周泰的穿著都帶有傳奇性。緊接著就是對周泰外貌的精細描寫,并且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比如周泰出場時的唱段“蘇州好賺錢呀,一去幾十年;到老要回家祭祖墳噢……身邊沒盤纏”。對周泰出場時唱段的描寫更是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使得陸文夫的小說從整體上帶有濃厚的“蘇州味”。
陸文夫小說中對蘇州評彈藝術(shù)的運用,不僅使小說變得更加幽默風趣富有故事性,此外還不自覺地保存和發(fā)展了評彈這一種蘇州的曲藝文化。
(二)蘇洲方言詞匯的融入
陸文夫長期生活在蘇州,熟悉蘇州的大街小巷,以及蘇州那些好聽但又十分難懂的方言詞匯,因此在寫作中自然而然的就將這些詞匯運用到小說文本之中。“磨蹭辰光”、“沒有好藥抹他的頭”、“望酸了頭顱”(《移風》)?!皣Aú惶K地”(噦嗦)、“瘦瘦的鵝兒頂只雞”(《井》)?!白髋d有點好東西”、“哐啷哐啷”、“抱一歇”(《畢業(yè)了》)?!吧l(fā)”、“巴結(jié)點做呀”(《二遇周泰》)等等。陸文夫在小說中不僅使用了蘇州的方言詞匯,還運用了蘇州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小說中的有些地方僅用一個字就可以把要表達的意思解釋得清楚明了。如《賭鬼》的開頭一段寫到大新橋的河兩岸“植滿了肥桃,春天放花,夏天結(jié)桃時誰看了都眼饞。”“滿”、“肥”、“放”、“結(jié)”等幾個字就將桃花盛開,桃樹結(jié)滿了果實的盛況表達得清楚明白。這些蘇州味語言的運用給陸文夫的小說增添一股別有情趣的蘇州味道。
陸文夫小說語言中獨特的蘇州味道,根本上是受蘇州獨特的地域文化氣質(zhì)對長期居住在蘇州的陸文夫的熏陶和影響。小說中對蘇州化的語言的自然化用,顯得自然而絕無無法理解之處。如果不是像陸文夫這樣久居蘇州的人在蘇州,會給人一種虛無之感,不能把“蘇州味”的真正內(nèi)涵顯示出來,少了些情韻。蘇白和方言詞匯的使用可能會對一些不熟悉蘇州語言的讀者產(chǎn)生影響,閱讀上可能會有一些困難。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具有蘇州特色的蘇白和方言詞匯的融入,才使得小說中傳達出的“蘇州味”更為濃厚和純正。
四、結(jié)語
陸文夫成長在蘇州,在蘇州度過的60多年時光里他對蘇州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在許多作家和讀者人心中,陸文夫也可以叫作“陸蘇州”。蘇州的園林小巷、橋頭船舶、城河城墻、飲食民風、吳語評彈……蘇州的點點滴滴都融入在他的小說之中,可以說陸文夫的畢生都在為傳承蘇州文化而努力。
和陸文夫有過長期交往的作家范小青說:“蘇州只是他觀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廣大境界的出發(fā)地。”作品中濃厚蘇州味的背后,有著更為廣闊的時代歷史背景。陸文夫在小說中不單單是寫蘇州,而是將蘇州放在時代歷史的潮流中。蘇州小巷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實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陸文夫從知識分子寫到勞動大眾,他用文字記載了小巷中的凡人小事,并且將他們置身于時代的潮流之中,通過這些人物反映出在中國的社會變遷史中原先擁有的珍貴文化的消失。他希望在時代與歷史的演變中去追尋往日流逝的文化,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文化,努力將已有的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