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
(天水市武山縣中醫(yī)醫(yī)院兒科 甘肅 天水 741306)
支氣管肺炎(MP),又名小葉性肺炎,氣候突變或者冬春季節(jié)最易發(fā)生,是臨床兒科常見病。患兒可表現(xiàn)出發(fā)熱、咳嗽、氣促、喘息等癥狀以及出現(xiàn)肺部濕啰音、呼吸急促等體征,胸部X線片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在本研究中,筆者將30例MP患兒應用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治療,詳細報告如下。
將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治的60例MP患兒作為觀察對象。符合支氣管肺炎診斷標準。所有患兒都有發(fā)熱、咳嗽、咯黃痰、喘息、氣促等癥狀,可伴有面色紅赤、咽紅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等癥。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17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3~10歲,平均(5.86±1.14)歲。對照組30例,其中19例為男性,11例為女性;年齡3~9歲,平均(6.03±0.9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均可比(P>0.05)。
治療組應用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成分為:炙麻黃3~5g,杏仁6~8g,石膏(打碎先煎)20~30g,炙甘草4~6g,金銀花6~10g,連翹6~10g,牛蒡子6~10g,桔梗6~8g,蘆根10~15g,黃芩6~10g,魚腥草6~10g,淡豆豉4~6g,大棗3~6g。依據(jù)癥狀加減:熱重者加梔子6~8g;喘息重者加葶藶子6~8g,蘇子6~8g;痰多者加陳皮6~8g,茯苓6~8g,半夏4~6g;便秘者加大黃4~8g,枳實6~8g;消化不良者加雞內(nèi)金6~8g,焦山楂10~15g。1劑/d,分兩次服用,100mL/次。對照組應用麻杏石甘湯:麻黃5~8g,杏仁6~10g,甘草4~6g,生石膏15~30g,1劑/d,水煎服,分兩次服用,100mL/次。治療后,分析兩組療效,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
當患兒的發(fā)熱、咳嗽、咯痰、喘息等癥狀基本消失,胸片、血常規(guī)、肺部聽診檢查結果均正常時為顯效;當患兒的各項癥狀明顯改善,胸片、血常規(guī)、肺部聽診檢查結果也均好轉(zhuǎn)時為有效;當患兒的癥狀以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無好轉(zhuǎn)時為無效。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療效分析[n(%)]
治療組的啰音消失時間為(6.69±1.18)d,止咳停喘時間為(6.35±1.03)d,退熱時間為(3.26±0.54)d,相比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癥狀改善時間分析(±s,d)
表2 癥狀改善時間分析(±s,d)
組別例數(shù)啰音消失時間止咳停喘時間退熱時間治療組306.69±1.186.35±1.033.26±0.54對照組308.52±1.478.91±1.244.58±0.73 t 5.31748.69847.9623 P<0.05<0.05<0.05
小兒由于抵抗力弱,免疫系統(tǒng)還沒發(fā)育完善,易被病毒、細菌、肺炎支原體等入侵,從而發(fā)生MP。西醫(yī)的治療方法為應用抗生素,但若應用過多則會使機體產(chǎn)生耐藥。實踐證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支氣管肺炎療效顯著。
中醫(yī)認為它屬于“肺炎喘嗽”之范疇,病因為風、邪、毒等經(jīng)患兒的皮毛、口鼻等部位侵入肺部,郁而化熱,郁閉肺氣,致使宣肅失司。煉津成痰,痰阻肺絡,阻塞氣道,而表現(xiàn)出咳嗽、痰鳴、喘促等癥狀,故治療關鍵在于宣肺平喘、清熱解毒[1]。本研究分析了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治療小兒MP的臨床療效,所用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方有宣肺平喘、清熱解毒療效,與單純應用麻杏石甘湯的患兒相比,療效顯著。其方中炙麻黃可解表宣肺、平喘止咳;石膏可清肺瀉熱;二藥合用可達到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的效果。杏仁味苦降泄,肅降肺氣、平喘祛痰,為治咳喘之要藥;炙甘草解毒止咳、調(diào)和諸藥;金銀花、連翹是清熱解毒,疏風解表之對藥;牛蒡子可消腫解毒,透疹宣肺,散結利咽,散熱疏風;桔??砷_宣肺氣、排膿祛痰;蘆根清熱生津、利咽;黃芩清熱解毒,主清上焦肺熱;魚腥草清熱解毒,長于清解肺熱;淡豆豉可解毒宣郁、除煩解表;大棗可和胃補脾、生津益氣、解藥毒、調(diào)營衛(wèi);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功效[2-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以及啰音消失時間、止咳停喘時間、退熱時間相比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具有確切的療效。
綜上所述,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可有效治療小兒MP,可迅速改善癥狀,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