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一部智慧書。毛澤東讀懂了道德經(jīng),跟朱老總只打了兩次仗,結合道德經(jīng),便領會了打仗的精髓,創(chuàng)造了四渡赤水的軍事杰作。故毛澤東曰: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兵書。還有經(jīng)中所說的常有以觀其繳,常無以觀其妙。毛主席運用這句話知道了怎么去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真理。比如他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調查報告》,《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論持久戰(zhàn)》,《矛盾論》,《實踐論》等等文章高度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這句話的思維水平。讀此經(jīng)大概有五年了,下面結合我的成長經(jīng)歷談談對此經(jīng)的認識。
常有以觀其繳,常無以觀其妙。弄清事物的邊界,劃分事物的類別。心里不要有任何的固定格式,然后去觀察事物的微妙之處。學習中,我們遇到難的,復雜的問題,首先肯定要濾清思路,這就是弄清邊界。然后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這就是劃分類別。心里不要有固定的思維定式,才能抓住題眼,這就觀察到事物的微妙之處。然后會發(fā)現(xiàn)解題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惟其不爭天下未能與之爭。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殊不知在這之前,孔明先生用功修學悟道,不予他人爭名奪利,最終出山,無人能與之抗爭。他的《隆中對》迄今為止仍然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學價值。毛澤東主席在當年第四,五次反圍剿時,被王明,博古,李立三坑害三年。但主席潛心學習,不予其爭,最終遵義會議仍然有主席出面,拯救黨的危機。故大學時光,不可以名利二字來學習,應淡泊明智,寧靜致遠,掌握真才實學為第一要務。正如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少年得志大不幸,少年時期志氣飽滿,榮譽得遍,往往血氣方剛,不知天高地厚。成年時,一受打擊再結合少年時期的春風得意,形成反差便自我否定,毀了一生前程。貪官被抓不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嗎?如果不讓官員得到哪些不義之財,天道怎么會讓他受懲罰那。也正如《圣經(jīng)》言:要想讓你滅亡,首先讓你瘋狂。
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人應遵從地的規(guī)律,地應遵從天的規(guī)律,天應遵從道的規(guī)律,道法是自然的,不加修飾的。其實,老子不愿斷了后人的智慧之路,在這里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的思考,自然法什么那?只有王陽明找到了答案,自然應遵從人的良知。陽明先生告訴我們: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的意志行為中的惡的意向并實施或實現(xiàn)自己的善的意向。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知不覺都在運用我們的良知,為什么早晨起來人頭腦清醒,因為人早上剛起來沒有物欲干擾,人慢慢地經(jīng)歷白天到晚上,由于蕓蕓眾生物欲干擾把良知淹沒了,腦子變得越來越不清醒了。為什么人做了壞事內(nèi)心世界惶恐不安,因為良知告訴他他做的事情不符合道的規(guī)律。為什么學習的時候要做到精一那?因為聚精會神的時候心里沒有物欲,這時人的良知出來了,靈感也就隨之爆發(fā)。也就是老子說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是沒有思想的,做的事情都遵守道的規(guī)律,什么是道的規(guī)律那?就是良知。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想打破道的規(guī)律,最終導致災禍發(fā)生。不該貪的東西去貪,到最后身敗名裂。不該享的福去享,福已享完,災禍也就隨之而來。不該做的事卻做,天道的懲罰早晚會到來。很多人被物欲侵蝕頭腦,不知道道的規(guī)律,就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故很多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野令人心發(fā)狂。世間誘惑這么多,我們要當下注意,不然災禍就會隨之發(fā)生。
老子的道并沒有那么深奧,只是很多人拿住老子的道轉為功利之用把它想復雜了。為什么自古到今千萬人學老子的道,解釋老子的道,但得老子的道的精髓的不多那?和珅把四書五經(jīng)背的滾瓜爛熟,為什么還要貪污那?專家解釋老子的道那么精彩,為什么遇到事情他沒有智慧了那?很多平時修養(yǎng)很好的人,為什么到關鍵時刻突然坑害自己的朋友那?其實,很多人沒有真實的修養(yǎng),真實的德行。很多人理解的道,只是感性認識。只有通過事情才能體會到老子的道的偉大。因此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是在告訴我們:道的規(guī)律沒有定法,定法本身就不是法了,所有的智慧只是針對某一事物起的作用罷了,我寫下這五千言,也不要當做定法,如果當做定法,那就說明還沒有掌握道的運作。
《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明百姓。無不從這部經(jīng)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的精髓。在以后的大學時光中,我們要做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作者簡介:孫榮軍(1997—)男,河南省鄧州市人,河南理工大學、學生,大學本科主要學習道路工程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