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瓊,周 亞*,薛小腧,顏 忠,龍俊霖
(1.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 404155;2.重慶市萬州區(qū)水產研究所,重慶 404100)
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大鯢屬。近年來,隨著大鯢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養(yǎng)殖效益逐漸趨于合理化,冰鮮雜魚養(yǎng)殖大鯢成為降低養(yǎng)殖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冰鮮雜魚含有生物胺及致病微生物,生產上投喂活魚餌的大鯢死亡率小于投喂冰鮮雜魚的大鯢(周亞等,2014),但冰鮮雜魚對大鯢免疫力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鮮見報道。本試驗通過探索冰鮮餌料和鮮活餌料對大鯢血清生化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旨在為生產上大鯢健康養(yǎng)殖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1 大鯢來源 大鯢來至重慶市萬州區(qū)水產研究所大鯢工廠化車間自繁大鯢,采食活魚餌的大鯢 42尾,體重(361.52±75.54)g。
1.2 試驗分組 在大鯢養(yǎng)殖車間清洗消毒兩個大鯢池,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水溫20~22℃,規(guī)格2.5 m×2.5 m,水深10 cm。兩個池子分別標記為冰鮮組和鮮魚組,分別飼養(yǎng)21尾大鯢。
1.3 飼養(yǎng)管理 冰鮮組:每天下午投喂150 g冰鮮雜魚(規(guī)格10~15 cm白鰷魚,分段3~5 cm),第二天下午收集殘餌計算重量,更換池水后投放冰鮮餌料。
鮮魚組:投喂5%NaCl浸泡消毒10 min的鯽魚(規(guī)格3~6 cm),每次投喂0.5 kg,每隔2 d補充1次餌料魚,每天更換池水1次,保證餌料魚充足和溶氧充足。
1.4 樣品采集 飼養(yǎng)60 d后,在兩個池子分別隨機采集6尾大鯢,鮮活組標記為A組,冰鮮組標記為B組。分別采集大鯢血清、腸道、胃和肝臟。
1.5 樣品檢測 樣品檢測采用試劑盒法,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6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用“平均數(shù)±標準偏差”表示。數(shù)據(jù)用SPSS19.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水平。
2.1 不同餌料對大鯢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通過對大鯢血清進行谷草轉氨酶(ALT)、總蛋白(TP)和甘油三脂(TG)檢測,結果表明,冰鮮組血清TP顯著低于活魚組(P<0.05),但冰鮮組血清TG和ALT均顯著高于活魚組(P<0.05),詳見圖1。
2.2 不同餌料對大鯢免疫酶活性的影響 通過對大鯢進行肝臟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血清堿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檢測,結果表明,冰鮮組肝臟SOD活性顯著高于活魚組,冰鮮組ALP顯著低于活魚組(P<0.05),但冰鮮組血清ACP與活魚組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圖2。
2.3 不同餌料對大鯢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通過對大鯢腸道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檢測,結果表明,兩組大鯢腸道淀粉酶活性差異不顯著(P>0.05),其他消化酶活性冰鮮組均顯著高于活魚組(P<0.05),詳見表1。
圖1 不同餌料對大鯢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圖2 不同餌料對大鯢免疫酶活性的影響
表1 不同餌料對大鯢消化酶活性的影響U/mg
生產上,為了節(jié)約養(yǎng)殖成本,養(yǎng)殖戶選用價格低廉的冰鮮雜魚作為大鯢的餌料,但冰鮮雜魚由于加工不當會產生大量生物胺(張金彪,2012),以及大量的有害細菌(胡月,2013),同時由于冰鮮雜魚儲存和飼養(yǎng)管理不當,投喂冰鮮雜魚也會造成養(yǎng)殖大鯢水質污染,從而影響大鯢機體健康。
血清谷草轉氨酶(AST)、甘油三脂(TG)和總蛋白(TP)是反應肝功能的主要指標之一(王芳,2013),對判斷機體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冰鮮組大鯢血清AST和TG含量均顯著高于活魚組(P<0.05),而TP含量顯著低于活魚組(P<0.05),說明大鯢投喂冰鮮雜魚由于某種原因可導致大鯢肝臟代謝異常,李志斐等(2017)研究發(fā)現(xiàn),冰鮮雜魚可導致大口黑鱸肝臟代謝異常,這可能與冰鮮魚中含有生物胺相關,過量,生物胺會影響黑褐新糠蝦的生長與發(fā)育(王金鋒等,2008)。與大口黑鱸不同的是,冰鮮組TP含量高于活魚組,這可能與品種不一樣相關。
超氧化歧化酶(SOD)、堿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是評價外來入侵水產動物機體免疫的重要指標,原居林等(2013)研究表明,大鯢肝臟SOD酶活性最高。?;赖龋?013)發(fā)現(xiàn),冰鮮雜魚中脂肪被腐敗氧化產生有害物質是影響大菱鲆脂質代謝和抗氧化功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冰鮮組大鯢肝臟SOD顯著高于活魚組,同時冰鮮組大鯢血清TG含量顯著低于活魚組,說明長期投喂冰鮮雜魚可影響大鯢肝臟脂肪代謝,從而影響TG的代謝、轉運和清除,使血液中TG含量增加,大鯢肝臟通過保持高SOD活性水平來應激損害。與本試驗結果相似,冰鮮雜魚可影響中華絨螯蟹(范朋,2011)、三疣梭子蟹(賁玲芝等,2018)和大口黑鱸(牟明明等,2018)的血清ALP和ACP活性,間接影響機體的免疫力。
同種水產動物消化酶活性與生長階段、餌料、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大鯢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與生長呈正相關,到一定生長階段消化酶活性趨于恒定(孫翰昌,2014)。不同餌料對大鯢稚體消化酶活性影響均顯著(陳軍等,2017),與投喂鮮魚肉相比,人工飼料和黃粉蟲均會降低大鯢腸道消化酶活性(黃旺,2018)。本研究中,冰鮮組大鯢胰蛋白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顯著高于活魚組,已有報道,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與養(yǎng)殖動物體內蛋白酶活性呈負相關(Dsa,1991),冰鮮組胰蛋白酶活性高可能與冰鮮雜魚蛋白含量低于活魚及冰鮮雜魚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相關,本試驗結果與黃旺(2018),陳軍等(2017),孫翰昌(2014)研究結果相似,大鯢淀粉酶活性最低,說明淀粉對大鯢營養(yǎng)代謝貢獻最低。
綜上所述,投喂冰鮮雜魚會影響大鯢的肝臟代謝,從而間接影響大鯢的免疫力,但投喂冰鮮雜魚大鯢消化酶活性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