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燕妮
(桂林市人民醫(yī)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多種心血管疾病發(fā)展到終末時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通常較差,具備較高的病死率,因此受到了大量學者和臨床工作者的重視。采取有效指標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確診以及對預后進行評估屬于重點研究內容[1]。有資料報道稱,在心力衰竭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過程中,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激活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明顯[2]。本次研究就選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探討慢性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與血漿腦鈉肽水平的關系和預后效果評價。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患者原發(fā)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擴張性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同時對機體存在惡性腫瘤、嚴重感染以及明顯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排除。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45~88歲,平均(66.7±5.7)歲,參照紐約心臟協會提出的心功能標準,包括30例Ⅱ級患者,50例Ⅲ級患者和20例IV級患者。取同時期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42~82歲,平均(65.1±4.7)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慢性心力衰竭在入院后第2d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對照組在接受體檢時采集其空腹靜脈血,對血漿BNP水平進行測量,若血漿BNP水平為0~400pg/mL,則結果正常。同時對兩組研究對象的LVD以及LVEF水平進行檢測,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并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隨訪,隨訪時間為6個月,對其隨訪過程中的再住院率進行記錄。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級和對照組的血漿BNP水平、LVEF和LV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VD、血漿BNP水平和心力衰竭程度表現為正相關(r=0.812、0.862,P<0.05);LVEF和心力衰竭程度表現為負相關(r=-0.628,P<0.05),見表。
表 對照組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比較(±s)
表 對照組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血漿BNP(pg/mL)LVD(mm)LVEF(%)對照組(n=40)238.81±34.5637.88±2.5652.91±3.30 NYHA-Ⅱ級(n=30)1247.25±193.4745.51±6.6444.41±4.02 NYHA-Ⅲ級(n=50)2362.10±322.7151.30±7.1036.53±3.91 NYHA-IV級(n=20)3357.45±417.1061.24±9.2431.11±2.72 F 15.27811.67810.142 P 0.0010.0010.001
本次研究中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過程中發(fā)生死亡,死亡前患者機體血漿BNP水平為(3251.13±447.85)pg/mL,相較于入院時患者的血漿BNP水平(2271.65±357.71)pg/mL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95例出院患者在隨訪過程中,出院時血漿BNP水平仍舊高于正常范圍的41例患者死亡2(4.88%)例,再住院13(31.71%)例,出院時血漿BNP水平處于正常范圍的54例患者無死亡病例,再住院3(5.55%)例,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級和對照組的血漿BNP水平、LVEF和LVD差異均十分明顯,LVD、血漿BNP水平和心力衰竭程度表現為正相關(r=0.812、0.862,P<0.05);LVEF和心力衰竭程度表現為負相關(r=-0.628,P<0.05)。提示血漿BNP水平可對心力衰竭嚴重程度進行有效預測,其可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漿BNP水平較高的出院患者的預后明顯更差,提示BNP水平和心力衰竭的預后存在密切關聯,通過對血漿BNP水平開展監(jiān)測,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的預后得到有效判斷。
綜上所述,血漿BNP水平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表現為正相關,且血漿BNP水平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