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美,王建民,方笑麗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臨床上以腹脹、便次少、便質干、大便難為主要癥狀的慢性功能性腸道疾病。在中國,STC的患病率為6%[1],西方國家高達45%[2]。多項研究表明,STC的發(fā)生與腸神經遞質的異常釋放密切相關[3-4]。對于STC的治療,目前主要的治療策略和方法是囑患者高纖維素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必要時采用促動力藥、瀉劑、微生態(tài)制劑。本研究將經驗方益氣健脾通便方聯(lián)合乳果糖與單純乳果糖進行對比,進而觀察腸傳輸功能和血清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主要指標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jù)文獻[5]中STC的診斷標準,診斷前有此類癥狀的時間≥6個月,且近3個月符合以下標準(至少2項):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②至少有25%的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盡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指摳、盆底訓練等人工輔助方法;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1.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肺脾氣虛證依據(jù)《慢性便秘中醫(yī)診療共識》[6]。主癥:①大便不干,有便意,但排便困難;②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次癥:①便后乏力;②神疲懶言;③舌淡苔白,脈弱。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為25~60歲;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②對本研究方案過敏者; ③合并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依從性差者。
1.4 一般資料 將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62例肺脾氣虛型STC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其中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5.03±7.53)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2±1.49)年;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27~58歲,平均年齡(45.42±7.52)歲;病程4~7年,平均病程(5.58±1.0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χ2=0.065,P=0.799;年齡:t=-0.203,P=0.840;病程:Z=-0.922,P=0.357),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一般治療 ①每日飲水量至少2 500 mL;②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起居規(guī)律;③定期鍛煉身體;④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1.2 觀察組 患者在一般治療基礎上每日服用益氣健脾通便方 (白術20 g,枳實、黃芪、黨參、當歸各15 g,陳皮、杏仁、生何首烏各10 g,肉蓯蓉9 g,炙甘草6 g),水煎,濃縮至200 mL,早晚各服100 mL,飯后溫服。乳果糖(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5730),每日2次,每次10 mL,共服用30 d。
2.1.3 對照組 患者在一般治療基礎上每日服用乳果糖,每日2次,每次10 mL,共服用30 d。
2.2 觀察指標
2.2.1 臨床癥狀積分 按照文獻[6]制定臨床癥狀積分標準。①排便困難:無,計0分;偶爾,計1分;時有,計2分;經常,計3分。②排便時間:小于10 min,計0分;10~15 min,計1分;15~25 min,計2分;大于25 min,計3分。 ③排便頻率(每幾日排便1次):1~2 d,計0分;3 d,計1分;4~5 d,計2分;大于5 d,計3分。④腹脹評分標準:無,計0分;偶爾,計1分;時有,計2分;經常,計3分。
2.2.2 大便性狀積分 按照文獻[7]制定大便性狀積分標準:便干如球或便中夾血,計3分;僅大便干硬,計2分;大便先干后軟,計1分;正常便質,計0分。
2.2.3 結腸傳輸試驗 治療前后均進行結腸傳輸試驗,于檢查前3 d避免食用任何影響腸道功能的食品和藥品,患者于第1天上午9點頓服20個X線標記物,第3天、第4天上午9點各拍攝腹部X線片1張,記錄48、72 h所排標記物的數(shù)目,并計算72 h排出率(排出數(shù)/20×100%),排出率≥80%為陰性。
2.2.4 血清NPY、NO含量檢測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1天、治療后第31天清晨空腹時靜脈采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NPY、NO含量,檢測全過程均由同一檢驗師完成。
3.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大便性狀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大便性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大便性狀積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藥物療效確切。觀察組在排便困難、排便時間、排便頻率、腹脹及大便性狀的改善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2 兩組患者結腸傳輸試驗結果比較 兩組48 h、72 h標記物排出數(shù)及72 h排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排出數(shù)大于對照組,72 h排出率明顯增加。見表2。
3.3 兩組患者血清NPY、NO含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NPY、NO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NPY、NO含量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大便性狀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結腸傳輸試驗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STC屬中醫(yī)學“便秘”范疇,其病變在大腸,與肺脾等關系密切。《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逼⒅鬟\化,脾虛則無力運化水谷,精微不升,濁陰不降,氣機阻滯,大腸無力運化糟粕,停滯日久而致便秘;另外,脾乃后天之本,脾虛則生化乏源,氣虛則腸道無力,血虛則大腸無以濡養(yǎng),糟粕難以排出。脾氣旺則大便暢?!栋Y因脈治》曰:“若其元氣不足,肺氣不能下達,則大腸不得傳導之令,而大便亦結矣?!薄端仂`微蘊》:“肺與大腸表里同氣,肺氣化精,滋灌大腸,則腸滑便易?!狈闻c大腸經絡互通,大腸傳導與肺氣肅降關系緊密。肺氣利則大腸通。便秘臨床所見以肺脾氣虛居多,故治療重在益氣健脾,兼補肺氣。
表3 兩組患者血清NPY、NO含量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益氣健脾通便方中重用白術為君藥,旨在健脾益氣;臣以黨參、黃芪,前者善補肺氣,后者功專益氣以助脾肺;枳實順氣以化滯,而杏仁功在降氣,二者共調肺氣以通大腸;佐藥肉蓯蓉、當歸溫陽補血以潤腸,陳皮健脾氣以通便;炙甘草補氣、調藥性。諸藥合而益肺脾、潤腸道、通便。本方臟腑同治,通補兼施,以益氣健脾藥白術、黨參為主,助大腸推動有力,寓通于補。古代醫(yī)家認為,“肺燥則清氣無以下行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方中補肺理氣之品上調氣機,中調脾胃,佐以溫陽補血,以助運化,使津液輸布,水道調暢,而腸滑便易。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NO、NPY等腸神經遞質參與調節(jié)腸道平滑肌運動和腸道微循環(huán),從而導致STC的發(fā)生[8]。NO作為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可松弛平滑肌,降低腸動力,誘發(fā)便秘[9]。NPY是一種胰多肽,由回結腸分泌,可抑制平滑肌收縮和水-電解質分泌,便秘患者中存在高釋放的狀態(tài)[8]?,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白術、陳皮均可降低腸道NO的合成以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10]。黨參可明顯抑制NO的釋放[11]。寧晚玲等[12]通過實驗研究得出脾陽虛大鼠運化功能失調與NPY水平有關,而本方中肉蓯蓉可溫補脾陽。
總之,從臨床癥狀,大便性狀,結腸傳輸試驗,血清NPY、NO等觀察指標來看,益氣健脾通便方聯(lián)合乳果糖治療STC肺脾氣虛型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