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一提到哈爾濱的桃花巷,多數(shù)人以為是煙柳之地,就連網(wǎng)上也是這么說。
其實不然。作家唐飚的長篇小說《桃花巷》里介紹,闖關東的人們懷有思鄉(xiāng)之情,便把桃樹移植到松花江畔,家家門前都種,盡管桃子又小又硬,卻形成一條街的桃林?!疤一ㄏ铩币蚨妹?。
清朝末年,松花江畔的桃花巷十分熱鬧,傅家燒鍋、田家燒鍋、朱記香坊、王家漁行,當然還有典當行、妓館和煙館等,林林總總的店鋪在桃花巷或臨近的街巷繁盛起來。而俄羅斯人的進入,更應該叫作侵入,使這里徹底發(fā)生了改變。19世紀末,沙俄在哈爾濱建設中東鐵路,包括桃花巷、傅家店在內的幾個村莊和街巷連成一片,使這個三萬人的大鎮(zhèn)向著城市化邁進,形成了哈爾濱的雛形。而桃花巷無疑是當時的主城區(qū)所在地,現(xiàn)在的桃花巷也是離鐵路很近。
我認為,作家遲子建的小說《白雪烏鴉》,勾勒出桃花巷以及傅家店由盛轉衰的情形。從天災看,1910年冬開始的那場奪去五萬余中國人生命的鼠瘟疫,徹底改變了哈爾濱的格局;從人災看,沙俄的入侵,改變了這座舊中國的北方小鎮(zhèn)。今天,哈爾濱的現(xiàn)代化,無不遺留著俄羅斯的風情,人們也已經接受了這異國的情調。
為了紀念那段歷史,政府在道里區(qū)建設了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景區(qū),復原了當年的桃花巷。在這里,有小腳老太太,也有歐洲的時裝模特,有冰糖葫蘆和大塊糖,也有胭脂和琺瑯,小小的桃花巷,濃縮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和時尚的西方文明。
桃花巷,已改叫“南勛街”,是一個被遺忘的名字,它早已淹沒在眾多的大街小巷之中。也許因為它的不入流,也不愿被人提及,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過,在“車、馬、郵件都慢”的清朝末年紅紅火火過,至今,還留存于輪椅上老翁老嫗的嘮叨里。
今天的我們,有一天,也會被遺忘的,就如同桃花巷一樣。