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幫
(北京102200)
繪畫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在表現方面是相通的,無論是音樂中的旋律,還是繪畫中的線條、色彩甚至是主題以及組合而成的表現力,都存在著一股能夠震懾靈魂的力量。一副觸動人心的畫作與一段美妙的樂符,同樣可以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中外繪畫史中也多有類似的探索。
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一直以來都是儒、道兩種思維的相互交融??鬃诱J為音樂不僅具有形式美感,老莊則更為崇尚自然,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秩序感。與此同時也認為音樂來自于自然,主張?zhí)烊撕弦弧?/p>
對于韻律的重視,體現在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者的。傳為顧閎中所做的《韓熙載夜宴圖》,本身表現音樂場面十分成功的作品。全圖以表現韓熙載的夜宴情形為主題,神態(tài)之中略帶深沉,一個士大夫躍然紙上,人物形象鮮活。很多畫家不僅熟知音律,還將繪畫與音樂結合起來,把自己對于音樂的欣賞與情感抒發(fā)融入到自己的繪畫活動中去。韻律性在畫作中有所對照的第一個體現,首先想到的是線條。線是繪畫作品中的第一形式語言,也是人物塑造的依托之所在。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本人繪畫中的韻律,還是觀者在筆墨欣賞中體驗到的畫面元素的節(jié)奏互動,都如同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受一樣,因此我們將繪畫作品視作“無聲的樂章”。韻律性的第二個體現,正是體現在畫作中的空白部分。通過布白的手法,模糊了空間中虛實的界限。比如在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馬遠,他在《寒江獨釣圖》這幅作品中畫面中大片的布白,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的情景,則增加了一絲靜謐的意象。無筆墨處即空白之處,則恰恰是留人們揣摩回味的地方。一副作品的空白部位處理的是否得當,也關乎整幅作品本身的氣韻。就如同一首歌的副歌部分,盡管它只是整體的一個部分,但它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只有當與整體組合發(fā)生碰撞時,才能使一首歌的旋律中引人入勝的部分,最大化的表現出來。
在西方,音樂被叔本華認為是“意志自身的寫照”。抽象繪畫的理論代表康定斯基在《藝術中的精神》一書中,從藝術的整體層面探討了音樂與繪畫之間的關系,有關音樂性與繪畫創(chuàng)作之間的參照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為精神層面的影響,這是相對復雜而抽象的一個層面。它不僅涵蓋了人感官上的關聯與通感,還用來描述畫面中的起伏、跌宕與張力。比如具象化的、描繪現實的藝術形式就偏向于物質層面。而精神化的藝術,則需要通過心靈的激蕩,內心所產生共鳴來實現。有人擔心抽象繪畫這種藝術形式,要如何被一個“看不懂”的人所接受??刀ㄋ够J為,我們應該是通過畫作的形式去感受畫作的音樂性、韻律性與精神性。
第二個層面就是線條。藝術家如果要表現內容,就是將點、線、面在他的腦海中加以融合。點被認為是繪畫中的基本元素,是最小形式存在的繪畫元素,與其直接相關的是線。一種帶有音樂性的線條,應該是線與線的組合,就像樂器所創(chuàng)造出的節(jié)奏一樣。畫面效果可以類比音樂,而音樂也可以類比繪畫。線條的不同組合使畫面的造型變得跳躍而帶有運動感。繪畫中色彩的點、線、面之間的交錯,如同“色彩的大合唱”。在一副繪畫作品中,線的長短、粗細、曲直有所不同,所塑造而出的作品形象也會大不相同。作者豐富的情感賦予了線條靈動的生命力,從而使繪畫作品具有豐富的韻律感。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韻律線便是創(chuàng)作的基本元素,與繪畫相比二者在形式上略有不同,本質上卻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第三個層面是色彩帶來的音樂性體驗。色彩是對于人們感官欣賞與愉悅的另一個挑逗元素。欣賞一方面是針對線條所塑造的形體而言,另一方面就是在向人們傳遞某種情緒的色彩。對于色彩的感知也是建立在內心的和諧基礎之上的。它們之間只存在微妙的起伏。觀者的精神向著鮮艷的色彩之處顛覆和扭轉。色彩就像是撥片,可以輕快的撥動人們心靈中的琴弦??偠灾?,畫面中的精神、線條、色彩就像是節(jié)拍和旋律,隨著造型的曲直、色彩的強弱、線條的流暢,猶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樂,可以表達出微妙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如果說音樂是最能貼近人類靈魂的藝術,那繪畫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示了人的主觀意識和內心情感。繪畫創(chuàng)作者用畫筆將自己腦中思維通過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音樂創(chuàng)作者則使用樂符將內心的情緒加以表達。二者就其根源都是始自作者心靈的創(chuàng)造生發(fā)而出。找到這二者的共通之處,對于我們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必定會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