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上,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都伴隨著以其作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正如詩詞之于文字語言、歌唱之于聲音語言一樣,圖片語言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而其中,攝影術就是產(chǎn)出圖片最廣泛也最為典型的一種方式之一,本文將解析“直接”在以攝影為主體的圖片語言中帶給我們的魅力。
關鍵詞:攝影藝術;圖片語言;信息爆炸
1圖片語言的基礎
視覺是人類感知客觀世界的一種能力,它的特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信息,聽覺是其次能感受到大量信息的另一能力。圖片語言是建立在人類視覺基礎上的一種語言。因為人類擁有眼睛,才能用觀看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才可能產(chǎn)生影像,如果人不具有這個器官,圖片語言也便不復存在。
以圖片作為一種語言的歷史時間遠不及文字、繪畫、聲音。但語言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文字、繪畫語言一些規(guī)則對于圖片語言同樣有效,所以圖片語言短時間內在專業(yè)領域就達到了和其他幾種語言相似的高度。但與此同時,會導致人們下意識地運用自己對其他語言既有的認知來對待圖片這種新的語言。誤以為圖片語言與其他語言承載著相同的功能而忽略其與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作為一種語言有著極其豐富的可能性,這也是人類不斷探索圖片語言的動力之一。
2“直接”的解釋
“直接”是什么?它是一個很概括的詞,在不同藝術家手里會有不同的具體體現(xiàn)。一個創(chuàng)作者選擇通過圖片語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原因,絕大程度上是想貼近人類的視覺習慣。而在貼近人類視覺習慣這一點上,就是“直接”的體現(xiàn)之一。在這一點上,圖片語言和其他語言相比具有先天優(yōu)勢。
2.1“直接”在圖片語言中的體現(xiàn)
在英國藝術家大衛(wèi)·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照片拼貼系列中,“直接”體現(xiàn)在每張照片之間鋒利的邊界。在他的作品《梨花公路》中,首先《梨花公路》是由多張照片拼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幅完整的圖像,他并沒有費盡心思的想要消除這些“不完美”的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邊界,而是把它們就按照原有的樣子擺放在一起。這樣的圖像比單張照片更加符合人的觀看規(guī)律。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這樣寫到:我們看一個人時,目光決不會停留許久,我們想到一個人時,心里形成的形象也總是合成的形象,霍克內設法在自己的攝影實驗中捕捉到的就是這種體驗[1]。這樣一來,我們會很直觀地感受到大衛(wèi)霍克尼眼中的世界,因為它不加修飾,很直接。而在這幅作品中我們也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這種多張照片拼接在一起的照片似乎比單張照片更能體現(xiàn)藝術家的觀察方式,在以往的單張照片里,淺景深會把觀看者限制在一個很狹小的可視空間,而深景深的話,則幾乎所有的物體都被平等的展現(xiàn)出來,使人不清楚拍攝者的意圖。在《梨花公路》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并不是按照嚴謹?shù)耐敢暦▌t去拍照。即使是很遠的物體,在吸引了拍攝者的眼球之后,在整體畫面中作戰(zhàn)的比例也會很大,這樣就很直接的為我們展現(xiàn)了拍攝者當時的視角,也很容易理解他畫面中的內容。Rineke Dijkstra的海灘肖像系列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單、直白。在模特的選擇上,都是當時在海邊游玩的素人。并且在拍攝的時候也不會給予他們動作指導,由他們自己決定。為了不在人身上產(chǎn)生太陽留下的陰影,她會使用閃光燈來抵消,而且閃光燈帶來的突出主體壓暗背景的效果也正符合了對肖像的心理預期。她在拍攝前期后期做的每一項決定都毫不多余,如手術刀般精準直接地幫助她完成最終的畫面。在德國貝歇夫婦(Bernd Becher&Hilla Becher)的水塔系列照片中,“直接”體現(xiàn)在每張照片絲毫不帶個人情感地表現(xiàn)被攝體。為此貝歇夫婦為此特意選擇在陰天拍攝,這樣一來主體上面就不會產(chǎn)生強光源留下的陰影,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主體的結構。而且在他們的系列照片里,所有的水塔幾乎都是用同一種方式拍攝:大畫幅、站在遠處、高處、主體幾乎占據(jù)整個畫面。這使得他們系列作品更加統(tǒng)一的同時又能直觀地辨析每個主體的異同。貝歇夫婦的教學又影響了托馬斯·魯夫、托馬斯·施特魯斯等攝影家,他們的作品也都帶有一些直接的成分。他們的共同點體現(xiàn)在不以畫面效果為主、對被攝體直接進行感受。不過分修飾、恰到好處、不畫蛇添足,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自己想傳達的信息。
2.2“直接”在繪畫語言中的體現(xiàn)
直接并不是圖片語言所獨有的,在繪畫語言中也有所體現(xiàn)。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印象派及其以后的一些繪畫,他們不再追求古典主義一樣完美的構圖、透視。而是近乎直覺地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圖像。即使在古典主義繪畫中,在我們觀看對比畫家們的手稿與完成品時會發(fā)現(xiàn),手稿因為是畫家心里所想象的畫面在紙上最直接的投射,所以具有完成品所不具備的鮮活的生命力。繪畫是主觀的,在空白的畫布上的每一筆都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獨到的理解。但攝影在很大程度上卻不受拍攝者所控制,人們只能決定拍什么,卻只有很少的選擇來決定以什么方式來呈現(xiàn)被攝體,在這點上,如果在非客觀攝影的范疇中,拍攝者的個人意圖就顯得尤為珍貴。
在古典主義繪畫中大家在努力的描繪現(xiàn)實、遵從透視法則。現(xiàn)在看來他們似乎更接近于一臺機器,代替攝影術產(chǎn)生之后相機的工作。按照大衛(wèi)霍克尼的理論,15世紀后,相當數(shù)量的古典主義畫家采用了暗箱輔助的繪畫方法,他們一方面借助光學的手段來幫助他們定型,一方面又再盡力隱藏自己用暗箱的事實,在現(xiàn)在看來,他們是不誠實的,觀眾受到了欺騙,當然這種欺騙是一廂情愿的。而大衛(wèi)霍克尼的全景拼貼作品則是直接的展示了照片與照片的邊界,如果他把照片之間用數(shù)碼合成位一張看似完美的圖像,盡管看起來是一張圖,但我們清楚那始終不是一張照片,我們從中獲得的信息也會遠遠少于拼貼作品。
3“直接”的重要性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圖片作為一種語言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了極大的傳播優(yōu)勢。人們對圖片的生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21世紀無疑是圖片爆發(fā)的開始。據(jù)2016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微信朋友圈日上傳圖片已經(jīng)達到十億張。但是龐大的數(shù)量背后蘊藏著多少有用的信息?人們是否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圖片語言?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網(wǎng)絡上每天產(chǎn)出的這么多照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圖片不具有單獨表達的能力,都是以圖片加文字的復合表達。圖文結合當然也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表達方式,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學習怎樣去拍攝一張可以自己說話的照片。在如此低成本就可以發(fā)送圖片的今天,網(wǎng)絡上的圖片總量增長是非常迅速的,這一方面也給了互聯(lián)網(wǎng)一個巨大的負擔。每一張無用的照片在現(xiàn)實世界的對應就是一片垃圾,我們的網(wǎng)絡世界才發(fā)展幾十年不到,如果按照這樣的增長數(shù)量來看,以后我們在我們在網(wǎng)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時,難度無疑會比現(xiàn)在增大許多。任學習如何拍攝具有一定信息密度的高質量的照片,而“直接”是一個照片質量高與否的參考點之一。在拍攝中,較少的干預往往意味著會展現(xiàn)更多的信息。直接,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在人們在日常拍攝的過程中較少的干預自己的作品。
在目前的商業(yè)人像攝影中,前期我們可能會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一個完美的光源、漂亮的角度,后期為一個人磨皮、身體塑形使得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照片更加“完美”。但這樣做的同時我們會丟失大量原本可以閱讀的信息,因為一切都變得人為了。
結論
互聯(lián)網(wǎng)與科技的發(fā)展方向也印證了人類對于圖片語言的需求性之大。與實體書是文字語言最好的載體一樣,圖片的最佳生存方式是電子信息世界。有人說圖片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它具有從人類誕生以來就開始積累的經(jīng)驗。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圖片語言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不過人們似乎對這種新語言的掌握還很生疏。在每個人都在進行拍攝的現(xiàn)在,如何用圖片直接地、更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單單把圖片作為文字的附屬品,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1]《藝術的故事》作者:貢布里希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2
作者簡介:徐一墁,女,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藝術學院2017級碩士,版畫與數(shù)字化的研究。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2017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