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圖容
(四川省綿竹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綿竹 618200)
行膀胱全切加腸代膀胱術后,患者排尿方式發(fā)生了了根本性的改變,再加上造口本身也需要特殊護理,致患者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1]。本案選取了76例來我院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進行治療的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案研究對象76例,均為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來我院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進行治療的膀胱癌患者,依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男32例,女6例;平均年齡(56.32±5.67)歲。研究組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齡(56.47±5.5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0.05),可進行比較。
于術后給予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施心理護理干預,①造口宣教:利用宣傳手冊、視頻、圖片等方式提高患者對造口的認知水平;使患者能逐步適應造口。②示范教育: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讓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進行治療并恢復良好的膀胱癌患者進行現(xiàn)身教育,讓患者能主動分享術后的心理變化,緩解患者孤立感。③增強患者自信心:讓患者準備一本自信心記錄本,每日由患者或是其家屬記錄患者優(yōu)點,并對自身行動進行評分,引導患者了解自身恢復情況,證明自身能力,以提高患者自信心。④情緒療法: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以改變患者心態(tài),增強患者信心;引導患者正確評估自身情緒狀態(tài),并逐步掌握適合自身的情緒調節(jié)法。⑤轉移注意力: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興趣愛好,并以此為話題與患者展開討論,或是依患者喜好給予其相應音樂、視頻等,幫助患者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⑥出院后:患者出院后1周開始對其進行電話隨訪,每2周1次,了解患者造口情況、心理狀態(tài)、生活狀況等,督促患者行膀胱功能鍛煉,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并給予其適當心理支持,鼓勵患者參與正常社交。
評估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以焦慮篩查量表(GAD-7)和抑郁篩查量表(PHQ-9)進行評判,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或抑郁程度越高。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情況,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進行評判,包括身生理狀況、社會關系、心理狀況與環(huán)境方面等維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好。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利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s),并進行 檢驗, <0.05,表明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干預后GAD-7與PHQ-9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s,分)
組別 例數(shù) GAD-7 PHQ-9研究組 38 3.36±0.34 5.39±1.07對照組 38 3.36±0.34 12.64±2.13 t 37.895 18.749 p<0.05 <0.05
研究組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分別是(163.49±10.17)分、(189.06±11.03)分;對照組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分別為(162.97±10.25)分、(176.57±12.44)分,可見,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 >0.05),干預后均有所上升,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0.05)。
膀胱全切除術是治療膀胱癌的主要術式,術后患者多需行尿液改道與膀胱重建,影響患者正常排尿,也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據(jù)臨床研究報道,患者出現(xiàn)不良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足夠認知,部分患者甚至還存在錯誤認知[3],而造口宣教提高了患者對造口的正確認知,加強了患者對造口的適應能力;示范教育讓患者看到了同類病患的情況,有利消除患者孤立感;加強患者自信心讓患者能積極面對自身生理方面的改變,樂觀參與現(xiàn)實生活;情緒療法有利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轉移注意力能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及生理壓力;出院后的指導使患者能迅速融入現(xiàn)實社會,恢復患者正常生活。
本案針對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進行治療的膀胱癌患者,于術后在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還加強了心理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加施心理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干預后的GAD-7與PHQ-9評分明顯更低,而患者干預后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