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一丹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光明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上海 201399)
掌跖疣為常見病毒性皮膚病,多發(fā)于手掌、足底或指(趾)間,常在外傷部位發(fā)生,足部多汗、足癬者易生本病。皮損為角化性丘疹,疼痛明顯,擠壓則疼痛加劇,外周有稍帶黃色高起的角質環(huán),剝去角質后,可見疏松的角質軟芯,邊緣有散在小黑頭,是乳頭血管破裂后的出血點;數目多時可融合成片,稱鑲嵌疣。掌跖疣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其難治性與頑固性一直備受關注[1]。祖國醫(yī)學早有關于掌跖疣的記載,對其治療有獨特認識,如《太平圣惠方》(卷第十四)載有11首外用治疣方[2]。本研究中以中藥外洗方“掌跖疣1號”方治療掌跖疣,療效較好?,F報道如下。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掌跖疣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符合掌跖疣的臨床診斷標準;無接觸性藥物或全身過敏史;無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備孕期、育齡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對本試驗中擬用藥物過敏;皮膚局部破損,感染細菌或真菌;局部或全身在近1個月內使用過免疫調節(jié)劑或抗病毒藥物;不能按時用藥或不遵循治療方法,依從性差,或提供資料不完整而影響療效判定。
剔除標準:受試者出現全身或局部不適、特殊生理變化、并發(fā)癥等,不宜繼續(xù)接受本治療方案,自行退出;同時使用其他類型藥物;試驗中自然脫落、失訪。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醫(yī)院皮膚科門診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診治的掌跖疣患者7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35)
治療組患者以“掌跖疣1號”方(組方:五倍子30 g,枯礬 20 g,皂莢 15 g,馬齒莧 30 g,黃連 9 g,苦參 10 g)治療,加水煎煮成1 000 mL,趁熱先熏后洗患處,每晚1次。每次30 min,1劑可用2 d。對照組患者以維A酸乳膏(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818,規(guī)格為0.05%)治療,每晚涂抹1次,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個月,隨訪3個月,仍未痊愈者若愿繼續(xù)治療,可繼續(xù)使用原方案。
觀察指標:采用自擬標準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疣體情況。1)疣體數目評分,疣體個數少于3個,0分;3~5個,2分;5~10個,4分;不少于 10個,6分。2)疣體面積評分(以最大直徑計),短于 5 mm,0分;5~10 mm,2分;10~15 mm,4分;不短于 15 mm,6分。
療效判定: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治愈,疣體面積縮小或數目減少不小于95%;顯效,疣體面積縮小或數目減少不小于60%,但小于95%;有效,疣體面積縮小或數目減少不小于30%,但小于60%;無效,疣體面積縮小或數目減少小于30%,或增多??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結果見表2至表5。
表2 兩組疣體數目積分比較(例,n=35)
表3 兩組患者疣體面積積分比較(例,n=3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療效比較 [例(%),n=35]
表5 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后療效比較 [例(%),n=35]
現代醫(yī)學認為,掌跖疣以HPV-1型、HPV-3型、HPV-4型病毒感染居多,常累及皮膚和黏膜,似乳頭樣增生,單發(fā)或多發(fā)[3]。本病有傳染性,潛伏期可從幾周至1年以上,時間跨度較長,傳染源即為疣體患者[4]。疣體往往會增大、增多,影響美觀,妨礙勞動,嚴重者可出現觸痛、壓痛,情緒低落,生活質量下降[5]。
本病病名首見于《靈樞》,屬中醫(yī)“疣目”范疇,祖國醫(yī)學還記載著“疣瘡”“千日瘡”“刺瘊”“晦氣瘡”等不同病名[6]。掌跖疣內因為虛,虛則易感,肝虧血虛,血虛生燥,燥傷肝筋,經脈失養(yǎng),脈絡不榮,筋氣不暢,肌膚不澤所致[7]?!短绞セ鄯健罚ň淼谒氖┱J為:“夫疣目者……此皆是風邪搏于肌肉而發(fā)生也。”稟賦不足,內虛是掌跖疣發(fā)生的內在基礎;外感邪毒是導致掌跖疣的重要因素;血瘀阻滯、經脈瘀阻是掌跖疣的病理產物及致病因素[8]。因此本研究中以“解毒收斂散結”為治則。
清熱燥濕解毒以祛邪:掌跖疣多因濕熱邪毒外侵,客于體表,蘊于肌膚,濕熱毒結,或勞逸失度,飲食不節(jié)所致。濕熱毒邪反復侵襲機體,相互膠合,纏綿不化,遷延難解,黏滯不化,蘊結蒸騰,故病程較長,經久難愈,且易反復發(fā)作,久而久之,人體正氣受損,正傷則無以祛邪,故祛邪須扶正,祛邪須固本。濕熱一旦結合,則治療困難。若燥藥用之太過,則易傷陰耗液,若單用清熱藥則濕濁未除,故掌跖疣的治療應清熱祛濕、扶正祛邪以解毒。本方中以枯礬、五倍子為君藥,共奏燥濕解毒、收斂固澀之功效,祛邪固本相兼顧。其中枯礬酸澀收斂,燥濕解毒,減少汗液的滲出,破壞病毒的生長環(huán)境,抑菌消炎固本。五倍子可收斂固澀,解毒祛濕,祛邪固本,抑菌抗病毒,收斂止痛。馬齒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能較強抑制細菌、病毒繁殖[9]。《新修本草》記載“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可見,古代醫(yī)家早已認識到馬齒莧治療本病的作用。黃連性寒味苦,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質樸之品,有抗炎、抗病毒、增強免疫的作用??鄥⒖稍餄袂鍩?,殺蟲止癢,抗菌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10-11]。諸藥以燥濕清熱解毒為治則,祛邪兼顧固本,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療效。
收斂祛邪消腫以散結:《外科樞要·疣子》載:“疣屬肝膽少陽經……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掌跖疣的病因病機不外乎濕、熱、瘀、毒,濕熱毒邪,侵襲肌膚,肌膚受損,蘊結體表,凝結成疣,或肝郁氣滯、郁而化火,耗傷氣血,無力抵抗外邪,而致外邪入侵,氣血凝滯,筋脈失榮,而為本病[12]。本研究中以局部治療為主,因此辨清局部的病因病機尤為重要,口服用藥中需重視肝火內因。既成贅疣,則當以散之消之,收濕斂汗以祛邪,消腫止痛以散邪,固澀復本以驅邪,邪祛結散疣除,病則安之。本方中枯礬可殺蟲止癢,收斂生肌,外用可形成難溶于水的蛋白質,修復及軟化表皮,抑汗抗菌,改善手足部皮膚微環(huán)境,保持肌膚干燥,減少病毒再次感染機會,以阻斷病情發(fā)展,防止病情反復。五倍子外用可剝脫角質,收斂腐蝕,干燥肌膚,有抑制病毒作用。皂莢具有辛溫走竄之性,既能解毒祛風,又能散結消腫,具有軟化表皮,抑菌抗病毒等作用。馬齒莧可軟化角質,抗炎抗病毒。以上藥物收中有散,祛中有消,共奏收斂祛邪消腫之功,散結祛疣則病愈,亦有病后防復發(fā)之功效。
軟堅散結祛瘀以通絡:由于掌跖疣大多是病勢遷延纏綿、病情逐漸加重、病后常易反復之疾病?!堆κ厢t(yī)案》認為:“疣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怒動肝火,或肝客淫氣所致?!备斡艋?,肝腎陰虛,血虛風燥,氣滯血瘀,阻塞經絡,筋脈失榮所致[13]。瘀血則既作為疾病的致病因素,又作為疾病的病理產物,始終存在于掌跖疣整個發(fā)病、發(fā)展及愈后的各個時期中。掌跖疣好發(fā)于手足部易受摩擦部位,而反復摩擦往往會導致局部組織的氣機不暢,氣機阻滯,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14]。氣滯易血凝,血凝則成瘀,瘀而成結塊,故本病結塊日久難消,遷延難愈,且愈后易反復。然而在本病中瘀血一旦形成,機體患病部位不僅失去血液正常的濡養(yǎng),而且影響血液運行,從而導致經脈瘀阻,脈絡不通,凝結成疣,常伴疼痛,即“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5]。本方中馬齒莧有清熱散瘀、通絡止痛、解毒消腫、涼血止血、軟化角質層、祛除病毒作用。皂莢能軟堅散結,又能解毒祛風消腫,軟化表皮。兩藥協(xié)同作用,通絡止痛,共奏軟堅散結祛瘀之功,標本兼治,藥證相符。
縱觀全方,本方君臣三藥“一枯”“一收”“一散”,枯法燥之、收法消之、散法祛之為治療的根本大法,共奏收斂消腫、燥濕解毒、散結祛邪之功。再加以清熱解毒散結,活血散瘀通絡,故治療掌跖疣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