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明 李蘭
西安南郊科技園區(qū),丈八東路。如果你走進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的大門,就會注意到一座六層高的大樓,10根巨大的方柱分列兩邊,其中的9根柱子上,各掛著一幅巨幅人像。這些都是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在國家層面有重大影響的科研項目的總師照片。這座建于上世紀末的科研樓,按照時任所長鄒汝平的設想,就是研究所的“科技殿堂”?!暗鹊竭@10根柱子都掛上了照片,研究所會有不一樣的天地了吧。”在建設這座樓時,鄒汝平是這么想的。只是,他沒有想到,大樓建成后才18年,總師的照片,就要掛滿了柱子。2018年1月8日,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作為總師單位的“紅箭-10”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的總設計師就是鄒汝平。
二十余年磨一“箭”
“紅箭-10”是我國首型可精確打擊各類坦克裝甲、堅固工事及低空飛行目標的一體化先進多用途導彈武器系統,具有攻擊目標種類多、信息化程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可連續(xù)多目標打擊、適應復雜交戰(zhàn)環(huán)境、可動態(tài)調整攻擊任務、即時進行毀傷效果評估等先進技術特質,被外媒稱為“坦克收割機”“把射手的眼睛放在了導彈身上”。 “紅箭-10”在我軍反坦克導彈發(fā)展歷程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實現了陸軍主戰(zhàn)裝備性能的跨代提升。
創(chuàng)造歷史的,是鄒汝平帶領的一個包含系統內外十余家單位500余人的研發(fā)團隊,是20余年時光的磨礪。
1989年,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開展光纖制導技術的概念研究。在總研究師張振家的帶領下,入所6年的鄒汝平、入所剛兩年的張延風,還有一直從事光纖研究的崔得東等,都加入了這個隊伍。從概念研究到專項技術攻關再到系統集成演示驗證,9年磨礪,光纖圖像制導技術得到突破,演示驗證得到了部隊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然而,演示驗證的成功,并沒有立即如期望的那樣帶來型號立項。
技術怎么辦?隊伍怎么辦?剛擔任所長的鄒汝平決定:技術有前途,隊伍不能散。世紀之交的中國,對國防科技工業(yè)的投入正逐步加大,這個最初叫做“遠程反坦克導彈”項目留下來的成員,靠著鄒汝平和前任所長王興治院士“化緣”來的500萬元,在“冷板凳”上,度過了8年時光。在這8年里,總體組負責人張延風不是在寫技術材料,就是在向有關方面匯報。8年下來,他手寫的技術匯報、方案等材料,摞起來比他的辦公桌還高。
如果說演示驗證成功前的十來年,是對研究所技術攻關的磨礪,那么演示驗證后的8年“冷板凳”,是對研究人員心性的磨礪,而從“紅箭-10”進入型號立項準備,則是對整個團隊全方位的磨礪。
“紅箭-10”采用的新技術,達到了不可思議的50%以上,整個研制過程中,誕生了上百項發(fā)明專利,200余項國防專利。從技術方案的論證確定、性能評估、數據分析、技術攻關到靶場試驗,幾乎所有關鍵的重要技術分析決策,都由總師鄒汝平主持完成?!懊恳豁椉夹g方案的最后決策,都由他拍板;每一次重要試驗,他明明可以在顯示屏上觀看發(fā)射情況,卻總是在離發(fā)射車二三十米的近處直接看,以便最直觀地發(fā)現問題?!碑斈暝凇凹t箭-10”項目主管電氣軟件檢測測試的副總師徐宏偉說,“雖然現在干的事比‘紅箭-10簡單得多,但真正全面負責項目后,才體會到鄒院長當年承受的壓力?!倍?,現在已是好幾個項目的總師。
作為常務副總師的張延風,在技術論證過程中,面對鄒汝平堅持的幾個技術先進,但可靠性在當時很難實現的決策,也有不同的意見,但“鄒院長的技術思想過硬,無論是集團公司還是軍方提出的技術要求,甚至是軍方都沒有想到的一些性能,鄒院長都考慮到了。他在技術決策時堅持了兩點:一要滿足作戰(zhàn)需求,二要適應技術發(fā)展的趨勢。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前瞻性?!?/p>
2011年,“紅箭-10”在軍方某基地進行設計定型試驗時,出現了兩發(fā)掉彈。如果不歸零,試驗就面臨退場,團隊數百人的心血即將化為烏有;集團公司的信譽和轉型升級,都會受到重大的負面影響。鄒汝平帶著試驗團隊在前方,連同后方的支援團隊一起,三天三夜沒睡覺,復現、計算、分析。彈上的數據記錄儀,以及2005年一次試驗失敗后開發(fā)出的一套高效的試驗數據自動處理軟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天后,原因定位,軍方對此難以置信。“紅箭-10”項目轉危為安。
“站到桌子上再跳一跳,我們也要夠到”
在一次防務展上,北方工業(yè)展臺的遠程制導火箭——火龍280A引起了多方興趣。隨后,某國即簽訂了產品及技術購買合同?!?0年前,你們是我們的學生;現在,我們是你們的學生。希望你們能毫無保留地把技術教給我們……”合同簽訂后的酒會上,對方負責人這樣說。
世紀之交,作為現代化新型陸軍體系作戰(zhàn)能力科研制造的主體,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提出了發(fā)展遠程制導武器發(fā)展戰(zhàn)略。抓總研制任務,落到了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鄒汝平擔任了項目總師(后轉為項目的行政總指揮)。這是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成立以來自籌經費研發(fā)的最大的一個項目,事關整個集團新領域的拓展。鄒汝平跟大家交底: “這不是我們跳一跳就能夠著的,而是要站在桌子上再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但我們必須要去夠著!”
鄒汝平提出了從四個體系來考慮項目。在產品體系上,要做體系化的產品策劃,要去創(chuàng)造需求;在技術體系上,要對技術進行分解,哪些是現有的,哪些是要去突破的,哪些是關鍵技術;在人才體系上,要有新的人才體系;在管理體系上,要協調好所內、集團內和集團外參研單位的研究進度。這四個體系策劃,成了這個項目走遠的基石。
一個包含了9家參研單位的“國家隊”組成。已經擔任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院長的鄒汝平,開啟了周五晚上到西安與項目組討論,周日晚上回北京上班的日常。
彈藥行業(yè),動力先行。發(fā)動機的研制任務交到了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瘕?80A發(fā)動機的口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尺寸,是之前最大口徑的4倍還多。項目組的壓力可想而知。鄒汝平提出了研發(fā)思路:“體系性策劃,開放式合作,模塊化設計”,同時,告訴副總設計師鄧恒帶領的發(fā)動機團隊: “放開手去干。干成了是你們的,干不成是我的。”當發(fā)動機第一次點火取得成功,鄧恒熱淚縱橫?!叭似窙Q定產品??!”鄒汝平在與團隊一起慶賀時說。
“院長挺神的!”入所7年即在一個重要項目中擔任副總師的李學鋒,對院長鄒汝平充滿崇拜, “院長的體系策劃,讓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
階段性成果已經不小,但如今,團隊還在繼續(xù)前行。
初心也即平常心
1983年的夏天,還不滿21歲的鄒汝平,從家鄉(xiāng)威海來到了青華山下的研究所。那個時候,對于未來,他并沒有想太多。來之前,母校北京理工大學的輔導員說:“你是學導彈的,給你分配去搞反坦克導彈最厲害的單位吧?!本瓦@樣,帶著家人對大西北荒漠的想象,鄒汝平來到青華山腳下,一頭扎進了當時正進入研制后期的“紅箭-8”項目。
吸引年輕的鄒汝平的,還有研究所包容的氛圍和如家人一樣的情感。工作上,跟著前輩們不斷進步。鄒汝平對新技術、新產品有很強的好奇心。研究所的第一臺微機、第一臺掃描儀,都是當時無職無權的鄒汝平打報告經所里批準引進的。生活上,過年回不了家,第一次在單位過年,就被組長領回家吃餃子;進城出差,也被年長的同事帶到家中去改善伙食。
“實話實說,當初真的沒有想過要為國防事業(yè)奮斗終身,要創(chuàng)造世界第一,等等。就是想著去做事?!痹谟邢薜膸状谓邮懿稍L時,鄒汝平總是這么說。
在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多數人對鄒汝平的稱呼,不是他在研究所時的“鄒所長”,也不是他當前在集團公司的“鄒總工程師”,而是“鄒院長”——這是鄒汝平2009年離開研究所所長這個職務后的第一個職務——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院長。這是既帶有挽留,也帶有祝福的一個稱呼。那次集團公司在研究所召開干部大會,宣布鄒汝平職務變動時,研究所第一次在會議上給參會人員上了毛巾——太多人因為不舍而泣不成聲。
“鄒院長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在研究所,年輕人都愿意加入鄒院長為總師的團隊?!备彼L鄭菊紅說。
因為,“鄒院長的要求,那是出名的嚴格??!”
這一點,他的學生王琨深有體會。那時他剛畢業(yè)沒多久,剛到所里。老員工們都去試驗了,給他留了一份文件,讓他去找“鄒所長”會簽。當時,鄒所長就把文件留下來了。不久,室主任帶著鄒所長到了辦公室,親自把文件送過來,又給王琨講文件中存在的問題。在文件里,還有鄒所長寫下的計算公式推導,指出按照文件中的公式,輸入得不到正確輸出。2007年3月份,王琨的碩士論文開題。他把開題報告發(fā)給了在基地試驗的大導師鄒汝平。在開題報告封面的背面,鄒汝平寫上了滿滿的意見建議,研究的方向、文章的層次,細細地指點,甚至是標點符號的錯誤也標出來了。這讓王琨感到萬分慚愧。在正式答辯時,王琨的碩士論文被所里評為第一名。
“紅箭-10”項目快結束時,為培養(yǎng)新人,后期的外場試驗現場指揮交給了主任設計師劉鈞圣。初次指揮,壓力大,出現了一點問題,劉鈞圣的心里頗為忐忑。晚上開會總結,鄒汝平說, “劉鈞圣的指揮沒有問題,以后要注意……”已經是一部主任的劉鈞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給我犯錯的機會,幫我樹立了信心?!?/p>
在批評、表揚和嚴格要求中,年輕人在鄒汝平的團隊中得到很快的成長。
1977年出生的馬清華,到研究所做博士后,被鄒汝平留了下來,在2008年底進入了“紅箭-10”總師組,如今已經是技術部主任,成了研究所防空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2006年入所的方飛,是被鄒汝平趕著在管理方法上改進的。隨著研究所同步實施的項目增多,以往的管理方式難以適應需求。鄒汝平對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提出了要求,要學習“一頁紙管理計劃”。鄒汝平前前后后改了十幾稿,“一頁紙管理計劃”定稿?!艾F在,要干什么,怎么干,出現問題怎么解決,都心中有數了。對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很有幫助。”
因為,跟著鄒院長干,舒心哪!
“有他在現場,大家都非常安心?!?006年入所,即將在項目中擔任副總師的陳韻說。
“他是一個正直的人,真正干事、心無旁騖的人。他技術思想過硬,在技術上你騙不了他。跟著他干比較舒心,出了偏差,他也不會記仇?!睆堁语L說。
在鄒汝平的帶領下, “紅箭-10”及一系列項目“功成名就”,但對兵器科技體系及研究所來說,更重要的是科研平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人才隊伍的強大。光纖技術體系建立起來了,多用途導彈技術體系進一步確立,飛控一體化實驗室建立了,仿真平臺建設進一步推進,一部包含了十幾冊書的《反坦克導彈技術》叢書即將出版……
如今, “紅箭-10”最初的副總師們,都已經成了中國兵器科技帶頭人,帶著一幫更年輕的科研人員,去爭取了新的項目;當年的主任設計師們,也在各自的領域里披荊斬棘,不斷收獲。56歲的鄒汝平,依舊頻繁往返于試驗現場和科研現場。腰板依舊挺直,精神依舊飽滿, “鄒院長還總是那么帥!”一年大大小小100多個項目,研究所這支日益強大的科研團隊,還在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