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寶成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730000)
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這段時期的日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本江戶時代,在民間逐漸流行起了一種獨特的繪畫印刷藝術,這些繪畫以平常百姓生活娛樂為主要題材,同時又有風景和小說插畫這些題材,是典型的日本民間藝術。浮世繪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畫家自己繪畫的作品,還有一種就是為了市場供應而大量印刷的繪畫作品,這種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年畫。其中印刷的浮世繪作品主要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就是我們常見的書本上配的插畫,主要是以一些神話歷史小說為主。還有一種就是單幅的繪畫,這種浮世繪的畫面相對精細巧妙,畫面的大小形式也都不相同,浮世繪印刷術是一種極其精致細膩的印刷術,浮世繪印刷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年畫的那種簡單粗制的印刷,而是將畫面線條的流暢度和細膩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為了達到這一追求,就需要作者必須掌握好繪畫、雕刻、印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最后的藝術作品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日本浮世繪藝術之所以會出現(xiàn)在江戶時代的中后期,主要是因為在十八世紀尤其是十九世紀日本由于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良好,所以使得社會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浮世繪是對那個時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寫照,大量的印刷滿足了廣大普通百姓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但是到了后來由于日本逐漸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和與西方的通商,大量的西方文化產(chǎn)物涌入日本,后來爆發(fā)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向了全方位的學習西方的道路,因此浮世繪漸漸地走向了衰亡。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前,民族資產(chǎn)階級高舉反封建反宗教追求自由的旗幟和口號,號召廣大人民群主踴躍投身于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古代羅馬和希臘的英雄就成為了大家所崇拜的偶像,革命派希望可以用這些古代英雄的偉大事跡,去號召和激勵人民勇于去追求自由真理。就這樣,新古典主義一個革命的藝術流派誕生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漸漸有一部分藝術家開始突破古典主義美術的束縛,出現(xiàn)了以畫家席里柯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繪畫,浪漫主義不再去把自然作為客觀描繪的唯一原型,而是主張畫家內(nèi)心的自由的創(chuàng)作,追求奔放的筆觸,追求色彩重于追求素描。
對于十九世紀而言,是一個以革命為主題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西方社會以法國為中心的政治舞臺出現(xiàn)了劇烈變動。誕生了以描繪人們真實的生活,將自己所看到的盡可能的反應其本真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所以,現(xiàn)實主義主要以普通人的生活為藝術題材,把普通人的生活提升到藝術的高度,他們并不是對客觀對象一再的復制,而是將他們的生活提煉和概括來反應更加深刻社會現(xiàn)實,他們描繪的形象具有藝術的真實感,并且也是對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浮世繪作品畫面色彩艷麗畫面張力十足,因為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畫面中沒有西方繪畫的光影立體感和透視,浮世繪追求的是散點透視,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與西方繪畫藝術所追求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印象派的藝術家看到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的可能性,印象派畫家們仔細研究和學習日本藝術尤其是直接臨摹浮世繪和感受浮世繪,從浮世繪中獲取精華與營養(yǎng),并直接添加到自己的藝術中。印象派的著名先驅馬奈的作品色彩高雅、對比強烈,并且它的顏色有一絲的東方神秘感,而且喜歡用大面積平涂的手法以減弱畫面物體的體積感。以突出畫面的主題,很明顯是借鑒了浮世繪的造型手法和以輪廓線為主的造型手法。而后來的梵高也對日本的浮世繪藝術所著迷,并模仿和臨摹大量的日本浮世繪作品,《唐吉老爹》是梵高在巴黎時期的肖像畫代表作。這幅肖像是梵高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與提奧一起住在蒙馬特爾區(qū),他本人在費爾南德·科蒙畫室學習繪畫。他開始接觸其他印象派畫家,如畢沙羅、圖盧茲-勞特累克、愛彌爾·伯納德,并與他們一道作畫。唐吉老爹深受這群人的愛戴,他經(jīng)常到克勞澤爾街唐居伊開的店鋪聚會,唐居伊允許他賒購物品或用實物換取畫布。梵高出于對這位朋友一片厚意的感激之情,創(chuàng)作了這幅肖像。這幅畫風格生動,用色新穎醒目,成為梵高的杰作。
《唐吉老爹》這幅作品的人物造型簡潔有力,保留了畫家早期風格的許多特點。所不同的是,色彩比以前明快、豐富,溶入了綠、紅、青三種原色。畫家以堅實的筆觸,細致勾勒人物的眼睛、上衣及臉部輪廓。19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藝術風靡往來日趨擴大,日本的一切引起了歐洲藝術界的濃厚興趣。梵高收集日本木刻版畫,其中許多是在唐吉老爹的店鋪購買的。他十分欣賞日本版畫清晰及雋永的風格,贊嘆它午簡潔的筆觸,這種筆觸賦予作品,尤其是風景畫明麗的特征。
《唐吉老爹肖像畫》中的人物置于中央,構圖幾乎對稱。梵高為該肖像畫布置的背景不僅再現(xiàn)了老人身邊的景物,而且流露了他對日本藝術的傾慕。仔細觀察作品,唐吉老爹身后的都是浮世繪版畫,說明了梵高對日本浮世繪的喜愛,浮世繪的平涂技法在梵高的多幅油畫中都有所體現(xiàn)。梵高在戶外寫生盡可能的去尋找大自然中最亮麗的色彩,他的畫面強調(diào)奔放的的筆觸和艷麗的色彩,同時也是盡可能的去弱化畫面的空間感畫面趨于平面化,追求裝飾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加始終盡可能的去弱化畫面的立體感,盡量使作品趨于平面化,他對人物的描繪和刻畫也非常的到位,整個畫面都在追求畫面的裝飾感,這些藝術特點都說明了日本浮世藝術對德加的深刻影響。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奈的許多作品直接表達了他對日本文化和藝術的強烈興趣,我們可以看到《穿日本和服的少女》這幅畫,畫面中描繪了一位身穿華麗紅色日本刺繡和服,和服上還有繁瑣的東方花紋和一位猙獰的日本武士形象,她手拿日本折扇,但是她確是一位西方女性,莫奈并且在畫面的背景上還畫了許多畫有日本女性浮世繪的扇子做裝飾,從這一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莫奈對日本文化深深的癡迷。
到了19世紀后期,西方藝術家們逐漸擺脫了學院派藝術,藝術家們開始嘗試各種藝術,以尋求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們放眼世界從世界各種文化藝術中汲取靈感和營養(yǎng),為西方藝術的發(fā)展尋求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啟發(fā)了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萌芽和發(fā)展。浮世繪傳入后西方藝術家受其影響,開始學習和臨摹,將其運用在自己的繪畫中,轉變成具有自己風格的形式,擺脫了舊的繪畫的束縛。浮世繪成為了這次藝術思想變革的催化劑。
日本在江戶時期商品經(jīng)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在日本當時的武士封建社會下,商人依然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因為沒有社會地位和權力,使得他們開始最求享樂主義,認為要及時行樂。市井流行繪畫也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的發(fā)展,畫家們發(fā)明了通過印刷可以大量投入市場的浮世繪,浮世繪藝術以普通百姓的視角來展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歌舞伎和生活場景,所以浮世繪藝術是日本社會的真實寫照。
新航路的開辟,以及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的廣泛傳播,使得歐洲自15以來漸漸的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的熱潮,東方的文化所有的一切在西方人看來都是那摩的神秘,在馬可波羅游記的影響下,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認為遙遠的東方是一個遍地黃金,充斥著財富,文明的理想國度,也正是在這個認識的驅使下才有了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19世紀歐洲繪畫在經(jīng)歷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這幾個時期之后,進入了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古典主義美術的最后階段。同時由于照相機的發(fā)明出現(xiàn),使得歐洲的寫實繪畫被推倒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步,在有影像的時代如何去尋找新的繪畫語言,繪畫該怎么去發(fā)展,成了當時所有藝術家思考的問題,然而此時的印象派也只是剛從現(xiàn)實主義美術中走出來,他們在很難擺脫傳統(tǒng)繪畫的技法、視覺效果、構圖等約束的同時,還要去面對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畫家們對他們的熱諷冷嘲,當時的艱難可想而知,所以此時的歐洲繪畫急需注入新鮮的血液。
19世紀中期,西方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爭論讓藝術家放棄對自文藝復興以來對理想世界的描繪,而是回到現(xiàn)實當中,反映時代的特色。在隨后的時間的一段時間里,一些藝術家沖破束縛,放棄了學院派的畫法,以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藝術,他們走出畫室走向自然走向現(xiàn)實的生活,并積極利用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新的東西開啟了一場影響整個藝術的發(fā)展方向。強調(diào)色彩的效果,追求瞬間的效果,莫奈在晚年眼睛幾乎失明,他創(chuàng)作的《睡蓮》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他恣意的筆觸中帶有十分強烈的中國書法寫意風格,畫面色彩洋溢著東方的感性與神秘。很多人在看莫奈的這幅畫時,也會好奇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
梵高是浮世繪忠實的信徒,就拿我們所熟悉的繪畫作品《向日葵》來說,畫面以我們熟悉的顏色將物體平面的畫在中間,用筆粗厚,色彩對比單純而。這種對感性的追求,直接影響了后來的現(xiàn)代藝術家,著名現(xiàn)代藝術家卡薩特當年從美國來到巴黎留學時,通過印象派藝術了解到了東方藝術,這種濃厚的東方情節(jié)也深深的影響著美國藝術家,所以在后來他的畫中都能看到極強的裝飾感,而對于女性的描繪我們也可以看到有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東方的感性與西方的理性的碰撞,成就了藝術是上一次最偉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