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亞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批改作文時,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的作文經(jīng)常套用同一個模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千篇一律的模式呢?我不禁想起當前存在的“為學生鋪好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作文教學狀況。這樣的作文教學無視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不能把自己與眾不同的思路或創(chuàng)新的想法表現(xiàn)出來,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不是套作就是抄襲,所以往往沒有“新穎之作”產(chǎn)生。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真正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
作文課上,教師應多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時,應盡可能地利用周圍事物讓學生親身體驗,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啟想象的大門。寫作時,可以采取學生自己想,老師幫著想的方法,也可以集大家的力量,讓學生先想后說,說好了再寫。這樣,真正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上,使學生敢想、敢寫,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三的習作,這是通過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后之習作,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踏踏實實地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chǔ)上再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啟示寫下來,我想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一定是“新穎之作”。反之倘若離開學生的親身體念,不去發(fā)動學生說好了再寫,學生必然會去套作或抄襲,寫出來的文章難以體現(xiàn)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感受,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二、走進社會大課堂為習作積累素材
生活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同樣作文也離不開生活?!墩n程標準》強調(diào):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有豐富多趣的校園生活,如學習上的、與同學之間的、與老師之間的;有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如與父母之間的、家庭小秘密的等;有酸甜苦辣的社會生活,逛親戚、參觀、與鄰居家的小磨擦等,真是包羅萬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回味體驗生活。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師在習作教學實踐中就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驗生活,善于幫助學生探尋習作新空間。他提出了“記錄昨天——寫好今天——描繪明天”的生活作文思路。實踐中,他引導學生回味昨天走過的歷程,要求學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幫助學生敘寫今天,重在引導玩中寫作文,做中學作文;啟發(fā)學生描繪明天,重在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這樣一來,學生的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在生活之中了。我想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不可能千篇一律了。
三、敬請家長配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寫作素材
大家知道,教育僅靠學校單方是失敗的教育。因此平時我經(jīng)常建議家長多讓孩子接觸外界實際生活,請家長配合老師讓孩子有意識地觀察生活,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寫作素材,果然效果驚人。有一次,我布置習作,內(nèi)容要求寫《第一次……》。我真擔心學生又會套用以前的素材,如第一次騎車、第一次燒飯、第一次洗手帕等等。這樣套作、抄襲的內(nèi)容,會使作文失去它應有的意義。于是我事先建議家長利用雙休日,多陪伴孩子,讓孩子過有意義的一天。由于家長的積極配合,孩子的細心觀察,匯聚成的一股股細膩的情感,果然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作文。如錢**的《第一次和媽媽生氣》,把她因一件小事與媽媽“生氣”時的心理活動描繪得細致入微,最后又不得不向媽媽“投降”,一個淘氣的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吳**在《我第一次恨自己》一文中寫道“我想起了讓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一幕:奶奶在狂風中拄著拐杖吃力地向前移動著,我清楚地看到,奶奶手中提著那只有點破但很干凈的紅色書包。我哭了,淚水溶入嚴冬的早晨那刺骨的寒風中化作細小的水珠,成為我一生的回憶。光陰似箭,歲月如流。這件事雖已相隔數(shù)年,但就像發(fā)生在昨天。它使我內(nèi)疚,使我后悔。我真想向奶奶道歉,但已經(jīng)晚了,奶奶去年離開了人間。于是,這件事成了我心中的痛,一道抹不掉的痕跡,我真恨自己?!边@樸實的祖孫情催人淚下,她的懂事令人心酸。當我在班級中讀起這篇作文時,許多學生感同身受,眼現(xiàn)淚光。還有《我第一次進城》《我第一次上網(wǎng)》等等都寫得很出色,這難道不是“新穎之作”嗎?
可見,只要我們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學生在習作中套用、抄襲他人作品的毛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