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日落,花謝花開,萬物生長似乎都有自己的命運輪回,但同樣的事物在同樣的環(huán)境,往往呈現(xiàn)不一樣的狀態(tài)。
貧瘠的土壤上,不適合生長,卻也總有璀璨盛開的花朵;陡峭的崖壁間,難容納生機,卻也常見傲然挺立的枝干。厄運面前,有人垂頭喪氣失去勇氣,也有人昂首向前直面挑戰(zhàn);逆境當下,有人無所適從自怨自艾,也有人豁達以待豪氣長存。不同的狀態(tài),歷經(jīng)不同的過程,成就不同的結(jié)果,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信的人,總能散發(fā)更多的正能量,也往往收獲更好的結(jié)果。
我們的祖國從成立到現(xiàn)在,度過了69年的風風雨雨,現(xiàn)在的祖國,國富民強,若巨龍騰飛,令世人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的講話中莊重宣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是啊,我們的祖國既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更有著美好遠大的未來,我們豈能不為之自豪、為之自信。
自信,是一種強大,橫刀立馬勇立潮頭;自信,是一種力量,運籌帷幄揮斥方遒;自信,是一種瀟灑,舉杯邀月對影成舞;自信,是一種氣勢,空城撫琴瀟灑自如。對于年輕人來說,自信是人生列車的助力機,是成長之路的加油站,擁有自信,才能展望美好的未來。
但自信從來不是盲目的,猶如繁茂的大樹,總會有扎實的根基,自信也是在扎實基礎(chǔ)上成長的果實。只有雄厚的儲備,才能孕育強大;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積蓄力量;只有豐富的經(jīng)歷,才能成就瀟灑;只有沉厚的積淀,才能噴薄而發(fā)。成長之中的我們,要想擁有自信,更需要拼搏,更需要努力,更需要“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的態(tài)度和精神。正所謂“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們年輕人要有自信,而這自信絕不能僅僅止步于胸懷遠大志向,這心中大志既要有“滄??商钌娇梢啤钡臍馄?,更要有“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超常努力才可實現(xiàn)。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做好每一件小事,珍惜每一份時光,才能成就大事。晚唐詩人杜荀鶴為侄子寫的這首詩,正是這樣的道理?!昂问戮痈F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边@樣恪守禮道勤奮修業(yè)的心態(tài),才能呈現(xiàn)“窗竹搖影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場景,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懂得“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的道理。
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面對的都是一天24個小時,但每個人如何去利用這24個小時,卻完全不一樣。有的人勤奮,有的人蹉跎,有的人拼搏,有的人荒廢。是渾渾噩噩中度過,還是盡量把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利用起來,效果自然大為不同。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擠,總會有的。”當年正在讀書的魯迅,恰逢家庭變故,父親患重病,兩個弟弟年幼,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倒了年少的魯迅身上。但那個時候,魯迅沒有被擊倒,而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去當鋪、跑藥店、幫助母親做家務(wù),同時還能夠做到不影響學業(yè)。正如他自己所言,擠出時間,不荒廢光陰。
人生的道路看似漫長,其實也不過是一段一段的鏈接,如果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不荒廢,都積極有為,那這條人生之路就走越走越順暢。而作為起步階段的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習慣更為關(guān)鍵。
少年不知勤學,白首方悔讀書遲。美好的青春年華,只有努力和拼搏才不會虛度。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信則國自信。中華民族自信的力量在少年、希望在少年、未來在少年。我們的肩上不僅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繁重強大的自信力量。即使任重、即使道遠,我們將始終胸懷自信、上下求索。
今日,我們?yōu)閲孕?明日,將使國因我們而倍加自信!
[點評]
這是一種態(tài)度
陳珂
青島市作家協(xié)會
初讀《不負光陰 方得自信》,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自信感覺,一名青少年的蓬勃之氣躍然紙上。辛棄疾說“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曾是青少年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弊病,在缺少人生閱歷和思想深度的情況下,年輕的作者們往往假裝深邃,卻掩不住文字與感想的干癟。作者王梓橦以真實的筆法入手,不失為一種自信。
當然,用超脫于自身年齡段的筆觸去撫摸這個世界,這也曾是韓寒的作品險些被淘汰的原因,但實際上,多數(shù)年輕作者還應(yīng)該立足于自身的定位,打好思想的基礎(chǔ)。對青年作者來說,這也是寫作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這名年輕作者,圍繞“自信”開展自己的探索和思想表達。對于什么是自信,是這篇文章的第一個小高潮,四個“自信”組成的排比句,以十分有氣勢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出“自信”的四種特點,是強大、力量、瀟灑、氣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對“自信”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其自身也擁有高昂的自信。這在行文之中,被稱作代入感,也是讓一篇文章能立住腳的基本要素。
作為一篇勵志的文章,避免唱高調(diào)、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十分重要。年輕作者在書海之中奮斗,有自己對光陰和自信的領(lǐng)悟,但在寫作中還要學會跳出來。作者想要表達好自己的觀點,首先要站在圈子外面觀察自己的行為和心態(tài),不能像錢鐘書筆下的某些詩人一樣自說自話。這一點,作者王梓橦表達的很好,通過引用重要的觀點和名言警句,呈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而不是純粹的囈語。
曾有很多機會與年輕作者們交流寫作,我們稱之為散文、雜文、評論的文字,在他們看來都是“作文”的范疇,其實分類的窠臼到不用深究。王梓橦的文章給我一種感受,那就是新一代受到網(wǎng)絡(luò)影響的孩子們,比70后、80后都更有思想,更敢于表達。當然,90后和00后之間,據(jù)說也是有明顯代溝的,相比之下,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疇里,后者成長地更加務(wù)實,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不再那么排斥別人。
自信是一種力量,這是新一代年輕人、創(chuàng)作者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也是應(yīng)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