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以《紅樓夢》為文本材料進行嘗試性教學,試圖從中摸索出有實際意義的名著閱讀教學模式。整個名著教學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通讀質疑→精讀答疑→研讀解疑→重讀表達,四個階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終能實現(xiàn)良好的名著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整本書 《紅樓夢》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中,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不僅位居第一,而且還須貫穿于高中語文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1]。這意味著整本書的閱讀,已經由傳統(tǒng)的課外范疇轉變?yōu)槟艿谴笱胖玫摹帮@性課程”了[2]。雖然整本書的范圍甚廣,有古有今,有中有西,有薄有厚,有通俗的[3]也有高雅的[4],既有只是一段時間里人們競相閱讀的[5],又有“一代接著一代的讀者不斷篩選”、不斷閱讀的[6];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核心部分或者說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歷經考驗”的名著[7],如果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角度看,就更是這樣。
作為整本書的名著走進課堂,師生都會面臨著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不僅“精髓”、“奧妙”難以領略[8],而且篇幅也大。如果沒有“相應的思路、措施和條件”[9],如果“還停留于既有的只針對單篇課文教學所設計出來的那一套”[10],那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教學效果。基于此,在汕頭市東廈中學進行“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的背景下[11],筆者查閱了相關的理論著作,并以大學生[12]和中學生[13]認同率相對較高的《紅樓夢》為文本材料、以高二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嘗試性教學,試圖從中摸索出有實際意義的名著閱讀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構想
“閱讀教學是誘導學生參與文本意義生成與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尋求理解到自我理解的建構過程。”[14]《紅樓夢》是由120回(篇章)聯(lián)結成專書的長篇小說,作品的多個人物、多個故事存在著顯性關聯(lián),讀者必須在通篇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作品內涵,而如果只閱讀個別篇目章節(jié),就難以把握全書內容。因此,在時間安排上,《紅樓夢》閱讀既要有課內教學,更要有學生的課外閱讀。在具體操作上,應采用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方式,采用課內教師指導和課外學生自主閱讀相并行的模式。
應該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長篇體裁作品時,往往會由于各類輔助信息的缺乏而難以很好地理解作品,所以學生有必要先整體通讀書目,再進行重點閱讀。對于整本書內容理解起關鍵性作用的章節(jié),教師要詳細指導學生閱讀,而那些跟主旨關系不是很緊密的部分,則可以讓學生略讀。總之,在教學時要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原則。
整個名著教學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或曰“四個環(huán)節(jié)”:通讀質疑→精讀答疑→研讀解疑→重讀表達,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滲透著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讀”。雖然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導”和“讀”的統(tǒng)一,但所“導”和所“讀”的內容、方法則依進程而有所側重,其目的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層次互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yōu)橹鲃娱喿x,從“單一化的探究性閱讀”轉向“多維的、綜合的探究性閱讀”[15],把學生“引領至人類文明的高地,引領至精神世界的巔峰”[16],讓他們“與古今中外的杰出思想者親密接觸”,能“用偉人的經驗和思想看世界、看時代、看自我”[17]。
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四個階段”教學模式
(一)通讀階段(7課時)
《紅樓夢》結構宏大,韻味深厚,通讀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要調動起學生閱讀此書的興趣,能夠使其真正進入文本并處于“持續(xù)閱讀”狀態(tài),讓學生不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痛苦地閱讀著,而是真正有興趣閱讀,在持續(xù)默讀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蘊。
1.此階段師生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教師導讀:在閱讀課上布置通讀任務和內容,分階段進行,并隨時檢查學生閱讀進度和效果;預設問題,啟發(fā)思考;收集學生質疑問題,研究疑惑,補充相關知識。
(2)學生閱讀:按章節(jié)分階段閱讀全書;閱讀時作批注和筆記(主要涉及疑惑之處,閱讀感悟等);總結閱讀時遇到的疑難問題,無法解決處,自行查閱資料或求助教師。
2.此階段具體導讀過程如下
(1)通讀目標:a.理清小說人物關系;b.弄清小說基本情節(jié);c.初步思考
(2)通讀過程分解:
第一部分(第一回至第五回)思考問題:a.明確甄士隱故事在全文的作用;b.閱讀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畫出賈府人物關系圖,明確人物關系;c.“葫蘆僧判案”所隱射的社會現(xiàn)實;d.太虛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榮國府大觀園加以對照,思考時代的悲劇。
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八回)思考問題:a.“可卿出喪”揭出賈府哪些人物的眾生相;b.畫出大觀園的方位圖;c.“焦大醉罵”揭出哪些社會污穢和罪孽;d.“識金鎖”埋下了怎樣的悲劇契機。
第三部分(第十九回至第五十四回)思考問題:a.請描述賈府鼎盛時期宴飲、結社等豪華場景;b.思考這些極盛場景跟賈府最后沒落有何關聯(lián);c.描繪出寶黛愛情發(fā)展的過程。
第四部分(第五十五回至第八十回)思考問題:a.“探春理家”為何也阻止不了賈府沒落的步伐;b.“試玉”情節(jié)是怎樣為黛玉悲劇埋下伏筆的;c.為何說尤氏姊妹的結局為賈家滅亡提供了罪證;d.“死晴雯”、“逐芳官”、“嫁迎春”等情節(jié),有什么暗示作用;e.賈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抄檢大觀園”的悲劇結局的。
第五部分(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思考問題:a.明確賈府各個人物最終的命運走向;b.思考紅樓愛情悲劇的根源。
第六部分(通讀總結):a.呈現(xiàn)完整的人物關系圖;b.熟練地口述書中主要人物的活動軌跡及性格特點;c.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概括;d.重要詩詞的賞析。
(二)精讀階段(2課時)
這一階段是整個閱讀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到學生是否能準確把握文本?!都t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其內容包羅萬象,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如果想讓學生在通讀一遍的情況下全部掌握,那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只能分專題進行精讀。
在帶領學生進行精讀時,就情節(jié)和主旨方面,筆者設置了兩大主題:愛情主題和社會主題。就藝術表現(xiàn)方面,設置了一個主題:《紅樓夢》的敘事技巧。
1.此階段師生的任務如下
(1)教師行為:確定主題,薦讀回目;預設問題,適時點撥;補充資料,輔助閱讀。
(2)學生行為:圍繞主題,精讀重點;提綱挈領,記錄要點;思考探究,提出質疑。
2.此階段運作如下
(1)薦讀回目,重點閱讀
比如愛情主題,主要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木石情緣,以及賈寶玉與薛寶釵的金玉姻緣。這兩條愛情線幾乎貫穿了整部作品,在學生初讀《紅樓夢》的基礎上給學生推薦重點閱讀回目,如寶黛愛情主要出現(xiàn)于第三、八、十八、十九、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五、五十七、七十八回等章節(jié)中,對這些與探討本主題有幫助的回目進行重點閱讀指導,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激發(fā)學生情感,創(chuàng)設研討的氛圍。
(2)創(chuàng)設問題,答疑解惑
在精讀愛情主題和社會主題階段,學生明確閱讀主題之后,教師提出幾個預設問題:a.宗法家庭的寶塔頂端人物賈母的象征意義;b.賈府的老少爺們;c.賈府“四春”命運分析;d.紅樓三烈女——鴛鴦、司棋、尤三姐;e.賈府的丫鬟們;f.劉姥姥形象分析;g.抄檢大觀園;h.魯迅先生曾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你如何理解?
在探討本書的藝術成就時,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a.請舉出《紅樓夢》的細節(jié)描寫一二處并分析;b.本書敘述視角的策略。
在主題精讀課上,教師提供給學生這些問題,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去深讀與主題相關的章節(jié)篇目,去探究思考,去提出質疑。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擔當的職責是導讀者和答疑者。給學生預設問題,當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疑難處時,要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閱讀,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不聞不問。
(三)研讀階段(3課時)
經過通讀階段,學生基本了解了全書內容;在進行過有主題的精讀后,學生對本書人物關系、故事情節(jié)、思想意蘊、藝術手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所以,研討閱讀階段,主要是以漸進的方式展開的。首先,學生在深度閱讀階段歸納記錄的內容駁雜,程度較淺,這就需要對其展開初步探究討論,再對教師預設的重點問題分小組進行探討,最后全班進行深化總結。
在以上步驟的開展過程中,研讀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也就很明確了,即在教師預設的情境問題探討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在學生論述的過程中觀察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批判性思維運用能力等。
1.此階段師生的工作主要如下
(1)教師行為:提供輔助資料來源,啟發(fā)學生自主搜集查閱;觀察學生行為狀態(tài),適當進行過程評價;關注學生閱讀、情感體驗狀態(tài)。
(2)學生行為:加入小組,確定討論主題;查閱資料,形成初步觀點;頭腦風暴,內化總結論點。
2.此階段討論的問題如下
(1)專題一“愛情故事”:a.寶玉黛玉木石情緣;b.寶玉寶釵金玉姻緣;c.主要人物性格特征;d.分析兩條愛情主線結局的社會因素。
(2)專題二“家庭故事”:a.賈府的老少爺們;b.賈府的夫人小姐丫鬟們;c.探討人物形象。
(3)專題三“藝術成就”:a.理清故事情節(jié);b.“草蛇灰線”式的敘事特征。
(四)重讀階段(1課時)
分小組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的成員對相應的討論主題均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需帶領學生再一次回顧全書,對所研討的主題進行資料補充,并幫助學生將討論課中零散不成系統(tǒng)的感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深度思考并完成系統(tǒng)的書面報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重讀全書的基礎上,將口頭表達轉換為書面文字。
此階段,師生要完成的任務如下。
(1)學生:重讀全書,總結討論;深度思考,下筆成文;組內自評,班內互評。
(2)教師:補充資料,啟發(fā)研究;修改文章,協(xié)助增刪;評定文章,選出每組最優(yōu)。
三.結語
如前所述,四個階段均從全書整體內容出發(fā),構成通讀→精讀→研讀→重讀的縱向深入的漸進模式。其中,精讀是核心環(huán)節(jié),不僅鞏固和深化通讀成果,為研讀階段的主題討論提供話題,還為重讀表達階段提供了指向。同時,重讀表達是研讀討論成果的深入,將口頭表達轉換為書面表達。四個階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最終能實現(xiàn)良好的名著閱讀教學效果。
正如阿諾德·豪澤爾所說的:“偉大的藝術很少”“簡單明了”[18],而《紅樓夢》尤為博大精深,在人們“更傾向于‘平面的東西”的當下[19],其閱讀教學之難可想而知。其中,僅通讀階段的課堂指導時間,筆者就用了七周計七節(jié)課,而后面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也用了六周計六節(jié)課,其耗時耗力可想而知。然而,在這個過程里,從一開始的質疑反對到后來對每周一節(jié)名著閱讀指導課的期待,從對文學巨著“枯燥難懂”的畏懼[20]到獲得“感性美與理性美”[21]的愉悅,可以說師生都收獲了很多。這或許可以說明年輕學生并非不喜歡名著,而是“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在很多很多的事上先做好”[22],是我們的“考試制度”抑制了他們閱讀名著的積極性[23],是我們的學校及其教師還未為他們傾心地閱讀名著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包括解決“圖書來源”[24]、“多讀書”以樹立榜樣[25]、“引領盡心”[26]和“心存‘夢想”[27]。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1.
[2]鄭惠生.影響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五個因素[J].教學與管理,2007(34):37.
[3]鄭惠生.通俗小說的認識判斷與價值判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2):12-18.
[4]鄭惠生.論雅文學的困境與出路[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10-20.
[5]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特性[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8(02):21.
[6]鄭惠生.論文學經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J].社會科學評論,2009(01):13.
[7]姚佩瑯.高中語文學科新面向:整本書[J].文學教育(上),2019(01).
[8]鄭惠生.經典名著留給大學生的印象探討——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六[J].美與時代(下),2005(09):83.
[9]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的條件創(chuàng)設[J].文學教育(上),2018(12).
[10]姚佩瑯.高中語文中文學作品的定位——以《課標》、教材、高考的分析為基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5):29.
[11]姚佩瑯.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J].文學教育(上),2018(11):71-75.
[12]鄭惠生.“圖像時代”大學生最認同的讀物的探討——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八[J].美與時代(下),2005(12):89.
[13]鄭惠生.中學生最欣賞與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2):59.
[14]儲建明.關于閱讀教學碎片化的改革建言(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4(06):7.
[15]姚佩瑯.校辦讀書節(jié)的閱讀理念[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7):22-23.
[16]姚佩瑯.例談校辦讀書節(jié)的模式[J].文學教育(上),2016(01):115.
[17]姚佩瑯.例談學校讀書節(jié)的功用、運作及局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33):11.
[18]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個體抉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03):27.
[19]鄭惠生.論大眾審美文化的特征[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3):40.
[20]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的調查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2):58.
[21]鄭惠生.應該重視大學生文學審美趣味的培育——以調查研究為基礎的探討[J].美與時代(下),2005(04):8.
[22]鄭惠生.“新媒體時代”小學生最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02):57.
[23]姚佩瑯.校辦讀書節(jié)對學生課外閱讀認知與行為的影響——以汕頭市東廈中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6(04):6.
[24]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四步工作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1).
[25]鄭惠生.論影響小學生課外閱讀五因——從城鄉(xiāng)小學生的心里話談起[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95.
[26]鄭惠生.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經典名著接觸途徑中有多重要——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五[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1):88.
[27]張鑾.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77.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重點項目《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8ZQJK023,項目負責人:姚佩瑯)
(作者介紹:梁小艷,廣東汕頭市東廈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