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普外二科(河南 濮陽 457001)馬廷午
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系外科常見急腹癥,具發(fā)病急、病情重、進展快等方面特性,以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由于其病情早期癥狀不具特異性,導致多數(shù)患者因癥狀惡化就診后已錯過最佳治療機會,增加腹膜炎、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風險,威脅患者正常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X線、CT檢查等影像學手段進行早期檢測,其中腹部X線檢查具低輻射、低費用、操作簡單等方面優(yōu)勢,因此以往作為診斷腸梗阻的首選方式,但隨著近年來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項研究指出腹部X線檢查圖像分辨率較低,患者配合度不高,可導致臨床誤診、漏診[3-4]。而腹部CT掃描具有較高的圖像分辨率及清晰度,可較為清晰地顯示病灶形態(tài)及梗阻程度,有助于臨床診斷[5]。本研究以84例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分析腹部X線檢查與腹部增強CT掃描的診斷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4例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入組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伴有不同程度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及腸鳴音亢進、腹部膨隆、壓痛等主要體征,且排除精神障礙及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女性。根據(jù)檢查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2~78(58.57±9.45)歲,病理類型:升結腸1 3例,乙狀結腸9例,降結腸7例,結腸肝曲5例,橫結腸4例,結腸脾曲3例;對照組中男2 3例,女1 9例,年齡2 1~7 7(5 9.1 2±9.8 7)歲,病理類型:升結腸1 2例,乙狀結腸1 0例,降結腸8例,結腸肝曲6例,橫結腸4例,結腸脾曲2例。本研究患者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兩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 5)具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對照組采用腹部X線檢查:儀器選擇D R 1 0 0 0型數(shù)字化X線成像系統(tǒng)(韓國M I S公司),患者取常規(guī)立位與仰臥位,行腹部X線檢查。觀察組采用腹部增強C T掃描:儀器選擇 D i s c o v e r y C T 7 5 0 6 4排螺旋C T機(美國G E公司)行常規(guī)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自膈面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層厚1 0 m m,層間距1 0 m m,并進行2 m m薄層重建。增強C T掃描前經肘靜脈注射1 0 0 m L碘佛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 0 0 6 7 8 9 5)注射速率3.5 m L/s,獲取靜脈期(3 0 s)、動脈期(6 0 s)及延遲期(1 8 0 s)圖像。
1.3 觀察指標 由4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資深影像學醫(yī)師雙盲下閱片,記錄以下指標:①梗阻診斷:結腸內徑擴長>6 0 m m,小腸腸管內徑擴張>2 5 m m,且結腸與小腸腸管內部可觀察到氣液平面,梗阻區(qū)域腸管萎陷;②梗阻部位確定:以遠側腸管為起點,沿近側腸管逆向追蹤,直至發(fā)現(xiàn)擴張腸管后可明確梗阻發(fā)生部位;③圖像清晰度:統(tǒng)計4名醫(yī)師對圖像清晰度的評價(分為“圖像清晰”及“圖像模糊”);④患者舒適度:使用我院自擬的影響檢查問卷評價患者舒適度,內容包括配合方便程度、疼痛程度、是否愿意接受該項檢查等,總分5 0分,分值越高,舒適度越滿意,以分數(shù)≥4 0分為舒適,分數(shù)<4 0分為不舒適;⑤病情診斷情況:記錄兩組診斷腸粘連、腹腔感染、腸道腫瘤等病情的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 P S S 1 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 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梗阻診斷率、梗阻部位確定率、圖像清晰度及患者舒適度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 5)。見表1。
2.2 病情檢出率比較 兩組診斷供血不足及疝氣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 5);觀察組診斷腸粘連、腹腔感染、腸道腫瘤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 5)。見表2。
2.3 示范病例 見圖1-4。
結腸腫瘤性腸梗阻好發(fā)于腫瘤結腸脾區(qū)及其遠端,發(fā)病率達7%~3 0%,系結腸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早期無特異性表現(xiàn),病情進展迅速,可在機體內形成閉鎖腸袢,導致腸腔擴張,從而影響腸壁血運,繼而發(fā)生缺血、壞死及腸穿孔等病理生理變化,甚至導致患者休克、死亡,為外科常見急腹癥[6]。由于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臨床表現(xiàn)與腫瘤病灶位置、病理類型密切相關,且其穿孔發(fā)生率亦與二者直接關聯(lián),故及時診斷病因及梗阻部位的判斷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手術方案的制定及預后至關重要。
腹部X線檢查是利用X射線透過病灶部位,并以數(shù)字化信息形成的二維影像圖像,腸梗阻發(fā)生4~6h后,X線檢查可發(fā)現(xiàn)梗阻腸段上的腸管積氣、積液,并伴有腸管擴張,擴張位置為梗阻以上部位,更加明確梗阻及梗阻部位。且腹部X線檢查操作簡便,檢查費用低廉,檢查時間短,輻射損傷小,因而常作為外科急腹癥的初步檢查方式[7-8]。但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9],腹部X線檢查存在大量信息重疊,難以區(qū)分吸收值差別不明顯的物質,從而使腹部組織結構影像重疊,圖像分辨率較低,擴張腸腔大量積液圖像模糊不清,且存在部位患者檢查過程中配合站立困難,舒適度不高等方面因素影響,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存在一定誤診、漏診率。隨著CT技術逐步發(fā)展,腹部增強CT掃描已在腸梗阻疾病臨床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方式不僅具有較高的圖像分辨率,常規(guī)平掃可清晰顯示病灶輪廓、梗阻部位及壞死程度,增強掃描可對病灶進行多方位探查,通過圖像重建立體清晰顯示臨近部位淋巴結、腸系膜及大網膜征象情況。有研究指出[10],CT掃描可獲得圖像為梗阻部位有軟組織腫塊,或腸壁伴有不規(guī)則增厚,結腸管徑>6cm,可通過其擴張程度及塌陷腸管分布來判定梗阻平面高低,以上均可在CT影像圖像中清晰顯示,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梗阻診斷率、梗阻部位確定率、圖像清晰度及患者舒適度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診斷腸粘連、腹腔感染、腸道腫瘤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王焱輝等[11-12]相關報道基本一致,提示腹部增強CT掃描較常規(guī)腹部X線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更高,且能詳細定位病灶情況,明確病因,同時患者舒適度更高,優(yōu)勢明顯,可為后期診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可靠依據(jù)。但隨CT掃描圖像質量提高,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亦會隨之增加,因此應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輻射劑量,降低患者輻射損傷。關于個體化低劑量CT掃描的研究現(xiàn)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重點,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表1 兩組診斷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病情檢出率比較(n,%)
圖1-4 男性,52歲,主訴左下間斷性腹痛、腹脹半年,一周前突發(fā)腹部脹痛加重就診。腹部X線檢查(圖1):結腸內積氣,可觀察到少量氣液平面。腹部增強CT掃描(圖2、動脈期圖3、延遲期圖4):降結腸團塊狀占位性病變,增強掃描病灶區(qū)明顯強化,腸壁厚度不均勻,腸腔較為狹窄,梗阻不全。
綜上所述,腹部增強CT掃描在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水平的應用價值,可明確定位病灶區(qū)域,提高圖像清晰度及患者舒適度,可作為急腹癥患者的首選檢查方式,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