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萍
是一種怎樣的緣分,時隔多年還能通過文字再次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我被這樣一個率真可愛,有才情的靈魂深深地吸引了。第一次讀《此生未完成》的時候,還是三年前,那時候就被書中靈動而有哲思的文字戳中,也深深地記住了那個樂觀而充滿智慧的作者——于娟。如今重讀這本書時,我已到了她寫這本書時的年紀,和她一樣,有了自己的孩子,對于這本書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共鳴。
該書的作者于娟是復旦大學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擁有留學經(jīng)歷和博士學位的光環(huán),同時是一個孩子的母親。2009年被確診患乳腺癌后,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jié),2011年離世,離世時才32歲。書本扉頁配有她的生活照,笑容燦爛,充滿感染力,就如一株木棉花,熱烈綻放,徑自地盛開在冰川之上,山水之間,讓人動容。
這本書是于娟作為一個母親、妻子、女兒在與病魔抗爭的過程中記錄的生命日記。全書分為無畏施、病中記、寫給我的寶貝、故鄉(xiāng)、在挪威和生為女人六個部分,將自己難忘的經(jīng)歷和對生活、生命的思考坦誠地記錄下來。我不想從文學的角度去評價這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展示了一個真誠有趣、可愛可敬的靈魂,引發(fā)了我們對于生命的價值以及生活方式的思考。
對于普通人來說,癌癥是灰色的,沉重而陰郁,談癌色變是一種常態(tài)。但是在于娟的文字中,很多時候,我們能看到她的舉重若輕,幽默和豁達。讓人忍俊不禁的“氣球奶奶”、被誤抓進警察局、堂弟阿海捐器官、“誰是我的下一任”等,在她生動風趣的文字背后,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熱愛、眷念和不舍。
在被病魔慢慢吞噬的日子里,為尋求內(nèi)心的平和,于娟閱讀了包括佛學禪理的宗教書。她了解到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一個人面對病痛,不僅沒有抱怨和呻吟,還想著自己能夠給別人提供什么。這種博大的胸襟著實令人心生敬意。她說自己雖然自己無法做到財施和法施,至少還可以“無畏施”。她沒有用病痛來麻醉自己,她尋求病痛之外的超然存在。她希望,身處逆境中的人能從她的痛苦中泌出一種“小巫見大巫”的甜來。
關(guān)于“為啥是我得癌癥”的非學術(shù)報告,于娟從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突擊作業(yè)和環(huán)境問題四個方面分析了自己得癌癥的可能性原因,以求對周邊的人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她列舉了自己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瞎吃八吃、暴飲暴食、嗜葷如命、晚睡、高強度突擊作業(yè),此外還有空氣污染、水污染和食品安全危機的大環(huán)境等。其實,我們也多多少少有這些不好的習慣,于娟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前年,我的姑姑被診斷為宮頸癌二期,經(jīng)過半年多的反復化療和放療的痛苦煎熬。幸運的是,她戰(zhàn)勝了病魔。她跟我說,平時她很注重飲食和休息,也沒什么不良的生活方式,不知道為什么癌癥就纏上了她。關(guān)于引發(fā)癌癥的原因,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也許,除了生活方式的影響,還夾雜著某種運氣的成分。
書中震撼人心的一句話:“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到了生命的最后,她找到了答案,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到了生死邊緣,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幸福不在遠處,而在身邊,與家人相親相愛相守。
當下的社會,彌漫著一股浮躁的風氣,有多少人不是為名利權(quán)情所困,有多少人能看透生命的意義。一生太長,很多事要做。一生太短,很多重要的事還沒來得及做。也許參透了死亡的哲學,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真諦。但愿這一刻不會太遲!
天妒英才,一個如此年輕,充滿生命力的女子,一個在家庭中不可替代的女子,一個如此有趣、樂觀善良的女子,就這么離開了人世。此生她有很多未了的心愿,但卻給我們帶來了世間最好的禮物。愿她能在天堂完成她尚未完成的夙愿,愿生者能從她的陽光和智慧中獲得一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