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布蘭登·羅伊爾
閱讀分享:文章的結構,相當于一個人的脊骨。不同文體,其結構規(guī)格與模式也有所不同。作為說明文,其目的在于解釋、告知和說服。因此,寫說明文,我們最好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手法。簡單來說,“自上而下”的寫作手法其實就是結論先行,開篇先一語中的,告知讀者全文的大意,然后再提供支撐觀點的事例或細節(jié)。也即是,作者應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文章的開頭,把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次要東西放在全文的結尾。寫說明文,結論先行,有利于早早地給讀者一個閱讀的預期,免去讀者過多的腦力消耗,使全文綱舉目張,條理分明。(特約教師: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戊戌中學 陳平英)
先寫總結,開門見山。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寫作類型多為說明文,包括報紙文章、大學論文、商業(yè)備忘和書信。說明文通常解釋且總結一個主題或事件。從策略上來講,寫一篇說明文總結或結語一般放在開頭而非結尾。首先告知讀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撐觀點的事例或細節(jié),這樣,讀者就不必猜測作者的中心思想。
說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告知或說服,而小說或其他創(chuàng)造性寫作的主要目的是啟發(fā)或娛樂。就小說和其他創(chuàng)造性寫作而言,延遲給出總結無傷大雅(甚至是更好的選擇),比如意外的結尾。但是,說明文在寫作時不宜向讀者隱瞞結論,應開門見山地給出,不要玩“我有個秘密”的把戲。
經(jīng)驗豐富的寫作指導老師在糾正學生寫作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把總結放在文章的最開頭,而不是結尾處。在最后進行總結是人處理事務的本性,也合乎邏輯。但是,說明文的寫作重點應該自上而下,采用倒三角結構,倒三角形上端的寬基座就相當于文章開端給出的總結論。
多運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寫作:最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避免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寫作最不重要、次重要、最重要。
我們在寫作時,應該考慮先給讀者一個目標,然后告訴他們抵達目標的方向,否則就無法以最高效的方式傳遞信息。“自上而下”法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從以下對話中可見一斑。
較差版兩位同事間的對話:
“艾麗絲,你去城區(qū)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如果你坐地鐵去主街,下車后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會的十字路口,你會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幫我買一包0.5mm派通牌鉛筆芯嗎?”
較優(yōu)版兩位同事間的對話:
“艾麗絲,你去城區(qū)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我需要一包0.5mm派通牌鉛筆芯。去桑迪文具店買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鐵到主街,下車后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然后步行到十字街。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會的十字路口。”
在以上兩個版本中,試著從聽者的角度來想象第一個版本有多令人討厭,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可能會抓狂——當你最后弄明白說話人的重點時,你可能還得請他或她再把所有內(nèi)容重復一遍,以便記住細節(jié)。寫作也一樣。讀一篇文章但是完全不知道內(nèi)容引向何處同樣讓人郁悶。
從概念上來講,我們愿意以下行的寫作結構進行思考,即“下山”式地從總結到細節(jié),而不是“上山”式地從細節(jié)到總結。
秋水長天摘自《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