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例如九尾狐、玄狐以及天狐等,隨后文章介紹了狐形象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演變,包括崇拜形象、祥瑞形象以及妖魔化形象等,希望能給相關(guān)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guān)鍵詞:古代文學;狐形象;演變
引言:
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包含著多樣化的獸類意象,其中狐貍是眾多獸類意象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形象,其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同時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斷進步,狐貍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同歷史時期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能夠體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以及文化意義,文章就此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一、古代文學作品中狐的形象
(一)九尾狐
在我國古代特殊社會制度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誕生出來古代文學作品中獨特的狐形象,同時這也是我國所獨有的特殊文化形象。和其他自然界動物不同的是,狐貍具有一種觀念載體,其自身帶有一種超物質(zhì)性和精神性的特質(zhì),同時還蘊含著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理念。狐形象在古代作品中擁有十分豐富的形象特征,同時狐貍形態(tài)各異。像是九尾狐這種文學形象就包括兩種形式,分別是擁有生殖崇拜形象的九尾狐和代表著祥瑞形象的九尾狐。其中擁有祥瑞形象的九尾狐代表著社會的太平征兆,比如九尾狐在青丘國中就是“太平則出而為祥瑞也”。一直到我國的漢朝末期,隨著符命思想的發(fā)展,《白虎通》中也將麒麟、鳳凰和九尾狐看作是代表太平盛世的代表物。而對于九尾狐的生殖崇拜形象,后世看法卻各說紛紜,主要分成兩種說法,一種是出現(xiàn)在大禹眼前的九尾狐帶有一種天命啟示,暗示大禹應該娶進涂山女。另一種是將九尾狐看作是涂山女,體現(xiàn)出圖騰民族中的生育理念,意味著子孫后代的繁衍生息。
(二)玄狐
不僅狐的種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一種多樣化特征,同時狐貍的色彩也十分豐富,而在作品中出現(xiàn)較為頻繁的狐貍形象就是玄狐與白狐,玄狐也可以叫做銀狐,屬于一種比較珍貴的物種。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狐形象主要是帶有神秘意蘊的玄狐與象征著高貴吉祥的玄狐?!渡胶=?jīng)》中曾經(jīng)提到過北海之內(nèi),有一座名為幽都的山,山中有玄狐、玄豹、玄蛇和玄鳥。山海經(jīng)中將玄狐看作和玄蛇與玄鳥地位相等的吉祥代表。因為玄狐身上的皮毛比較貴重,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玄狐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逐漸變成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比如《清稗類抄》中就介紹了狐貍皮毛的珍貴價值,并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層中的權(quán)貴代表。而玄狐的懸疑性與神秘性則可以通過《離騷》體現(xiàn)出來,屈原將夏桀與后羿并列到一起,并暗示了后羿因為美色迎娶玄妻,由此能夠看出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玄狐并非都是高貴的象征。
(三)天狐
人們在遠古時期,認為狐貍具有靈氣,同時天狐是所有狐貍種類當中法力最高的一種,認為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煉就能夠獲得強大的能力。比如在《玄中記》里面所提到的狐貍擅長魅惑,能夠讓人迷失心智。同時《閱微草堂筆記》也曾經(jīng)描述過天狐擁有強大的法力,能夠從人將千萬里之外攝取過來。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天狐在古代認知中擁有日行千里以及蠱惑人心的能力。天狐法力說其實還和我國古代一定歷史時期中比較興盛的煉丹修真之間具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漢魏時期流行的是道家的養(yǎng)生修真理論,因此文學作品中的天狐也和煉丹修真聯(lián)系起來。同時天狐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天狐能夠幫助人,而惡狐則會傷害人。
二、狐形象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演變
(一)崇拜形象
原始社會中,人們對于狐形象的感官主要是一種崇拜心理。上古時期,當時的生產(chǎn)力比較落后,人類的自保能力較差,同時自然環(huán)境比較兇險,那是人們主要是以獸肉為食,身穿獸皮,狐貍因為體型較小,性情溫順,因此成為獸皮的主要來源。大部分古代資料中對于狐貍?cè)馀c狐貍皮都有過相關(guān)記載,比如《甲骨文選注》以及《中華天然補品大辭典》中都有記載,描述了狐貍?cè)飧蕼?,能夠解毒瘡、補虛暖。
(二)祥瑞形象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生產(chǎn)力的不斷進步,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也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逐漸從原來的崇拜形象變成祥瑞形象。比如《左轉(zhuǎn)》中就系統(tǒng)描述了狐的神化形象,并且到魏晉時期,人們也已經(jīng)普遍接受這種狐形象,開始朝著各種志怪小說發(fā)展[1]。同時古代文學作品還會通過某種形象顯示狐貍的某一特征,比如經(jīng)常將雄性的狐神描繪成一種老者形象,其主要特征是善變。
(三)妖魔化形象
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通常會將雌性狐貍描繪成一種妖魔化形象。封建社會中當人們無法用常理來解釋一些現(xiàn)象時,就會將其歸為鬼怪作祟,同時認為所有生物都擁有自己的靈魂,比如狐貍能夠吸取天地精華,變成妖怪作亂人間[2]。同時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整體壽命都超過上百年或是上千年,但狐貍實際壽命只有十三四年。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狐形象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主要經(jīng)歷了從原始崇拜到妖魔化的轉(zhuǎn)變,而導致這種形象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對于性別認知以及情感認知的不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狐形象的代表性意義十分突出,古代文人主要是通過這種形象表達出自己對于人性壓抑以及禮教束縛的不滿,贊揚了人性與愛情的美好。
參考文獻:
[1]靳青.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J].文化學刊,2018 (11):38-40.
[2]趙雯雯,王洪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 (09):93-96.
作者簡介:潘栩言(2000.12.1)女,浙江省湖州市,高中學歷,學校:德清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