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揚 帆,高鵬舉
(長安大學 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相位激電法作為頻率域激電法的一種,是一種低頻率的復電阻率法。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金屬礦產勘查中。盡管取得了相對顯著的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諸如資料處理過程中的如何解決“電磁耦合效應”的問題。
近年來,針對激電法中的電磁耦合效應特性和電磁耦合效應的去除,學者們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羅延忠提出利用多頻觀測的頻散率法進行去耦[1];2015年,向畢文提出利用指數函數擬合來去除激電信息中的電磁耦合效應[2]。但在應用過程中,這些方法具體操作較為復雜。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簡便的去耦方法是目前野外工作的重點。
在均勻半空間中,對于偶極裝置,假定dS,ds的水平坐標分別為ζ1,ζ2(圖1),其接地項為:
感應項為:
圖1 偶極裝置簡圖
對(1)、(2)式積分得 :
其中:
以上公式中,Q、P為純感應阻抗和接地阻抗,k1為傳波系數,ρ1為均勻大地電阻率,μ0為空氣中磁導率,n為偶極-偶極裝置的隔離系數,ω為角頻率,a為偶極大小。
在0.1Hz~10Hz的工作頻率范圍內,在測點上采集兩個不同頻率的激電相位值,較高頻率的相位值記為,較低頻率的記為,這兩組數據中既包含了激電響應,也包含了電磁耦合響應,故可記為,其中,為純激電響應相位值,分別為兩個頻率下的電磁耦合相位值。當這兩個頻率比較接近時,兩組數據中可視為相等的。要去除電磁耦合響應的相位值,即將這兩項去除[3]。
由于電磁耦合相位與頻率在對數坐標系下近似為線性相關,故在工作頻率范圍內,電磁耦合相位與頻率應滿足:
即:
其中,fh、fl分別為高頻頻率和低頻頻率。
則,可得去除電磁耦合效應后的激電相位為:
試驗區(qū)選擇為內蒙古某小型鉛鋅礦,已探明該礦脈呈近垂直地表產狀。
儀器使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研究所自主研發(fā)的分布式多參數電磁探測系統,包括發(fā)電機、發(fā)射機和接收機,一個發(fā)射機和三個接收機組成一個排列同時采集數據,布設偶極-偶極裝置。
為了提高采集效率并獲得較為準確的相位數據,采用A、B、M、N同時移動,接收極與發(fā)射極保持固定的隔離系數布極,掃頻觀測徑向電場,剖面總長3.8km,發(fā)射極距AB=200m,接收極距MN=200m,點距100m,隔離系數為n=1,2,…,12,以獲取較為完整的測深范圍內的剖面電性信息。利用式(8)進行處理。
測線上的含鉛鋅礦體幾近直立產狀,因此在激電相位等值線圖中表現為明顯的“八”字異常。當發(fā)射頻率降低時,電磁耦合效應影響越來越大,在1Hz“八”字異常形態(tài)有所影響,在0.25Hz上異常形態(tài)完全發(fā)生“畸變”,無法反應異常體的地質特征。
利用三個頻率進行兩兩組合來去除電磁耦合效應,校正后的相位等值線圖明顯削弱了電磁耦合效應。另外,對比不同頻率組合的去耦相位圖,可以發(fā)現,在一定頻率范圍內,頻率相差越小,去耦效果相對明顯一些。
本方法作為一種近似去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去除電磁耦合效應的目的。野外實際生產過程中,可以調整發(fā)射頻率,在某一測站上采集多個頻率的相位數據,經過后期的數據處理,可得到較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