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東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15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長安區(qū)航天產(chǎn)業(yè)園內(nèi),三府井村以南500米,高望堆村以北約400米處,高望堆村安置小區(qū)(山水·怡居)北區(qū)房地產(chǎn)項目基建工地內(nèi),發(fā)掘了唐咸通四年(863年)韋昶墓。據(jù)墓志記載可知,韋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805年)宰相韋執(zhí)誼之子。該墓為豎穴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墓葬曾被盜擾,墓室北壁壁畫僅存玄武圖,墓室內(nèi)出土了塔式罐、銅鏡、玉料、石經(jīng)幢頂和石墓志等少量隨葬物。
墓志蓋斷裂成兩塊,志石完好。蓋為盝頂,頂面陰刻3行篆書,每行3字,為“大唐故韋府君墓志銘”,頂四邊中部各陰刻蓮花紋,兩側(cè)飾卷云紋,頂邊四角為幾何紋。四剎面陰刻四神圖案,周圍飾卷云紋。蓋頂邊長40、剎面寬12、蓋高9、蓋邊長61.5厘米(圖一)。志石方形,四側(cè)面各陰刻三個壸門,內(nèi)陰線刻十二生肖,呈順時針排列,獸首人身,皆著交領寬袖袍,手持笏板跽坐。志石邊長61.5、厚9.5厘米(圖二)。志文楷書,31行,滿行30字,共計847字。錄文如下:
唐故朝請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韋府君墓志銘并序/
親弟太中大夫權(quán)知太府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唐故朝請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韋諱昶,以咸通四年正月廿日,捐館于/永寧里私第,四月廿九日窆于先塋之西興牛村也。府君大王/父京兆少尹,諱。大父巴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諱。先考丞相/累贈至太尉。丞相有六子,公第二子也。先妣京兆杜夫人,即/黃門之嫡女也。謹按府君卅二進士及第,名聲籍籍于士林之間,任真率/性偘偘于伯仲之列。無俯仰凡態(tài),人皆高之。河東端揆柳公,公綽鎮(zhèn)峴首,有羊/杜之望。士君子樂為其賓,而首辟吾兄為巡官,賓主道合,明年使罷。遇/大和皇帝坐宣室,下急賢之詔,招天下俊彥,恣其直言切諫,張爵祿以待/之。兄乃覽朝(晁)、董之書,揣摩其心術(shù)。射策又中,而結(jié)綬王畿之高陵。嗣貞元/丞相之清蹝,繼長慶元昆之后美。親戚搢紳,拭目愿交,而不肯也。性不狎/物,道尚獨行。如孤松至枯,而左右無凡木為侶;野鶴不群,緩步超然興于自得。/故于朋友之道,無適莫焉。既連得科名,視青紫如草芥,以卿相為掌上之物矣。/而馮公不偶,亭伯命竒。雖五佐名藩相府,竟以自厚而薄于進趣。故屈于初命,/諫憲之拜焉。前后外府由監(jiān)察、殿內(nèi),清宦則秘書郎、太子舍人、國子博士,入省/為司門、比部二外郎,于國學領司業(yè),東宮再任宮相,凡十七政,終于懸車/之年。嗚戲!府君宰臣之貴子,臺鼎之外孫,丞相之坦腹,輔弼之賓僚,重登/科,佩朱紱,紐銀龜。歷官世考,未嘗有劇疾,享年七十。既臥,未嘗呼醫(yī)搗藥,且曰:/命矣夫!何必苦我口,而治其不起之疾耶?親戚左右切勸,強醫(yī)藥,竟堅守本性,/覆其杯以拒之。逮于啟手足之日,骨肉皆不得與知。所苦之淺深,莫不蓄恨入/骨髓。吁!吾兄竟以此自任,礭乎而盡其天年,豈其命耶而亦達矣。娶天水/趙氏,即丞相宗儒之女,無子。有侍者姓張氏,生一子,曰均郎,甫及弱冠,號天泣/血,抱官(棺)告十七通,請季父敘而銘之。絢乃茹苦濡毫,撫膺啟顙,為之銘曰:/
丞相次子,黃門外孫。坦腹謝榻,曳裾膺門。若金不礪,如玉自溫。射策猿叫,/折桂蟾奔。名高譽洽,聘幣云屯。才雖不器,命則難論。起草粉署,領徒國庠。春宮/再入,人號智囊。權(quán)門不躡,交黨不相。杜扄室牖,獨吟獨觴。二踈我慕,百行自香。/樂天達道,無競守常。疾作不治,藥來覆匕。年及懸車,拖紳故里。既善所終,能吉/其始。叫叫侍人,哀哀嗣子。一弟皓首,淚毫具紀。塗蒭儼列,薤哥(歌)粉起。望宅兆/于舊阡,植新松于道邊。東瞻宰樹橫墓煙,四望棣華松柏連,同穴未祔/墳巋然,陵平谷滿悲不宣。/
墓主韋昶,墓志記載其父為丞相,累贈至太尉,祖父為巴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曾祖為京兆少尹,但均未明說韋昶父、祖、曾祖的名諱。將墓志記載與文獻相結(jié)合即知:韋昶為唐順宗永貞年間的宰相韋執(zhí)誼之子[1]。兩《唐書》的《韋執(zhí)誼傳》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下簡稱《新表》)中記載韋執(zhí)誼的官職,以及韋執(zhí)誼之父巴州刺史韋浼,韋執(zhí)誼之祖京兆少尹韋仲昌,均與韋昶墓志記載相符。韋昶,墓志記載其卒于咸通四年(863年)正月廿日,享年七十,可推其生于貞元十年(794年)。
墓志記載韋昶“卅二進士及第”,即寶歷元年(825年),32歲的韋昶進士及第,此不見文獻記載。中后唐時期,進士及第后,有的應制科,有的出任方鎮(zhèn)幕僚[2]。韋昶進士及第后選擇了出任柳公綽的幕僚,即志文所載:“河東端揆柳公,公綽鎮(zhèn)峴首,有羊杜之望。士君子樂為其賓,而首辟吾兄為巡官,賓主道合,明年使罷?!睄s首,即襄州的峴山[3]?!缎绿茣ちb傳》記載,寶歷元年柳公綽曾任武昌節(jié)度使,第二年就轉(zhuǎn)任刑部尚書、邠寧節(jié)度使[4],墓志與文獻記載時間相吻合。柳公綽任武昌節(jié)度使時間很短,他轉(zhuǎn)官之后,作為幕僚巡官的韋昶何去何從?志文載:“遇大和皇帝坐宣室,(略)兄乃覽朝(晁)、董之書,揣摩其心術(shù)。射策又中,而結(jié)綬王畿之高陵?!睆闹疚目芍f昶在文宗大和初年又中制舉“射策”。在唐代這種“射策”又是“對策”,屬于試策科目,在進士等科考試中都有試策,但是只有制舉的試策是以皇帝詔制的名義進行的,最為典型[5]?!兜强朴浛肌分杏许f昶此次應制科考的記載:“大和二年(828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舉人第四次等:韋昶”[6]?!度莆摹肪砥咭弧段袝T下處分制科及第人詔》中,也有唐文宗大和初年,韋昶參加“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制舉,并獲第四等的記載[7]。志文亦出現(xiàn)“連得科名、重登科”等內(nèi)容,因此可知,韋昶曾先后兩次科舉考試,先進士及第,后又應制舉試。在唐代,制舉的名望高出于進士、明經(jīng)等科,進士科及第后,還須經(jīng)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而制舉則一經(jīng)登第,即可授予官職[8]。韋昶進士及第后并沒有參加吏部考試,或是吏部考試沒有合格,所以他才去做了柳公綽的幕僚,后來在唐文宗初年,他制舉及第,立即被授予官職,即志文所載“結(jié)綬王畿之高陵”。有唐一代,像韋昶這樣,進士及第后又再應制舉試的,還有劉蕡、馬懷素等人[9]。墓志中關于韋昶進士及第、應制舉的記載,補充了文獻,也為唐代科舉研究提供了一則真實鮮活的案例。
韋昶制舉及第后出仕為官,志文只說“結(jié)綬王畿之高陵”,并未詳細記載其在高陵縣任何職。根據(jù)唐代制舉授官的情況,制科第四等及第五等,有授校書郎的,如杜牧[10];有授京畿縣尉的,如常無名[11]。所以,韋昶在高陵縣應任縣尉(高陵縣屬畿縣[12],高陵縣尉為正九品下[13])。
根據(jù)志文記載可知,任高陵縣尉后,韋昶先后轉(zhuǎn)官有:屬御史臺的監(jiān)察御史(正八品上[14])和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下[15]),屬秘書省的秘書郎(從六品上[16]),屬東宮的太子舍人(正六品上[17])和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上[18]),屬國子監(jiān)的國子博士(正五品上[19])和司業(yè)(從四品下[20]),屬刑部的比部員外郎(從六品上[21])和司門員外郎(從六品上[22]),以及散官朝請大夫和勛官上柱國等等,共十七通,病死于即將致仕的懸車之年——七十歲。
韋昶的職事官從高陵縣尉做起。畿縣縣尉地位優(yōu)越,易于升遷,一般需進士加制科,才能釋褐為赤畿尉[23],韋昶的“連得科名”出身,使其能任高陵縣尉這一美職。唐人卸任赤畿尉后,下一個官職最好是任監(jiān)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24]?!澳芰腥氡O(jiān)察御史,就列入清要了,前途可以出人頭地了”[25],至于監(jiān)察御史的升遷,有學者研究“遷出以殿中侍御史為主”[26]。韋昶則繼續(xù)沿著唐代重要文官遷轉(zhuǎn)途徑順利轉(zhuǎn)官,可以說其仕途非常順利,列入清要之職后,他又在秘書省、國子監(jiān)、刑部二司、東宮等陸續(xù)任要職,官職步步高升。墓志所載的韋昶任職經(jīng)歷,是唐代中后期一個仕途順利的文官轉(zhuǎn)官記錄,是研究唐代文官轉(zhuǎn)遷的重要史料。
韋氏是唐代長安的世家大族,其家族宗支的脈系至少有十余支,《新表》記載了其中的九支,即:西眷、東眷、逍遙公、隕公、南皮公、駙馬、龍門公、小逍遙公、京兆韋氏[27]。《元和姓纂》里還收錄了郿城公和大小雍州等房支[28]。據(jù)《新表》和《元和姓纂》的記載可知,韋執(zhí)誼、韋昶屬于龍門公房。
志文記載韋昶曾祖京兆少尹,《新表》和《元和姓纂》記載韋昶曾祖韋仲昌,京兆少尹、度支郎中[29];志文記載韋昶祖巴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新表》和《元和姓纂》載韋昶祖韋浼,一名韋莓,巴州刺史;志文載韋昶父丞相累贈至太尉,《新表》和《元和姓纂》載韋昶之父韋執(zhí)誼,相順、憲,尚書左丞、平章事。兩《唐書》的《韋執(zhí)誼傳》也記載順宗立,擢韋執(zhí)誼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為順宗朝宰相。志文載韋昶僅生一子——韋均郎,而《新表》載韋昶子韋布震,字熙化。將志文和文獻相比照,可知兩者對韋昶曾祖、祖、父的記載基本相同,僅略有補充。韋昶之子,現(xiàn)以墓志為準,應為韋均郎,其與韋布震是否為同一人,或者文獻記載有誤,待考。
墓志記載韋執(zhí)誼生六子,韋昶為第二子,志文撰寫者韋絢為第六子?!缎卤怼份d韋昶字文明。而韋絢,兩《唐書》無傳,《新表》和《元和姓纂》也不見其名。《新唐書·藝文志三》“小說家類”韋絢《劉公嘉話錄》一卷注云:“絢,字文明也,執(zhí)誼子也,咸通義武軍節(jié)度使。劉公,禹錫也?!盵30]《郡齋讀書志》小說類《劉公嘉話錄》一卷敘曰:“右唐韋絢撰,劉公謂禹錫。絢字文明,執(zhí)誼子也,咸通中為義武節(jié)度?!盵31]陳寅恪等據(jù)此認為“絢乃昶之改名”[32]。韋昶墓志的出土,直接指出韋昶與韋絢為兄弟關系,非同一人。同時《新表》載韋執(zhí)誼生四子:韋曙、韋曈、韋昶、韋旭。墓志可對《新表》記載的韋執(zhí)誼諸子姓名、長幼順序做訂補?,F(xiàn)根據(jù)墓志和《新表》等的記載,試列韋昶家族譜系(圖三)。
墓志記載:“先妣京兆杜夫人,即黃門之嫡女也。(略)娶天水趙氏,即丞相宗儒之女,無子。有侍者姓張氏”。再結(jié)合《舊唐書·杜黃裳傳》[33]、《唐代趙宗儒墓志》[34]的記載可知,韋昶之妣、韋執(zhí)誼之妻為宰相杜黃裳之女,韋昶夫人為宰相趙宗儒之幼女。韋昶與趙氏無子,另有侍妾張氏。
京兆韋氏,由漢至唐,世居三輔,冠冕相繼,已成為關隴首望之族。唐代京兆韋氏的婚姻非常注重門第,常與著族望姓通婚,以維持門第久盛不衰。有學者研究自魏晉迄于隋唐凡七百年間,衣冠人物綿延不絕,世代強盛的士族有京兆杜陵韋氏、京兆杜陵杜氏、隴西狄道李氏、河南開封鄭氏等,從現(xiàn)有的唐代墓志來看,韋氏與之基本都有聯(lián)姻[35]。由于地緣關系,與韋氏通婚之家族以關隴士族為主,韋氏婚姻在關隴士族圈內(nèi),具有“重冠冕”的特點[36]。韋昶與其父韋執(zhí)誼分別與天水趙氏和京兆杜氏聯(lián)姻,而且均為宰相之家,反映了唐代京兆韋氏以關隴著族為婚姻重點,冠冕與門第并舉的世家聯(lián)姻特征,以保證家族長期政治優(yōu)勢和較高社會地位。
另據(jù)白居易所撰《元稹墓志銘》記載:“前夫人京兆韋氏(略)生一女曰保子,適校書郎韋絢”[37],韋絢之妻為元稹之女元保子,學者考證大和二年(828年)三月,韋絢與元保子成婚時已為校書郎,在登第之后完婚[38]。
貞元二十一年(806年)正月,唐德宗病死,唐順宗即位,以王叔文為首,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政治革新集團,著手進行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主張加強中央集權(quán),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反對宦官專權(quán)。這很快遭到大宦官、一些藩鎮(zhèn)和朝官的反對。同年八月,以權(quán)閹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與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河東節(jié)度使嚴綬等內(nèi)外呼應,迫使順宗禪位于太子李純。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憲宗上臺后,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韋執(zhí)誼共八人,都貶為偏遠之州的司馬,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韋昶之父韋執(zhí)誼即為“八司馬”之一。兩《唐書》的《韋執(zhí)誼傳》記載,韋執(zhí)誼科舉出身,又舉制科,拜右拾遺,入翰林學士,此時年僅二十歲余,深得唐德宗寵異。后又加知制誥,賜緋魚袋。又遷起居舍人,以母憂解職。服闋,起為吏部郎中。順宗即位后,用韋執(zhí)誼為宰相,自朝議郎、吏部郎中、騎都尉賜緋魚袋,授尚書左丞、同平章事,仍賜紫金。他是唐代京兆韋氏家族龍門公房唯一的宰相。至憲宗朝,王叔文、王伾一黨都被貶逐。韋執(zhí)誼因其岳父杜黃裳為宰相,故最后被貶。執(zhí)誼素不喜歡嶺南,結(jié)果永貞元年(806年)被貶為嶺南道崖州司馬,并死于貶所。白居易《寄隱者》詩云:“昨日延英對,今日崖州去。由來君臣間,寵辱在朝暮”[39]。宰相是唐代少數(shù)非常接近皇權(quán)的人物,宰相權(quán)力多少,取決于皇帝對其的信任程度,相權(quán)來自君權(quán)。如果宰相與皇帝處的不好,往往會被貶官,甚至賜死[40]。韋執(zhí)誼雖然任職唐代士人所能達致的最高官職,但也是頗具風險,昨日還在延英殿蒙皇帝召見,今天就要趕去崖州貶所。
韋執(zhí)誼到崖州后,或遭二次貶官:《新唐書·韋執(zhí)誼傳》記載:“貶執(zhí)誼為崖州崖州司戶參軍”,《舊唐書·韋執(zhí)誼傳》作:“貶崖州司戶”。而《新唐書·表第二·宰相中》載:“貶執(zhí)誼為崖州司馬”[41],當是其初貶之職。此《韓愈全集校正》中也有考證[42]?!俄樧趯嶄洝酚涊d韋執(zhí)誼貶為崖州司馬后三年,病死海上[43],即韋執(zhí)誼死于元和三年(808年)。史載韋執(zhí)誼死后,其岳父杜黃裳上表乞?qū)?zhí)誼歸葬,黃裳在辦理的過程中生病,誤食藥物,元和三年病死。“黃裳歿后,賄賂事發(fā)”,杜氏一門遭受重創(chuàng)[44]。
韋昶生于世家大族,其父、外祖父均為宰相,“丞相次子,黃門外孫”,可謂世家貴胄。但是,在順宗、憲宗之際家庭突遭變故,韋執(zhí)誼貶官崖州時,身為第二子的韋昶年僅13歲,執(zhí)誼死時,韋昶也只有15歲。韋執(zhí)誼其他子嗣更是年幼。同時外祖父一家也遭重創(chuàng)??梢哉f,韋昶得到來自家族的庇佑和幸福很少。少時的磨難,給韋昶帶來了終身的影響。雖然韋昶有才華,同父親一樣,科舉出身,又中射策,仕途順利,最終成為唐廷高層文官,但其品性卻和父親大不相同。志文載韋昶:“親戚搢紳,拭目愿交,而不肯也。性不狎物,道尚獨行。如孤松至枯,而左右無凡木為侶;野鶴不群,緩步超然興于自得。故于朋友之道,無適莫焉,”可見韋昶為人之清高、孤傲。他不像父親韋執(zhí)誼結(jié)交王叔文等而參與永貞革新那樣,尚獨來獨往,不與人結(jié)交為黨。在韋昶病重之時,他覆杯拒醫(yī)藥,嘆曰:“命矣夫!何必苦我口,而治其不起之疾耶?”周圍親人勸其不得。這展現(xiàn)了韋昶倔強的性格,和洞達生死的精神境界。從墓志記載中可以看出,“二王八司馬”事件對韋執(zhí)誼家族的深刻影響,韋昶對結(jié)交朋黨參與朝政,終生為戒,深恐重蹈其父之覆轍。同樣為“八司馬”之一的柳宗元,有詩云:“孤松停翠蓋,託根臨廣路。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盵45]這與墓志中孤松、野鶴之語何其相似,均是對“永貞革新”失敗的思考和感嘆。
隋唐時期,京兆韋氏出將入相,達官貴胄,冠冕相繼,而且文人眾多,勤于著述,經(jīng)史文章,詩詞歌賦,流光溢彩?,F(xiàn)在已有專文《隋唐京兆韋氏家族文學論考》[46]、《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47]等對唐代京兆韋氏家族文學做了深入研究,因此現(xiàn)僅簡列出韋昶父兄等的文學作品。
韋執(zhí)誼之兄韋執(zhí)中,《全唐詩》收錄其詩兩首《陪韓退之竇貽周同尋劉尊師不遇得師字》[48]、《天津橋南山中各題一句》[49],《全唐文》收文《海人獻冰紈賦》、《白云無心賦》兩篇[50]。
韋執(zhí)誼,長于文學,李德裕稱他“文學世雄,智謀神貺”[51]?!度莆摹肥珍浧湮娜骸妒序E骨賦》、《與善見禪師帖》、《翰林院故事記》[52],《全唐文補編》收《請令修撰官各撰日歷奏》一文[53]。
韋絢,是唐代著名文人,韋執(zhí)誼幼子,元稹之婿。其著作多遺失,其主要著作為《劉賓客嘉話錄》和《戎幕閑談》,分別為記劉禹錫和李德裕言論而寫成的筆記小說?!秳①e客嘉話錄》又名《劉公嘉話錄》,是研究劉禹錫以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關于韋絢本人及其《劉公嘉話錄》,現(xiàn)已有諸多考論[54]。除韋絢與韋昶的兄弟關系外,韋昶墓志還可增補韋絢官職——太中大夫權(quán)知太府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時間上應銜接咸通四年(863年)四月后韋絢轉(zhuǎn)任義武軍節(jié)度使[55]。韋昶墓志是韋絢的又一佳作,其行文流暢,文采飛揚,在志文文末“銘”的部分,獨特的以一首七言詩“東瞻宰樹橫墓煙,四望棣華松柏連,同穴未祔墳巋然,陵平谷滿悲不宣?!苯Y(jié)尾,是唐代志文中挽歌的特殊寫法,值得研究。
韋靜,曾撰寫韋執(zhí)中第三女韋三娘墓志[56],韋三娘墓志中表明韋執(zhí)中為韋靜叔父,韋靜為韋三娘堂兄,可知韋靜應為韋執(zhí)中兄長之子?!堆闼}名》有“:韋許、韋曠、韋映、韋絢、韋旭,大和四年八月十二日同登”[57],韋旭亦為韋執(zhí)誼之子。韋昶家族數(shù)人的經(jīng)歷和其文學作品,反應了京兆韋氏家族文學的興盛繁榮。
志文記載韋昶卒于長安永寧里私第,葬于先塋之西興牛村。永寧里,位于長安朱雀街東第三街,皇城之東第一街,北臨親仁坊,南臨永崇坊。坊內(nèi)有司天監(jiān)、裴炎宅、裴行儉宅、韋頊宅等[58]。墓志未載韋昶葬地鄉(xiāng)里情況,從韋昶墓的地理位置看,應為少陵原之地,這里是唐代京兆韋氏家族的主墓葬區(qū)[59]。史載韋執(zhí)誼死后,其岳父杜黃裳曾上書乞?qū)⑵錃w葬,但不久杜黃裳也病死,究竟韋執(zhí)誼是否得以歸葬長安,并不清楚。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貶官崖州時,曾在珠崖郡祭祀拜謁韋執(zhí)誼墓,并寫下《祭韋相執(zhí)誼文》。在今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龍泉鎮(zhèn)東占村南還有韋執(zhí)誼墓,墓前有清代立碑“唐始祖賜進士翰林院禮部尚書廷英殿丞相韋執(zhí)誼文靜公杜夫人范夫人墓”[60]?,F(xiàn)在從韋昶墓志記載其歸葬先塋來看,韋執(zhí)誼還應是歸葬長安。
韋昶墓志的發(fā)現(xiàn),大大補充了史書對韋昶生平的記載。志文記載韋昶進士及第,又中制舉,從畿縣縣尉做起,步步高升,仕途順利,直至太子左庶子。他娶妻宰相趙宗儒之女,趙氏無子,幸得侍妾張氏生子韋均郎。韋昶七十歲卒時,其子韋均郎甫及弱冠,可見韋昶乃是老年得子。志文又訂補了唐宰相韋執(zhí)誼一族的譜系,特別是關于韋絢與韋昶的關系,是兄弟而非一人。墓志也反應了“二王八司馬”事件對韋昶的影響,雖然韋執(zhí)誼貶官時,韋昶尚年幼,但家庭的變故,對其為人為官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該墓志也反應了韋昶家族文學的深厚功底,其幼弟韋絢所撰的志文就是一篇文學佳作,也為韋絢等的文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墓志中提及韋昶的宅地、葬地,為研究韋執(zhí)誼等在長安的居住地和家族族葬地,提供重要的線索。
[1]劉昫等撰.舊唐書:韋執(zhí)誼傳(第13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732-3733;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韋執(zhí)誼傳(第16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123-5124;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第74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3107.
[2]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183.
[3]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襄州(第2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8.
[4]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柳公綽傳(第16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22.
[5]陳飛.唐代“射策”與“對策”辨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6]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第20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832、837.
[7]董誥等編.全唐文:委中書門下處分制科及第人詔(第7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745-746.
[8]同[2]:142.
[9]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得第得官又應制科(第81卷)[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707.
[10]劉昫撰.舊唐書:杜牧傳(第14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986.
[11]董誥等編.全唐文:叔父故禮部員外郎墓志銘(第42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93-4295.
[12]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京兆下(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26.
[13]劉昫撰.舊唐書:職官三(第4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20.
[14]同[13]:1863.
[15]同[13]:1863.
[16]劉昫等撰.舊唐書:職官二(第4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55.
[17]同[13]:1909.
[18]同[13]:1907.
[19]同[13]:1891.
[20]同[13]:1891.
[21]同[16]:1839.
[22]同[16]:1839.
[23]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5.
[24]同[23]:132.
[25]孫國棟.唐宋史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7-78.
[26]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zhuǎn)途徑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0.
[27]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第7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113.
[28]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韋氏(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4:125-191.
[29]同[27]:3107;同[28]:188.
[30]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藝文三(第5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42.
[31]晁公武撰.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65.
[3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
[33]劉昫等撰.舊唐書:杜黃裳傳(第14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973.
[34]郭茂育.唐代趙宗儒墓志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35]李睿.唐代韋氏家族婚姻關系研究[C]//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
[36]王偉.唐代京兆韋氏家族士族圈內(nèi)婚姻研究[J].蘭州學刊,2016(6).
[37]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唐故武昌軍節(jié)度處置等使正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贈尚書右仆射河南元公(稹)墓志銘并序(第7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37.
[38]王偉.韋絢及〈劉賓客嘉話〉考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39]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寄隱者(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
[40]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M].北京:中華書局,2017:121.
[41]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宰相中(第6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709.
[42]韓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M].記載:“查貶制,亦為‘司馬’,此初貶之職無誤,至于再貶‘司戶’,除兩《唐書》本傳外,《太平廣記》卷四九七《嶺南異物志》有明文記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300.
[43]同[42]:2981.
[44]同[33]:3974.
[45]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商山臨路孤松(第4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9:1158.
[46]孟祥娟.隋唐京兆韋氏家族文學論考[D].吉林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
[47]王偉.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48]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陪韓退之竇貽周同尋劉尊師不遇得師字(第31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3527.
[49]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天津橋南山中各題一句(第78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8890.
[50]董誥等編.全唐文:海人獻冰紈賦·白云無心賦(第52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29-5330.
[51]董誥等編.全唐文:祭韋相執(zhí)誼文(第71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7303-7304.
[52]董誥等編.全唐文(第45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4647-4649.
[53]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請令修撰官各撰日歷奏(第60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5:731.
[54]a.周勛初.韋絢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2).b.王偉.韋絢及〈劉賓客嘉話〉考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c.李孫娃.〈劉公嘉話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d.王紅霞.李孫娃.〈劉賓客嘉話錄〉的文學史料價值[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2).
[55]吳廷燮撰.唐方鎮(zhèn)年表:義武(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0:514-515.
[56]韋靜撰.唐故朝議郎泉州諸軍事守泉州刺史韋執(zhí)中故第三女(三娘)靈志文[C]//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24.
[57]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第67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5:816.
[58]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京(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00-104.
[59]徐暢.唐代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鄉(xiāng)里影響——以京兆韋氏、杜氏為例[C]//長安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285.
[60]王育龍.程蕊萍.唐李德?!醇理f相執(zhí)誼文〉及相關問題探略—兼談唐代貶官對海南文化的影響[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