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浩
引言: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高考是重要的教學指向標,教學中對于教學結構、教學重點的調整都需要根據高考中的考試內容以及考試的要求來進行。因此,作文重要性日益突出的狀況下,廣大教師對于作文教學進行重新的審視以及研究。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審視教學的問題、教學的現狀以及教學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具體的改革策略的應用。
1.中學作文教學中缺乏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視 在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中,需要應用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積累,在文章的內容機構上進一步的復雜化與精確化。在高中階段的作文寫作中,文章的復雜性進一步的提升。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教學之間的銜接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認為高中階段的作文僅僅是在字數上的增加。事實上,高中作文中需要涵蓋的內容,可以參考于高中的語文課本,無論是必修的內容還是選修的內容中,其中構成的豐富性是不言而明的。這能夠說明,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需要面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豐富化的問題,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以及人文素養(yǎng),并且通過文章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與學生的現實狀況,對于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進行思考。
2.作文教學的應試目的過強 在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范文、模板等,多是以考試的范文為主,因此在教學中應試性的意識較強,那么學生的作文學習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考試,這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的程度上喪失。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增強,而非僅僅是面對于考試的能力。作文的分值增高,表示在高考中對于學生的主觀表達能力具有了更多的重視,學生需要以實際的能力去面對考試[1]。
1.重視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還是個人素質的提高過程中,一蹴而就的局面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綜合性的角度引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而非是就考試的一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訓練。此外,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化認知,教師可以與地理教師以及歷史教師進行合作,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地理、歷史的內容進行貫徹,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文學學習中的真實性,從而加深情感的體驗感受[2]。在這樣的學習引導中,中學生能夠從自我的角度感受閱讀中的內容,從而形成自我的體驗與自我的情感,長此以往將會對于語文的學習產生學科的情感。學科情感的作用甚至要大于學科的興趣,學生能夠通過學科情感的指引不斷進行學習的深入探究。
2.讀寫結合全面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有力工具。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更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文化、文明的熱愛,建立起主動學習的意識。思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有效方式,它是在語言傳遞的基礎之上,語言思維控制之下開展的思想層面的高級語言表現形式。思考可以令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具指向性,語義表達更加明確,加深對語言詞匯和語法的理解,使其語句表達的通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養(yǎng)成基本的語言思維。
利用讀寫結合的模式,全面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分析,還需要引導學生品讀作者在思維層面的巧妙謀篇布局,連接學生的自身體驗,將課文中的情感內容投射在學生身上,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品讀和感悟能力。這個過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情境的創(chuàng)制以及基本的文學理論,為學生營建這樣的學習氛圍。為了能夠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受到正確的引導,教師需要將一些文學理論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簡述。例如,在學習我國古典文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古代詩歌的內容,教師就可以將“詩教”以及“興觀群怨”等理論向學生進行傳輸,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夠脫離對于文字表面內容的思考,延伸到與作者的交流過程中。
3.在教學中輕化應試的目的性 目的性較強的作文教學,在具體的課程表現形式上以及課程的具體內容,呈現出了大同小異的局面,因此學生的學習難以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師需要跳脫出應試性教學目的的桎梏,多一些提升學生真正表達能力的教學。例如,在教學中范文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目的進行選擇,并不局限于標準作文。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結構的構建時,可以選擇科科普論文,在引導學生加強情感表達時,應用名家的詩歌以及散文,甚至是古代文學中的作品。
中學階段個體的生理發(fā)育逐步成熟,心理發(fā)展轉而成為了學生發(fā)展的重點。所以中學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思辨性的思維能力,當學生獲得這些能力以后,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判斷力必然會有所提高,這些能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會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經典文化常識、美詞佳句[3]。
結束語:高考改革,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所以,教師與家長需積極配合,共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充分發(fā)揮“高考指揮棒”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