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亮
關鍵詞:反應燒結;碳化硅;Z軸;磨料;研磨砂
1.前言
碳化硅具有各種優(yōu)異的性能,如超硬、低熱膨脹系數、耐腐蝕、高穩(wěn)定性等。以上的性能使得碳化硅作為一種結構材料廣泛應用于磨損、高溫、高壓等嚴酷環(huán)境,如機械密封件、航空發(fā)動機燃燒室等[1-2]。近年來,在精密測量領域碳化硅也有了廣泛應用,例如,三坐標Z軸、平尺等。用反應燒結工藝制備的SiSiC,是一種性能優(yōu)良的高技術陶瓷材料。但是,加工難度非常大,制造碳化硅陶瓷產品,需要解決大量的技術難題。
本文對SiSiC在加工Z軸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難點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部分解決辦法。
2.碳化硅陶瓷簡介
碳化硅,化學式:SiC。碳化硅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工業(yè)上使用的碳化硅為人工合成。碳化硅的工業(yè)制法是用石英砂和石油焦在電阻爐內煉制。
為了得到各種尺寸的零件,需要對碳化硅進行重新燒結。但是,SiC是一種共價鍵很強的材料,燒結時的擴散速率相當低。沒有燒結添加劑,純SiC是很難燒結致密的[3]。常用的燒結方法有以下幾種:無壓燒結、熱壓燒結、反應燒結。
無壓燒結是1974年美國GE公司在高純度β-SiC細粉中同時加入少量的B和C,采用無壓燒結工藝,于2020℃成功地獲得高密度SiC陶瓷[4]。
熱壓燒結是50年代中期,美國Norton公司研究了B、Fe、Al等金屬添加物對SiC熱壓燒結的影響。通過熱壓燒結工藝,實現了SiC的致密化,并認為其機理是液相燒結[5]。
SiSiC是Popper于20世紀50年代發(fā)明的[6]。其基本原理是:具有反應活性的液硅,在毛細管力的作用下滲入含碳的多孔陶瓷素坯,新生成的碳化硅原位結合素坯中原有的碳化硅顆粒,浸滲劑填充素坯中的剩余氣孔的過程。
3.制備三坐標測量機Z軸的技術路線
Z軸為中空方形管狀軸,壁厚小于9mm,長度小于2500mm,截面尺寸不超過10cm*10cm。常用的Z軸材料為鋁鎂合金。鋁鎂合金具有重量輕、易加工等優(yōu)點,但是其熱膨脹系數較大、易變形。而SiSiC的特性決定了其是一種非常適合替代材料。
但是,SiSiC高硬度使得機械加工變得很難,太脆又導致無法切削,采用常規(guī)的加工方法很難獲得精度優(yōu)良的產品。
本文以某三坐標測量機制造公司的某款Z軸為例,探討制備Z軸的技術路線。該零件外形尺寸為1290*90*90,壁厚8mm。技術路線如下:
制坯:采用澆注工藝將細顆粒α-SiC和添加劑灌入石膏模具,再經過烘干、晾曬、修形制成素坯。燒結:在真空氣氛下把素坯在熔融的硅中加熱,溫度在1410℃以上,液態(tài)硅進入素坯的毛細孔,生成新的碳化硅,素坯形成近乎完全致密的反應燒結體[7]。磨削加工:選用合適的砂輪加工。鉆孔:使用特殊配方的金剛石刀具加工。精研:使用特殊的研磨砂加工,達到客戶要求的精度和粗糙度。
4.制備過程中的難點
SiSiC的工業(yè)化精密加工難度大。主要體現在1)平磨加工過程中磨料的選擇。目前國內加工SiSiC的廠家很少,缺少工業(yè)化生產相關工藝研究,很難確定使用哪種磨料進行加工性價比高。2)精研加工過程中研磨砂的選擇和加工工藝。我公司主要研磨花崗石產品,缺乏陶瓷加工經驗,很難確定研磨砂的種類和加工工藝。
5.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
由于缺少相關文獻和加工經驗,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來確定最優(yōu)方案。
5.1 平磨加工過程中磨料的選擇
我公司現有生產設備配備的是綠色碳化硅砂輪,對Z軸進行磨削加工,發(fā)現工件幾乎沒有任何去除的加工痕跡,無法加工SiSiC。
選擇自然界最硬的金剛石作為磨料,選擇金屬結合劑和樹脂結合劑砂輪進行試驗。確定了磨削工藝和加工參數:1)加工設備:M7150;2)磨削液:水基磨削液;3)砂輪規(guī)格:80#,密度75%;4)進給速度:1.5m/s。試驗過程中發(fā)現在相同的加工條件下,金屬結合劑金剛石砂輪去除率高于樹脂結合劑金剛石砂輪。
因此,金屬結合劑金剛石砂輪性價比高。
5.2 研磨砂的選擇和加工工藝
通過對碳化硅陶瓷研磨過程的研究,發(fā)現硬度和斷裂韌性通常是影響材料抗磨耗性的指標。在相同的研磨條件下,與氮化硅、氧化鋯陶瓷相比,碳化硅陶瓷的材料去除率最高,表面質量最不易控制[8]。
試驗確定了研磨工藝及加工參數:1)研磨液:自來水;2)研磨板:鑄鐵研磨板;3)磨料:粗研使用W50的金剛砂,中磨使用W20,精研使用W10,研磨后表面粗糙度分別為Ra0.8、Ra0.63和Ra0.4。試驗表明,在碳化硅陶瓷的研磨階段,材料去除主要是機械去除,微裂紋的產生和擴展是其機械去除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使用電感測微儀檢測研磨精度,平面度小于0.004,滿足圖紙要求。
6 結語
綜上所述,SiSiC陶瓷作為一種新型構件材料,其具有的優(yōu)良的物理性能,在精密測量領域得到有效利用。通過上述系列試驗,解決了其加工過程中的難點,使SiSiC陶瓷的應用前景向好,完全可以替代現有的材料,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參考文獻:
[1] Tomlinson W J,Khela 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1992,27:3372-3378.
[2] Harrison S D,Corelli J C.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1981,99:203-212.
[3]王艷香,譚壽洪,江東亮,反應燒結碳化硅的研究與進展,無機材料學報,2005.5:19-3,456-462.
[4]王靜,張玉軍,龔紅宇,無壓燒結碳化硅研究進展,陶瓷,2008.4:17-19.
[5]宋祖?zhèn)?,戴長虹,翁長根,碳化硅陶瓷粉體的制備技術,青島化工學院學報,2001.2
[6]Popper P.Special Ceramics.London:Heywood,1960.209-213.
[7]郝寅雷,趙文興,反應燒結碳化硅陶瓷的制備及燒結機理,耐火材料,2000.9:313-315.
[8]郭方全,碳化硅陶瓷球的磨削機理研究,機械工程材料,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