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紅貴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大面積燒傷患者出現血漿滲出的可能性較大,容易減少機體有效循環(huán)血量,患者疼痛感劇烈,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幾率較高,而且由于燒傷皮膚在空氣中暴露,感染幾率較高,治療過程中易出現昏迷、抽搐、躁動等各類神經表現,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休克、栓塞等嚴重癥狀[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燒傷休克患者應用延遲復蘇補液治療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抽取54例在我院接受燒傷休克治療的患者,排除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重度凝血功能異常患者、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重度心肝腎功能異?;颊遊2]。男性31例,女性23例,14~85周歲,平均(37.6±3.8)歲,患者燒傷面積為13%~92%。
依照補液公式為所有患者進行復蘇補液治療,第一個24h復蘇補液量為:體重×燒傷面積×1.5ml+2000ml 5%葡萄糖,晶膠體比例為1:1或者2:1,確保成年患者每小時尿量保持為80ml,小兒尿量為1ml/(kg·h)。第二個24h復蘇補液量減半,采用含有電解質液、水、膠體、碳酸氫鈉以及利尿劑等血管活性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治療以及保暖防寒措施[3]。
分析患者復蘇補液治療效果以及延遲復蘇治療距燒傷后不同時間患者預后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1例患者復蘇成功,成功率為94.44%,3例患者復蘇失敗,失敗率為5.56%。
延遲復蘇治療距燒傷后≤6h患者復蘇時間<24h比率明顯高于距燒傷時間>6h患者,感染率以及病死率明顯更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補液量>3000ml比率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延遲復蘇治療距燒傷后不同時間患者預后情況對比分析[n(%)]
大面積燒傷引發(fā)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幾率較高,燒傷面積與休克發(fā)生率呈正相關,患者由于失液過多,因此易出現尿量減少、心率加快、神志不清、口渴等休克性癥狀,必須為患者提供補液治療。若患者入院前已出現休克現象,依照常規(guī)補液方式為患者提供補液治療無法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為了提升臨床療效,可為患者提供快速補液。由于部分燒傷患者無法及時入院就醫(yī),因此容易導致復蘇補液治療延遲,延遲復蘇患者由于機體受損嚴重,各器官以及系統(tǒng)灌注不足,機體供氧量明顯減少,無法滿足組織以及結構功能正常運行,患者入院后存在明顯的休克現象,此時為患者提供液體復蘇治療,臨床療效不佳[4]。而且患者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感染等幾率明顯升高,會加大敗血癥發(fā)生率以及病死率。短時間內向患者機體內迅速輸入大量液體,容易加重患者心臟負荷并引發(fā)心功能衰竭、肺水腫以及肺動脈高壓等嚴重并發(fā)癥。按公式計算補液量能夠取得理想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療效果[5]。通過快速補液取得理想的休克糾正效果后繼續(xù)為患者增加補液量,有助于使其血流動力學指標維持穩(wěn)定。
此次研究中,患者復蘇成功率為94.44%,復蘇失敗率為5.56%。延遲復蘇治療距燒傷后≤6h患者復蘇時間<24h比率明顯高于距燒傷時間>6h患者,感染率以及病死率明顯更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補液量>3000ml比率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延遲復蘇治療距燒傷時間越短救治效果越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感染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