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黃青青
(中山市中醫(yī)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現(xiàn)為了探究將術后護理訓練應用于接受外固定術治療的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特選取70例該疾病患者(入院時間為2017年5月-2018年5月)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探究其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70例在我院接受外固定術治療的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入院時間為間2017年5月-2018年5月,以護理方式的不同分兩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范圍為20歲~64歲,平均年齡(38.93±3.01)歲。AO類型:C1型患者3例,B1型患者8例,A2型患者10例,A1型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范圍為21歲~63歲,平均年齡(39.65±3.72)歲。AO類型:C1型患者4例,B1型患者10例,A2型患者11例,A1型患者10例。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AO類型、性別以及年齡)等均沒有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1)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可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認知能力;(3)不適用于鋼板內固定與髓內釘內固定者;(4)骨折部位位于脛腓骨下1/3,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
排除標準[2]:(1)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2)術后預后不良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包括術前體質監(jiān)測、創(chuàng)口清理、營養(yǎng)支持、骨牽引以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等。
給予觀察組患者術后行護理訓練,具體如下:(1)術后兩天內對患肢感覺運動情況、末梢血液循環(huán)、患肢溫度以及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臥床時,將患肢向上抬高30~40°,調整為功能位,并強化翻身;(2)術后一周內,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實施康復訓練,包括每日三次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與跖屈訓練,訓練過程需勻速,每次三分鐘。再每日三組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每組十次,每次保持10秒。并對其小腿肌群應用棍棒等工具按摩,輔助進行小角度屈伸動作以及抬腿動作,使攣縮組織被有效牽拉,以防組織粘連的發(fā)生;(3)術后兩周至一個月,每日五次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與跖屈訓練、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每次三分鐘,且患者均為主動訓練;(4)出院一個月內,進行離床站立或小距離行走訓練,訓練需在家屬監(jiān)護、輔助下進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5)出院一個月后,督促患者進行主動運功,增加負重訓練,并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復雜度以及訓練時間,并對患者獨立進行的簡單活動進行鼓勵,增加患者治療信心。
對比患者術后4個月的踝關節(jié)自主進行負重時內翻和外翻、常規(guī)旋后、旋前、屈以及伸活動的活動度情況。
結合患者的活動度、功能以及疼痛情況根據(jù)Kofoed踝關節(jié)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分,分值與踝關節(jié)功能成正比,滿分100分。
記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負重時內翻以及負重時外翻活動度顯著低于對照組的;觀察組患者的旋后、旋前、屈以及伸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
表 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n(%)]
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Kofoed評分為(89.87±2.55)分、骨折愈合時間為(95.53±3.22)天;對照組患者的Kofoed評分為(65.87±1.98)分、骨折愈合時間為(110.43±4.01)天。即觀察組患者的Kofoed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外固定術是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雖效果較佳,但術后對踝關節(jié)活動度有較高的受限性[4]。因此,為提高患者術后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需在術后給予合理的護理促進患者康復,現(xiàn)為探究將術后護理訓練應用于該疾病患者的護理中的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負重時內翻、負重時外翻活動度以及骨折愈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的;觀察組患者的旋后、旋前、屈、伸活動度以及Kofoed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術后訓練護理是臨床近年來主要促進患者康復的護理方案,將該護理理念應用于該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可在術后分階段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護理[5-6]。訓練內容更為系統(tǒng)性、有計劃性,對軟骨細胞的增長有促進作用,并有效支持骨組織再生[7]。通過住院期間逐步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跖屈訓練以及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出院后的床旁活動延續(xù)護理訓練,使護理訓練呈循序漸進式,可使下肢血液循環(huán)加速,降低肌腱粘連的發(fā)生率,使局部組織損傷得以緩解,提高骨折穩(wěn)定性[8-10]。
綜上所述,將術后護理訓練應用于接受外固定術治療的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中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縮短骨折愈合時間,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