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先哲
與初中物理知識學習方法不同的是,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以及學習方法體現(xiàn)出差異性,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針對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過程中出現(xiàn)的差異性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有助于學生物理成績的提升。
高中物理設置教學目標,教師應以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物理教材內容,將教學目標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起點和終點,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分層教學方法為主,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學習到適合的物理知識。因此,教學目標是實施分層教學策略的基礎,在每個層次內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掌握物理知識。
鄧文卓在《課時“瓶頸”三突破》中詳細指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立激勵目標,設立激勵目標是希望學生獲得教師的獎勵,通過獎勵滿足學生對完成目標的渴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設立的獎勵應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而定,切記過高的目標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致使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由于無法完成而失去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欲望[1]。
蔡麗珍等人在《論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教育》一文中指出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的互動。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應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時對問題展開分析、討論,既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2]。教師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環(huán)境更加輕松活躍,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劃分層次時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由高到低劃分的。在對A層次學生進行課程講解時,教師應以雙基教學原則,實施精講精練的教學策略,既對教材內的例題和習題進行深入的講解,還鍛煉學生更高難度題型以及解題技巧的能力,讓A層次的學生學習成績可以更加的提升。在對B層次學生進行講解時,以解決物理問題為原則,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為學生布置更多的題型練習,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物理問題。在對C層學生進行講解時,以講解基礎知識為主,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物理概念,可以解決基礎問題,讓學生可以跟上整體教學進度,避免學生落后于其他同學,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給予相應的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講授策略還是以分層教學為主,在實際教學中,整體班級實施分層教學策略,需要根據(jù)教材內容而開展教學。
例題1,講解摩擦力例題時,若用勁度系數(shù)k=490N/m的彈簧沿水平方向拉一個木板,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彈簧的長度為12cm。若在木板上放一質量為5kg的物體,仍用原彈簧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板,彈簧的長度變?yōu)?4cm,試求木板與水平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根據(jù)摩擦力公式可知,處在滑動狀態(tài)的摩擦力公式為f=μN,說明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等于G、小于G;μ為滑動摩擦系數(shù),只與接觸面材料、粗糙程度產(chǎn)生聯(lián)系,與接觸面積大小以及運動快慢、正壓力N沒有關系。由此可知在解答該例題時,木板在水平桌面上勻速運動狀態(tài)下,彈簧的拉力為Fk1=F=μFN1,木板與桌面間的彈力FN1=m木g,則Fk11=m木g;當木板上放一質量為△m=5kg的物體時,木板與桌面間的彈力FN2=(m木+△m)g,彈簧的拉力Fk2=μFN2=μ(m木+△m)g,由公式Fk2-Fk1=μ△mg=k△x,μ=k△x/△mg=490×(14-12)×10-2/(5×9.8)=0.2。
例題2,在講解功率例題時,一塊木板長度為L、質量為M,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右端放置一塊小木塊,質量為m,在右端施加水平力F,該力為恒力,力度大小剛好將長木板從小木板下抽出,設長木板與小木塊間摩擦因數(shù)為μ,求在拉動過程中所做功的大小。該題目中涉及物體相對運動的知識,求所做的功時,將摩擦力聯(lián)系在一起,將水平面設置為參照物,根據(jù)牛頓第二定量,先求出長木板相對于平面移動中的位置,再求出恒力F所做的功。由F=ma公式可知,。設在抽出木板過程中所需時間為t,在t時間內m與M位移為Sm=amt2/2,SM=aMt2/2,得出SM=Sm+L,L=(aM-am)t2/2,t2=2ML/[F-μg(M+m)],SM=(F-μmg)L/[F-μ(M +m)g],最終得到WF=FSM=FL(Fμmg)/[F-μ(M+m)g]。
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施課堂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教材策略時,教師應按照分層的方法,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布置對應的作業(yè)。在對A層次學生布置作業(yè)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完成課內作業(yè)的同時,還應布置更高難度的題目,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滿足現(xiàn)有的學習難度。在對B層次學生布置作業(yè)時,在完成課內作業(yè)的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多加練習相同的題型,讓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在對C層次學生布置作業(yè)時,應布置課內較為基礎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注意作業(yè)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并按照基礎知識掌握要求,反復進行練習,保證基礎題型可以正確的解答。
結語: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相關能力存在的差異性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實施分層教學策略。以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jù)教材內容設置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實施講解策略,讓學生通過題型,對應自己的能力練習解題能力。最后,教師應強化課堂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策略,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yè),有助于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知識理解能力等能力的提升,進而增強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