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師簡里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內(nèi)心的自由感”。
我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他走進心理咨詢室,對咨詢師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我?guī)缀踉诿恳粋€職業(yè)晉升的關(guān)鍵點上都會搞砸。有時是運氣太壞,有時是因為犯了一些特別低級的錯誤,有時就是飛機沒趕上……我發(fā)現(xiàn)只要是和成就感有關(guān)的事情,我永遠都做不好?!?/p>
這聽上去很古怪,在經(jīng)過和心理咨詢師漫長的討論之后,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件被自己忽略已久的事情。
原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的要求特別嚴格,總期待有一天他能夠出人頭地。他接受過優(yōu)秀的教育,現(xiàn)在也有了非常好的工作,但在內(nèi)心深處,他對于父母的過高期待一直充滿著強烈的抵觸,這導致他有了一個潛意識:我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成功,因為我一旦成功的話,我的父母就得逞了。
這種心理真的很難以想象,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很懷疑,真的有人會這么做嗎?但自從我從事心理咨詢這一行業(yè)之后,才慢慢意識到,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鐐銬,而這些鐐銬會決定他們的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他沒法對別人說不,當別人給他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他永遠滿口答應(yīng)。你可以想象,在工作中他沒辦法當甲方,每次他當甲方的時候看起來都像一個憋屈的乙方,不斷去遷就他人。他告訴我,他的內(nèi)心一直有一個聲音:我只能通過不斷地犧牲自己,來換取別人對我的喜愛。
事實上,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在別人看來他們明明非常優(yōu)秀,卻會在一些事上做出匪夷所思的選擇,比如找傷害自己的人做伴侶,或者選擇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來持續(xù)工作。他們的內(nèi)心之中往往會有一個聲音對自己說:我不值得被更好地對待。
更常見的一個情況是,很多人很難允許自己享受。當自己變漂亮了,或者在某件事上有特別優(yōu)秀的表現(xiàn)時,他們會體會到很大的羞恥感。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請了一個優(yōu)秀的設(shè)計師裝修房子。設(shè)計師不久之后給了她一張?zhí)貏e漂亮的圖紙,但她看到圖紙的第一反應(yīng)是:不行不行,不能這樣設(shè)計。后來她私下告訴我,說在看到那張圖紙的時候,她體會到一種巨大的不安,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么好的東西,這種東西讓她害怕。
這聽起來很滑稽,但經(jīng)過心理學家的分析之后,人們便可以從深層次理解這種心理。
心理咨詢大師弗洛伊德,他最早提出一個概念叫快樂原則,即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在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的。但事實上,后來的心理學家(包括弗洛伊德本人)在對人做了更深入的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許多時候人并不會按照快樂原則去行動。相反,他們在給自己不斷地找更多的麻煩、更多的懲罰。
心理學中有一些專業(yè)詞匯來描述這個現(xiàn)象,其中有一個叫“強迫性重復”,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自己必然會在不同的經(jīng)歷中重復同樣的人生劇本,在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里扮演同樣的戲碼。
我粗暴地來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有的人在精神上會有一些小傷疤,于是每次當他在生活中遇到和這道傷疤的經(jīng)歷相似的人或事的時候,在傷疤的作用下,他的動作都會變形,無法去做計劃中的行為。
這類似于隨著年紀變大,你的身體會老去,身體上遭受的創(chuàng)傷會慢慢愈合、留下印記。但人的精神并不遵循這個時間規(guī)律:在你的精神中,那些郁結(jié)的、沒有被看見的感受,會慢慢地留下一個無法愈合的傷疤。有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是在自由地做一個決定,但實際上是那些傷疤在決定我們生活劇本的走向。
我常常把它叫作失去了“自由感”。比如開始那個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他對咨詢師說,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他在成長中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與樂趣都是不重要的。他對自己充滿疑惑、對父母感到憤怒卻又愧疚,甚至因為做了和父母要求不一樣的選擇而感到一種背叛感。
這些疑惑、憤怒與背叛感沒有被他承認過、討論過,他甚至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感。他總是想著,父母是為我好。這也是成年之后人們經(jīng)常會有的一個行為:我們能夠解釋當年父母為什么那么做,繼而永遠能找出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
我們故事的男主角是如何擺脫這道“傷疤”,走出這種被控制的感受的呢?這還是要歸功于那一次心理咨詢。當他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對自身感受的討論后,他終于可以開始去面對、承認、消化內(nèi)心的情緒。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哀悼”。
當“哀悼”慢慢完成,當他能夠體會到真實的自由感的時候,他開始不再將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感當作對抗父母的一個工具。他慢慢可以在工作中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可以選擇為成功奮斗、過平淡普通的日子,或者只做一個開心的、不學無術(shù)的成年人。當重新獲得真正的選擇權(quán)時,人們的自由感就出現(xiàn)了。而在這個時候,你精神上那個傷疤就會慢慢消解成一個印記。它成為你的一部分,但是你的選擇權(quán)回來了。
當然,剛才我講的是一個通過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個案。在心理咨詢這個方法之外,我還可以給大家一些普遍適用的小建議。
第一是覺察。覺察是很抽象的一個詞,大家或許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在人生中是否有在重復相似的劇本,在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里面有沒有持續(xù)體會到什么相同的感受。
比如說,有一些人無論在班級、工作、家庭中都是扮演犧牲者,有的人則是扮演施虐者。那對于你來說,在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里面,你體會到的同樣的東西是什么?你做的同樣的選擇是什么?
第二就是要承認自己的情緒。我們在成長中一直被教育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所以我在咨詢室中聽到很多來訪者都會說:我是不應(yīng)該生氣的,我是不應(yīng)該感覺到愧疚的,我是不應(yīng)該感覺到高興的。
你有無數(shù)個成年人的理由來說這句話,但實際上一個人的行為可以被評價,一個人的情緒卻是不能被評價的。因為你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受都是真實的,而往往正是這些感受中珍藏著你人生的很多秘密。
第三就是要做真實的表達。當你能夠體會到你的情緒的時候,你要給自己一個情緒的安全島。這個安全島上可能是你的心理咨詢師,可能是你比較信任的家人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日記本。你只需要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允許自己體驗已有的情緒,不要著急去否認它就可以了。
弗洛伊德在《文明與缺憾》這本書里面說,大多數(shù)人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包含著責任,而大多數(shù)人并不愿意承擔責任。所以當我們重獲自由感的時候,同時拿回的還有責任感。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是一個非常需要勇氣和時間的過程。所幸的是,在我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見過很多很多人帶著莫大的勇氣,穿越過很多很多復雜或痛苦的情緒,慢慢拿回了屬于他自己生活的自由感和責任感。
最后,愿大家最終都能找回內(nèi)心的自由感。謝謝。
● 摘自微信公眾號海綿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